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工程如何突破難關 提高石門水庫、高屏溪水庫容量與壽命?

 

夏天即將到來,中南部將面臨水荒挑戰。有別於北台灣豐沛雨勢,大南部水庫過去3年,水位經常在嚴重下限標準,2023年同期僅剩1至2成可使用。每逢水荒,水庫清淤使用便成為各界焦點,然而近5年,台灣水庫卻一反常態,清淤量卻連年創下新高。

氣候變遷加重水庫淤積 依功能分配水力工程網絡

當水情不佳、節水抗旱期間,也是衝刺水庫清淤工作、延長水庫壽命的關鍵時刻。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由於台灣地區地形非常陡峭、地震頻繁導致土質容易鬆動,加上每年5月前後,進入梅雨季、颱風季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豪大雨勢,沖刷土石到河川,「河川中上游如果有興建水庫的話,除了攔水,也能把這些沙石攔下來。」因此興建水庫之初,都會納入淤積程度與水庫壽命的計算。

王藝峰說明,以往石門水庫淤積率大概在34%。 圖/北水分署提供(聯合報系資料照)
王藝峰說明,以往石門水庫淤積率大概在34%。 圖/北水分署提供(聯合報系資料照)

王藝峰說明,以往石門水庫淤積率大概在34%,濁水溪的霧社水庫75%,及其下游的武界調整池有高達95%淤積率。而全台95座水庫,各司其職、功能不同,有的以蓄水為主,提供民生、農業、工業及科技用水;有的則是做為水力發電、治理河川調節、防洪功能。例如霧社水庫做為水力發電、武界水壩主要攔截河沙,淤積影響不大。

因此加強減少主要供應用水水庫的淤積率,如北部的石門水庫、南部的曾文水庫及高屏溪攔河堰,同時建設水庫間的聯通調度管線,讓北中南區互相支援,興建工程也規劃生態保育工程,讓破壞降到最低,是近幾年水利署的主力工作。

石門水庫清淤量成長超過300% 提高排沙能力與壽命

水利署統計,2018年~2022年水庫累計清淤量,石門水庫成長率達300.87%為最高,高屏溪攔河堰成長66.24%次之,曾文水庫則是累積清淤量最多。

王藝峰表示,自2017年在石門水庫正式興建長達3702.2公尺的「阿姆坪防淤隧道」,直到2023年完工,並在下游興建容量500萬立方公尺的中庄調整池,工程雖然浩大,將能提升石門水庫排砂、減少淤積,並延長水庫壽命及確保管理安全,可供應桃園至少7天的用水量。

自2017年在石門水庫正式興建長達3702.2公尺的「阿姆坪防淤隧道」,直到2023年完工。 圖/北水分署提供(聯合報系資料照)
自2017年在石門水庫正式興建長達3702.2公尺的「阿姆坪防淤隧道」,直到2023年完工。 圖/北水分署提供(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何民間用水不受清淤影響?開發發伏流水、再生水庫是關鍵

而主要供給大高屏地區的高屏溪攔河堰,屬於中下游水庫,由於水壩不高,利用枯水期加速清淤工作並非難事。「以往擴大加速清淤工作,約從11月到隔年4月底,難免會中斷民生用水供應,因此近幾年水利署在(高屏溪攔河堰)上下游端,開發伏流水,因此一邊清淤同時,也能同時大規模作業,並不會嚴重中斷民生用水。」

除了上述水庫,包含曾文水庫的防淤隧道、南化及白河水庫同時在做繞庫排沙、加高工作,同時在高雄及台南各有3座再生水庫陸續興建及運作中,提供科學園區及工業用水。

過去幾年也與農田水利署及農民合作,連續3年水稻停灌休耕、減少粗放式的水資源管理,在2024年則恢復供應。另外,由於近年缺乏颱風帶來雨水,王藝峰呼籲大眾節約用水,也期待水庫清淤工程逐步完成,在關鍵時刻展現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