普高一第二冊L11高科技知識產業補充資料之六-當台灣的科技大船停留在IT時代....

作者專欄作家程天縱 | Knowing – 2015年12月28日
我這個年代的所謂5年級生,有幸能見証到半個世紀以來的高科技產業變遷,比起今天的年輕人,對高科技浪潮的興起與衰退更有一分敬畏之心。 
記得我小時候,電視機就是高科技。早期台灣引進外資也是以家電,尤其電視機為主。RCA,增你智,艾德蒙等等美國品牌,耳熟能詳。隨著電晶體、半導體的誕生,高科技從家電進入了電子時代。 
日本以其匠人的精神追求產品的設計與改善,加上戴明博士在日本推動對持續的流程改善和完美品質的堅持,日本在上個世紀70年代居然以二戰戰敗國的身分打敗了歐美企業,稱霸家電及電子時代。逼的美國企業在80年代不得不以日本人為師,全面學習TQC和看板管理。我當時在HP台灣,被指派去日本YHP學習並且引進TQC的全面品質管理。往事歷歷在目。美國企業在家電、電子市場節節敗退之時,卻悄悄的將迷你電腦、工作站往桌上發展,進入了PC時代。 
90年代,美國企業正式宣告高科技信息時代的來臨。我有幸見証了HP和TI的企業經營宗旨的改寫,由電子進入信息時代。這個在我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演講中有具體的例子。 
台灣早期的電子業發展,藉著引進外資技術開始了黑白及彩色電視的組裝,然後節外生枝的發展出咖啡廳式的電玩。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應該都記得小蜜蜂、打坦克、吃豆豆的這些TV Games。由於電玩涉及賭博,政府壯士斷腕禁止這些電玩的生產。靈活的台灣廠商立即轉向電腦終端產品的生產,接著順利搭上PC這班車,順利站穩IT時代的高科技浪頭。 
20世紀的最後十年有許多大事發生。首先是家電、電子時代的霸主日本,忙著享受獨霸市場的商機,而且不斷鞏固陣地,除了投入大量經費搞國內研發之外,還搞海外設廠生產、全球品牌通路建立。結果是發展壯大日本電子產業五大巨頭——日本電氣、松下電器、富士通、夏普和 Sony。也因為如此,日本沒有搭上IT時代這班車。 
另外,有人打趣說,雖然 IT 時代的霸主是美國,但是真正受益的是India和Taiwan。幾乎所有的軟體代工都是印度包去了,而所有的硬體代工都由台灣廠商承包。因此造就了所謂的「台灣電子五哥」。
 而當美國在這十年除了加速高科技的產業轉型,由電子向 IT,更加速向 ICT 和網路時代變遷。2000年的網路泡沫化,給了美國充足的資源發展手機、智能手機及無線通訊。而在互聯網跌了一跤之後,網路時代的腳步並没有停頓,反而加速進入雲端時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風起雲湧。 
反觀日本,沒搭上 IT 時代的班車,沒有任何電子產業巨頭思考彎道超車的策略,反而在家電、電子市場「築高牆,廣積糧,穩稱王」。由於失去IT市場,PC、筆電、軟體等技術及產品全面失守,隨後的功能手機、智能手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端、app、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等,全面潰敗。 
但是日本電子五巨頭辛苦經營的家電和電子產品和供應鏈,終究還是逃不過產業生命週期的宿命,霸主地位被韓國及中國大陸蠶食鯨呑。前不著村後不搭店,兩頭落空的日本高科技產業的處境,TechNews 這篇文章裡面有詳細的描述。 
而回頭看看台灣的情況,在 IT 時代受益的台灣電子五哥,彷彿是日本的歷史重演。從90年代至今,在 PC、筆電市場也是「築高牆,廣積糧,穩稱王」。採取的措施也幾乎跟日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比較團結,還有個本土市場支撐,才能拖到今天。而台灣的電子五哥沒有個本土市場支持,中國大陸市場也戒急用忍,放任聯想坐大。在聯想併購 IBM PC之後,不僅僅在全球市場威脅台灣廠商,更進一步威脅到台灣的歐美代工衣食父母。

