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蛹之生 捕蝶人成護蝶人

青斑蝶、斑粉蝶等蝴蝶齊聚。 圖/姜俊偉提供

2016-05-15 07:52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南投報導

分享
南投埔里是台灣昔日「蝴蝶王國」的縮影,產業沒落數十年後,有了重生的契機,埔里當地的「木生昆蟲博物館」從當年收購蝴蝶的集散地,變成蝴蝶保育教育基地;產業的沒落也帶動埔里周邊社區的轉型,年輕人回流、居民從捕蝶人變成護蝶人,由盛而衰的蝴蝶王國也以另一種形式「蛹之生」。

人手一張蝶網,埔里早期有「蝴蝶小鎮」之名,全鎮靠蝴蝶產業維生,人人都有一把捕蝶網。 圖/木生昆蟲博物館提供

分享
木生昆蟲博物館轉型關鍵是在第二代館長余清金,第三代負責人童秀鈴說,余清金發現,當日本小孩能念出蝴蝶名時,台灣小孩還只能喊出「三塊」、「五毛」(蝴蝶的收購價),決心不再收購蝴蝶,也轉型生態教育博物館,讓經年累積的知識與收藏回饋社會。
如今木生昆蟲博物館經營已經到了第四代,童秀鈴兩個原本嫁到外地的女兒最近也回到埔里,還把已經上小學的小孩都轉學回到埔里,準備接手博物館、重新整修,博物館不只為當年埔里鎮蝴蝶產業留下見證,更積極轉型作為蝴蝶保育的教育基地。
埔里周邊昔日同樣以捕蝶維生的社區,這幾年也開始有了轉變。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曾是採集蝴蝶的重鎮。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南豐社區眉溪部落是全台單一社區蝴蝶種類最多的地方,全台四百一十四種蝴蝶中,南豐社區就有兩百五十多種,尤其南山溪兩側更是蝴蝶重要棲地。
早年當地人將蝴蝶視為是重要收入來源的「經濟動物」。十年前,七十三年次、賽德克族青年王嘉勳返回家鄉、眉溪部落積極推動社區轉型,並成立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五年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也投入培伴培育解說員、推動無毒農業與生態產業,讓原本觀望的居民逐漸看見生態復甦後的新產業希望。兩年前最後一位捕蝶人終於點頭「收手」,部落齊力轉型生態聚落,也吸引愈來愈多年輕人回到家鄉。近六年來也培育了五十多名專業解說員,歷經完整的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蝴蝶生態等培訓課程,建構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
王嘉勳回到家鄉,號召當地人學習文化、環境、蝴蝶等各種課程,最近也努力串聯全台賽德克族年輕人,成立一個新的平台,讓族人回到地方實踐理想。

南投埔里是台灣昔日「蝴蝶王國」的縮影,產業沒落數十年後,有了重生的契機,埔里當地的「木生昆蟲博物館」從當年收購蝴蝶的集散地,變成蝴蝶保育教育基地;產業的沒落也帶動埔里周邊社區的轉型,年輕人回流、居民從捕蝶人變成護蝶人,由盛而衰的蝴蝶王國也以另一種形式「蛹 姜俊偉提供

分享

蝴蝶貼成名畫,這張拾穗圖,是以蝴蝶貼圖製成。 記者侯俐安/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