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的「30 年進行式」:年輕人已「天然統」,長輩仍會「戰東西」

 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2020/10/06

1990 年 10 月 3 日,分道揚鑣逾 40 年的東德與西德再度統一成一個德國,而這個重大決定不僅影響了德國內部,也影響了國際結構。如今又過了 30 年,德國確實在「一個德國」的基礎上付出了不少心力,也大有所獲。然而在慶祝週年紀念的同時,仍不可否認,這是一項未完的工作。

圖/維基共享資源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並未馬上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英、美、法、蘇四國託管,以防納粹政權死灰復燃。然而施行社會主義的蘇聯與其他三國,之後在治理上產生了意見分歧,並於 1949 年決裂,而德國也正式分裂為東德與西德。由此可見,這時的德國對於自己的領土並沒有太大的置喙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圍牆倒塌與兩德統一並非同時進行。先是東德先於 1989 年宣布開放邊界,進而推倒了柏林圍牆,才使兩德統一成為了選項。在進行過雙邊溝通、內部協商與外部協調後,「一個德國」才於 1990 年正式成真,而新總理由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接任。

然而,統一的過程並不輕鬆,因為一切並非由東德與西德說了算,駐軍佔領的列強也有不同的考量。對此,時任西德總理的柯爾為兩德統一四處奔走談判,並提出了具體的「十點計畫」(Zehn-Punkte-Programm),內容涵蓋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等層面。

除此之外,由於蘇聯當時已瀕臨解體,並出現了經濟困難,因此柯爾表示,願意承擔蘇聯軍隊的撤軍費用。至於英、美、法等國的顧慮,擔心統一後的德國會再次壯大,進而為歐洲甚至世界帶來威脅,柯爾也展現出了強烈的決心,證明德國已經脫胎換骨,願意在未來與歐洲各國站在同一陣線。

承諾不會製造核子、生物與化學武器,並願意裁減軍力、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合作,積極地展現出德國願意融入歐洲的企圖。如此一來,東德與西德的整合終於在 1990 年獲得了許可。然而,挑戰這才正要開始,因為統一後龐雜的社會問題,德國必須獨自面對與解決。

圖/趙崇任 提供

兩德差異,首先反映在經濟

儘管都是「德國」,但東德與西德在許多方面都存在了顯著的差異,而首當其衝的是經濟問題。柯爾承諾,讓東德馬克以一比一的匯率兌換西德馬克,其中的成本由國家吸收。這對許多東德民眾而言,當然是喜上加喜,但對於東德企業而言,則是悲大於喜,因爲他們的產品如此一來顯得貴了許多。除此之外,東德產品的品質也普遍劣於西德產品,因此有數以萬計的東德企業在兩德統一後倒閉。

接下來的 30 年間,德國政府為了刺激東部的經濟發展,一共投入了兩兆歐元(折合台幣約 68 兆)。這的確使德國東部與西部的發展差距逐漸縮小,例如東部的經濟成長率與薪資成長速度如今都較西部快,但仍舊沒追上西部的腳步,而人口流失就是直接的結果。

德國電視二台(ZDF)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德國人口有約八成分佈在西部,而東部人口僅佔了約兩成(但前西德領土較大)。事實上,早在兩德統一後便出現過一波「東部出走潮」,如今當地又留不住年輕人,甚至人口還集中於大城市(例如萊比錫與波茨坦),因此面臨了人口老化與缺工的問題。

依據統計,德國的前五百大企業有超過九成分布於西部,而東部主要以中小企業與家庭企業為主。有鑒於發展的不平衡,不難想像德國東部民眾直到 2019 年,平均年收入仍較西部民眾少了 4,846 歐元(折合台幣約 16 萬元)。加上基礎建設較差,近六成的東部民眾因此感到自己像是次等國民,並認為,與其說是「兩德統一」,實際上更像是「東德併入西德」。顯然除了物質上的平等,人們之間的歧視與排擠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圖/趙崇任 提供

統一進行式:「天然統」vs. 「東德情結」

直到如今,東德出生的民眾在向他人介紹自己時,仍常會遭受到異樣的眼光,因此幾年前出現了一波爭論:如果「新移民」指的是離鄉背井的人,那麼出生東德的民眾屬不屬於「新移民」?況且他們不只離開了家園,還失去了家園。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在統一後的德國感到格格不入,例如一名出生東德的記者便說道:「我有時覺得德國很陌生,感到自己像是新移民。」柏林洪堡大學的移民研究教授(Naika Foroutan)認為,這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反證了,許多民眾因為自己的東德出生受到差別對待。與其他新移民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會因為髮色或膚色受到歧視。

事實上,早在兩德分裂時期,人們便會以「東德佬」(Ossi)與「西德佬」(Wessi)稱呼彼此,而這種稱呼如今依舊常見,但多存在於長輩之間。對許多出生於兩德統一之後的年輕人而言,德國是一個「天然統」的狀態,而「東德」(DDR)與「西德」(BRD)僅是教科書上的歷史名詞。一名德國東部的青年在接受媒體訪談時便表示,家人會稱呼在統一後移居西部的親戚是「西德佬」,因為他們不再認為對方是「自己人」。然而對他而言,「東德」與「西德」從來不是區分彼此的方式。顯然,不僅德國東部與西部存在了差異,連東部民眾自己在此議題上,都因為經歷不同,而存在了明顯的世代差異。

刻板印象總是認為,西德是施的一方,而東德是受的一方,因此東部民眾常感到,西部民眾以「解放者」之姿高高在上。事實上,懷念過去東德生活的也大有人在,甚至還延伸出了「東德情結」(Ostalgie)一詞。

有鑒於這些一時半刻無法解開的盤根錯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國際關係教授哈里森(Hope Harrison)直白地說了:「德國和平與民主的統一儘管相當地成功,但這項工作是現在進行式,而非完成式。」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