我在1992年初派駐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第三任總裁時,聯想只是一個由中科院的柳傳志出來創業的爹不親娘不愛的小民營企業。真正的國家隊是由電子部計算機局分離出來的長城計算機集團。聯想採取貿工技的策略,先代理惠普的PC和印表機做起,然後進入製造,然後自創品牌。在當年,柳傳志、楊元慶、郭為,都上過我的課,稱呼我為老師。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是一個國家隊,有政府的支持。


反觀台灣的電子五哥們,在積極鞏固IT陣地時,雖然也由代工轉型自我品牌,但是代工的大餅始終也不願放棄。品牌、代工兵分兩路,PC、筆電兩不棄。雖然有國外手機巨頭的支持,拿下了不少手機代工的訂單,也算進入了 ICT。但是,隨著男人(MEN分別代表Motorola, Ericsson, Nokia)被蘋果及中國品牌上下㚒撃至垮台,代工的宿命也隨著衰敗。hTC如天空劃過的一道流星,帶著國人的期望和失望,好景不再。由於台灣的經濟非常依賴高科技產業,因此,今天的22K,其來有自。

歷史回顧到這𥚃,很多朋友問我,那麼政府在那裡?我必須聲明,我不仇商也不反富。值此總統大選前,我也保持一貫的原則,不談政治。我純粹是就事論事。各位千萬不要有諸多聯想。

政府關心GDP成長率是理所當然,全球政府皆然。促進經濟增長肯定是抓大放小,各國政府都一樣。幾家大企業成長個10%,勝過萬家小微企業翻一翻。因此大企業得到了國家最好的資源也是理所當然,這些資源包括但是不限於,資金、人才、政府的優惠政策、媒體的關注報導。

但是大企業有個宿命問題,也就是說,高科技大企業最終會因為無法創新而滅亡。怎麼說呢?

大企業之所以大,就是因為營收大。而且大企業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背負著投資者及股民的期待,每年營收獲利必須持續增長。所以從產品生命週期來看,大企業必須追求主流市場產品,也就是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產品。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衰退期的產品市場也比誕生期或增長期的產品市場要大,風險要小。君不見家電、電子產品雖然不再引領風潮,卻也不會消失。

成熟期產品的特點就在於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無差異化。主要產品競爭在「規格、價格、逼格」,逼格就是「工業設計」。如果硬要說創新,只能扯上設計。因此,我說高科技大企業逃不了無法創新而衰退的宿命。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才。大企業吸引了國家最優秀的人才。到了年底發獎金給股票,肯定是看績效。因此企業的一軍人才必定爭取主流產品的重要位置。企業真有心投資創新技術及產品,恐怕也只有二軍、三軍人才可以苦守寒窯幾年了。

了解了大企業的體制和宿命,那麼那個國家在那個時代稱霸,也就停留在那個時代。因此,日本電子五巨頭至今仍然在搞電視,台灣電子五哥仍然在搞筆電,孰令致之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政府該做什麼?戒急用忍?鎖國?技術留台灣?避戰?死抱著供應鏈?與半導體、IT產業共存亡?日本不行台灣行?

我曾經在許多演講裡面提到過,位居高層的CEO必須具有看穿水晶球的能力。從家電、電子、IT、ICT、雲端、互聯網、到各種智能產品,下一個高科技風口是什麼?物聯網?萬聯網?創客創業?我在8/28日本東京賽博分公司對150個日本企業高層演講,試圖告訴日本的企業,產品4.0是日本下一個風口,日本將再興起。由滿場的掌聲中,我可以感受到日本企業長久以來的焦慮和期盼。

寫到這裡,我禁不住的懷念起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李國鼎、孫運璿時代引進RCA的技術在工研院電子所蓋了台灣第一個半導體晶圓廠。台灣處於家電時代,政府已經在佈局IT時代的產業技術。這就是政府具有看穿水晶球的能力,佈局未來。而後來的兩兆雙星卻只繼續在為IT產業「築高牆,廣積糧」。在今天回顧之下,兩兆雙星似乎是為台灣高科技產業下了一根定海神針,這艘台灣高科技大船就停在IT時代,看著未來科技浪潮離我們遠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