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實踐家/破教室 一行詩 震醒草原漢子

2016-05-15 03:35 聯合報 本報記者黃昭勇

台灣從來就不該是鬼島;台灣,是夢想實踐地。
大三的林語珊希望實現她的國際志工夢,哈佛回台創業的游直翰要用AI(人工智慧)改變世界,機械迷王威詔如何把黑手產業變台灣之光…,本報訪問十個夢想實踐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五二○,台灣將啟動新政,新世代們期待台灣3.0,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成為台灣文學作家葉石濤所說: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平均兩天三場,李鵬在全台灣分享四千公尺高原的故事。 記者陳瑞源/攝影

分享
二○○一年,十八歲的李鵬騎單車翻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從新疆到北京求學、工作。十五年後,自稱是「嫁」來台灣的他,兩個月不到,在全台灣進行了四十多場分享會。他,要把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原游牧生活分享給台灣,也想把「台灣經驗」帶回家鄉。
那場大震,廢墟中搭起了學堂…
翻到台灣後山的台東,李鵬說:「到這,才真能靜下來養心,也才發現,找了五年多的方向,原來就在台灣」。
卅三歲的李鵬,文青般的打扮,草原上適合的帽子、不刻意修剪的鬍子,清晰而略顯緩慢的口調,述說著一個台灣人陌生的真實故事。
在北京從事藝術工作的李鵬,幫國際服飾做過設計,看著不少創業同學拿到A輪、B輪融資,但他卻慢慢對城市生活感到厭煩。
二○○八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台灣民眾的善心在中國大陸廣為人知;但台灣民眾卻多半不知道,兩年後,西藏的玉樹大地震,更震出了這最後游牧民族的一大困境。
那座草原,上學路途如此迢遙…
「幾千人死了,九成的房子倒了。」李鵬說,外面很多人想進去幫忙,但玉樹是純藏區,需要有人帶著翻譯。於是,當地的老師求松創辦了「利民學堂」,幫扶當地孤兒,提供免費供餐、建圖書館等,但隨著時間過去,資源愈來愈少。
李鵬在地震後一年多進玉樹,發現不僅是地震孤兒,還有更嚴重的「超齡失學青年」。原來,二○○○年偏鄉小校整併已在當地上演,這讓許多農村小孩上學路途變遙遠;城鎮化把青年吸到大都市,但他們語言不通、謀生技能不佳,只能再回到大草原,卻因為小時候藏語也沒學好,生活陷入困境。
那片鄉愁,負責要飯他也無悔…
「農民工、留守兒童在中國都還蠻多人討論,但超齡失學青年卻沒有人關注」,李鵬說,根據他們的保守估計,超齡失學青年至少十萬人。「這十萬人的生活技能若無法改善,問題會一代代延下去」。
玉樹大地震,喚醒了李鵬對家鄉的思念。他幾乎每年都到玉樹草原待三、四個月,與求松思考利民學堂的未來,李鵬成了學堂的副校長,他戲稱:「其實就是負責去要飯。」他必須為學校找到自我發展的方向。

李鵬要把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原游牧生活分享給台灣,也想把「台灣經驗」帶回家鄉。

分享
那個女人,讓他願「嫁」到台灣…
不在玉樹回北京時,他就去民眾劇場工作。就在劇場認識現在成為太太的台灣女孩。
兩人熱戀後決定結婚,當時,非常想要孩子的李鵬跟太太商量後,希望讓小孩可以在台灣出生。「畢竟,台灣的空氣好些、水乾淨些,孩子將來的教育也好,」李鵬說。
但利民學堂學生純真的臉孔,從原本不識字到可以自己寫出「蒲公英吹走的瞬間…」的詩文,李鵬形容,「我在破破爛爛的教
室裡,看著學生破破爛爛的作文本,相信孩子是有希望的」,這讓他更無法忘記自己對玉樹的使命。
社企種籽 在4000米高原上發芽
到台灣後,他拜訪司馬庫斯、不老部落、孩子的書屋、獵人學校等偏鄉部落、組織。李鵬回憶,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跟他說:「作教育要看孩子未來廿年、卅年的可能性」,「我才恍然大悟,要做的就是這往下扎根的工作,就是要讓孩子找回自信」。
李鵬認為,台灣這些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模式,正是玉樹需要的。
利民學堂現在有三百多位學生,他們有的是大草原的經驗,可讓人融入騎馬、撿犛牛糞當燃料、做糌粑、住帳篷…的生活。他說,「你若在三江源對著河水唸經,這祝福千山萬里入海後,就會來到台灣」。
李鵬說,這最古老的文明不適合到此一遊,當你發現上不了網反而自由時,會找回自己。他要把年輕人推到最前面,因為,當旅人對孩子感興趣,他們會更在乎自己。
李鵬說,「孩子自信了,牧場就自信了」。
李鵬指出,學校長不出商業模式,他自己也要創業、也要生存,希望把四千公尺上觸動心靈的旅行帶給台灣,讓想體驗的人,在不同環境裡重新發現自己,讓年輕孩子回牧場帶活動,找回自己;更可以找到商業模式,支持當地的教育。
點燃台灣善的力量 夢想就在腳下
五二○就要到了,對小英總統有什麼期待?希望十年後的台灣,可以成為怎樣的夢想「美樂地」?
二○一二年準總統蔡英文首度問鼎總統失利,她沒有因此退縮,而是開始整理思緒、回到民間,探訪台灣人民的生命力。
澎湖的西嶼、台東的書屋、獵人學校…每到一個地方,靜下心、花時間觀察、手觸、身感,讓小英與台灣土地、人民有了更深的連結。
對於一個願意花時間跟人民「交陪」的女性元首,我們心裡當然有很多的期待。或許,正是因為女性的溫柔特質,小英總統三年多來真正低下頭在民間探訪,看問題也找答案。
五二○前,聯合報設定在台灣這塊夢想土地上,你想實現什麼夢想?希望新政府幫什麼忙?的議題。
剛開始,問周遭的朋友有什麼夢想?有點失望的是,生活,似乎讓大家失去了做夢的能力。
但在採訪啟動後,才發現在台灣的夢想故事從沒少過:林語珊、邱惠姍在泰北當志工幫華校學生、楊瑞麟帶牡丹國小學童出國「比賽」、王威詔把電動門變成精品櫥窗…,從台灣走出去、從美國回台灣,更有從香港、中國來台的夢想者。
跑遍中國與東亞的建業主持律師洪紹恆,在台灣開放海外企業來台上市後,「真正感受到台灣成為國際舞台的主角」,他說,「因為緊鄰中國的優勢,上市商機從台灣開始,我們成為香港配合律師、會計師的最大客戶」。洪紹恆說,即便往東南亞走,各國還是得考慮中國因素,「這是台灣怎麼樣也繞不開的」。
兩岸關係是危機,也是契機。
新疆來的李鵬,湊巧也去了小英走過的台東足跡,也跟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對談。陳爸用台灣的善,啟發了李鵬,也啟發了小英總統。
台灣經驗,不僅有經濟面向,還有更多是社會創新、公益等「善」的面向;多用民間善的力量,兩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處的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