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6 記者 紀育成 報導
從中山高頭份交流道出口下來,沿著台三線走,一路上經過了峨眉湖與彌勒大佛,拐個彎,便到了「十二寮休閒農場」。
陰雨綿綿的午後,農場裡並沒有染上慵懶的氣息,甫才迎接完一批客人的黃明璋收拾了凌亂的鍋碗瓢盆,便轉身前往農地。他的眼神有著幾分的擔憂,也有幾分的慶幸:他擔心著午後暴雨的來臨,會造成農場裡作物的損失,而慶幸的是,陰天是農忙的舒適天氣,尤其是在動輒40度以上的溫室中。
現年26歲的黃明璋是「十二寮休閒農場」的第三代,與爸爸、爺爺一同經營家中事業,從爺爺黃秀雄加入產銷班開始,這塊土地陪著黃家人走過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中事業的重擔也逐漸落在了黃明璋身上,於是他在四前年返鄉工作。
黃明璋是「十二寮休閒農場」的第三代。(紀育成/攝)
社會新鮮人與菜鳥農夫
黃明璋高中時他就讀餐飲科,只有偶爾在假日會回家幫忙,大學就讀休閒觀光系,畢業後從事幾份工作,大部份都在旅行社與飯店業,那時候的黃明璋認為務農太辛苦,家中事業也十分完善,所以他選擇了外面的工作,直到爸爸身體狀況不好,爺爺年紀漸大之後,他便返鄉務農,扛起農場這個重責大任。
「家裡的人當初有一點反對,尤其是我媽媽,她認為太辛苦了。但其實我在這裡跟在外面都是帶團,都要帶客人出去導覽,只是多了一項,我是農夫,我要親身到田間去做農事。」黃明璋說道。
毫無務農經驗的黃明璋,第一年剛回來做得時候十分痛苦,那時毫無頭緒,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種、怎麼去栽培作物,雖然還有家中長輩的知識可以依賴,但過去的農業知識跟現代農業有些脫節。過去採用慣行農業法,為了解決飢荒問題,致力於提高農業產量,進而施用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
黃明璋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趨於現代化,他在返鄉第一年時參加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第二年開始陸續去上有關農業的課程,到現在,農場中已有九成都是使用有機的肥料,除了保護消費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護家人不受到有毒物質的迫害。
應用生物科技加上課程所學,黃明璋開始自己培育有機肥料,像是蚯蚓糞肥。他提到,蚯蚓對生態十分苛求,是土地檢測的好幫手,此外,蚯蚓的糞便養分全面,富含有機質、腐植酸及微生物菌群,增加土地的肥沃度不亞於傳統化肥。除了蚯蚓之外,農園中的雞隻也成為了堆肥的好材料,把雞糞、雞毛加上香菇包與木屑等物混合,便成為了天然的肥料。
黃明璋說,以前農夫就只是去肥料行買進一包又一包的化學肥料,等到土地酸化之後,再用鹼性的石灰進行酸鹼中和,讓土地又可以恢復到適合耕種的狀態,但導致土地的肥力不斷下降。黃明璋體認到這樣的做法並不合適,許多化學物質會殘留在土壤中,石灰也會讓土地硬化,增加耕作的難度。如今採用天然肥料的方式雖然費心費力,卻是對環境與農產友善的做法,他說:「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種出來的東西,我們自己也要吃。」
黃明示璋展他細心培養出來的蚯蚓糞肥。(紀育成/攝)
創意總監與無花果
新鮮無花果是黃明璋在多年前在雲林、嘉義帶團時嚐到的味道,至今仍無法忘懷。在返鄉之後,他向家裡提出種植無花果的要求,卻遭家人反對,爺爺認為無花果不適合在新竹栽種,再者,對農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農產品販售兌現,當時就算成功培育了無花果也苦於沒有銷售管道。但黃明璋反向思考,以觀光為導向栽種新穎、吸引人的物種,自然而然就會有客源,所以趁一次家人出國時,便在家中一分地種植了六株的無花果。
現在農園中有超過七十株的無花果樹,品種也走向多樣性。在農園中,有一區稱為無花果的「聯合國」,一區內種植了三種以上的無花果。而在無花果的栽種過程中,黃明璋吃足了苦頭,由於無花果大多種植於土耳其等區域,需要的土質較鬆軟,氣候也比較乾燥,黃明璋得重新思考土質成分與排水措施以因應台灣北部潮濕的氣候。
另外,每年七月是無花果的採收期,因氣溫不穩定,一天內就要採收三次,加上採收時無花果的乳汁會侵蝕肌膚,導致黃明璋灼傷送醫,在手臂上留下許多的傷疤。
無花果的保存也是一大的問題。採收完的無花果完後大約18到24小時就會開始變質,如何在不到一天內把新鮮無花果送到消費者手中,成為黃明璋首要面對的問題。在重重難關下黃明璋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初衷,到現在,他成為了新竹縣內最大的無花果農,老爺酒店與喜來登飯店也都陸續與他接觸洽談合作,他的堅持終於開花結果。
無花果果實。(紀育成/攝)
生根回鄉與永續發展
黃明璋的談吐之間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與堅持,從他專業的口吻與厚實的手掌,很難想像四年前他對農業一知半解。回首看四年前的自己,他認為他當時太「菜」了,他說:「現在年輕人都吃軟不吃硬,包含我那時候也是,大家都喜歡涼的工作,但是硬的工作還是需要年輕人來接手。」,如果當初黃明璋不願意接手的話,隨著時光流逝,家中事業必定面臨到無人接手的困境進而沒落,如此一來,爺爺與爸爸那一代辛苦耕耘的田地也就蕩然無存。
黃明璋不樂見這種情況發生,他也就毅然決然地扛起所有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返鄉,為老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在未來,期待可以看到自己的兒女、子孫創造出更多元、更不一樣的農業,延續產業的發展。」他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