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柳川、綠川獲得官方熱烈掌聲,遊客拍照打卡的人氣也確實回籠,卻在水利與環境生態界掀起論戰;關心都市水環境的學者與環境團體主動組團考察並與官方對話,認為兩條河川整治成果雖佳,但還有努力空間,「能有九十分更好」。台中市水利局副局長韓乃斌說,專家的寶貴建議,會設法落實在後續工程。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認為,柳川、綠川整治高度水泥化,河床底下再鋪設箱涵,無法營造自然生態,水中生物、植栽靠人為照顧,就生態永續的觀點看,顯得美中不足。
「真正的前瞻水環境,是要把河川生態、人與河川的親密關係找回來。」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徐銘謙說,樂見越來越多地方首長願意把臭水溝開蓋重新打造,柳川、綠川的親水空間明顯優於舊觀,水質也變好了,但硬化工程居多。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說,台中營造的河川親水空間值得肯定,但離健康河川還有段距離;都市河川不只是親水、營造水景,應可師法自然,用更高標準模仿自然河川的棲地樣貌,恢復其生命力,柳川、綠川改造仍顯得「呼吸困難」。
廖桂賢也直言,都市河川侷限多,整治、復育確有難處,但「能突破限制才是真前瞻」,愈友善對待河川,從河川得到的好處也愈多。以「還地於河」為例,柳川就做了很好的示範,縮減柳川兩側車道,讓兩側護岸各外移八公尺,在以車為主的城市來說相當不易。
她認為,現在柳川初期河道太過水泥化,但把空間先爭回來了,未來若朝生態復育改造,可能性就很大。
「好還要更好!」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召集人徐蟬娟說,在台中這樣人口密集的都市,她能接受這樣的河川,但能做到九十分更好,加分關鍵就是打造生物棲地,不是人工放魚苗。
負責設計整治工程的業者說出市府的為難,指礙於民意要求及有限的任期,整治要有快速效果,初期的生態設計難免不全面。水利局副局長韓乃斌說,後期的整治會考量棲地復育,創造多樣化、有生命力的河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