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蒙古西藏品味多元茶飲生活 「茶鄉茶香」6/15起蒙藏文化館展出

 蒙藏文化中心:「茶鄉茶香」展覽串聯今昔時空與台灣、蒙古、西藏文化發展樣貌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與國內24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合作,以《茶鄉茶香-從台灣到蒙古西藏》為題,自明(15)日起在蒙藏文化館展出約221組件各式茶器具與茶席,以茶為媒介,連結台灣及蒙藏土地與文化,穿梭古今、橫跨地域的多元茶文化之旅。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喝茶在台灣人的生活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台灣有各種茶的種類可以選擇,不管是年輕人的手搖茶,還是在生活裡面的早午晚茶,甚至是路邊的奉茶,也有各式各樣的茶席,各種茶道的流派在台灣發展。蒙古與西藏有各自獨特的飲茶文化,而飲茶文化是世界各國的共通語言,「茶鄉茶香-從台灣到蒙古西藏」展透過「茶」連結人與文化,也表述台灣這塊土地上多元文化的獨特性,期盼大家共享並珍惜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友誼。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表示,此次展出跨地域的介紹了台灣、蒙古及西藏的飲茶文化,喝茶是一種儀式,民眾參觀展覽之後,如果能與三五好友一起喝茶,相信是人生一大樂事。

展場陳設蒙古包以及蒙古煮茶、喝茶用具等,感受蒙古牧區的生活風景(圖/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

蒙藏文化中心表示,「茶鄉茶香」展覽規劃「早期台灣茶文化」、「蒙古生活與茶文化」、「西藏生活與茶文化」與「台灣當代陶藝茶具之美」4大主題,串聯今昔時空與台灣、蒙古、西藏文化發展樣貌。展覽展出大眾所熟知的台灣當代陶藝茶具及茶席藝術,以時代為「緯」、器具為「經」,跨越清領、日治時期至民國,回顧台灣的茶金歲月及當代茶藝生活美學,展場也規劃重現蒙藏當地生活情境,展出蒙古包與犛牛帳篷等生活用品,以及蒙古與西藏煮茶、喝茶用具。

台灣茶於清領時期隨著移民渡海而來的飲茶習慣與器具逐漸融入台灣本島生活並落地生根,如日常用器龍罐、婚嫁茶具組、工夫茶具等,淡水開港後更以「Formosa Oolong Tea」之名開啟了台灣茶外銷的黃金時代。蒙古人傳統以游牧維生,以肉及奶製品為主食,蔬菜缺乏,茶因此成為維生素的重要來源,蒙古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慣不同,較為人熟知的蒙古奶茶的特色是加鹽不加糖、熱飲不冷飲。藏人飲茶歷史悠久,其飲用酥油茶的習俗與藏區高原寒冷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使其茶文化發展自成一格,西藏飲茶方式主要分清飲與調飲兩大類,清飲即為清茶(藏人習慣加少許鹽烹煮),調飲則包括酥油茶、奶茶、麵茶、油茶、糌粑茶等。 

蒙藏文化中心提到,「茶鄉茶香-從台灣到蒙古西藏」展期自6月15日起展至11月10日止。展覽期間,每週六下午舉辦茶席體驗、專題講座、蒙藏文化手作體驗課程,名額有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與。

「早期台灣茶文化」展區,呈現臺北大稻埕茶文化發展(圖/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