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 的最終使命——棲地保育

荒野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 的最終使命——棲地保育

文、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主任)
雙連埤溼地的美麗與哀愁
「溼地」素有大地腎臟之美名,然而現今因環境污染與開發而逐漸消失,保護溼地已成為國際議題,也是臺灣十分重視的議題。雙連埤海拔高度約470公尺,是一座千年的天然湖泊,擁有多種稀有水生植物與保育類動物,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亦是國家級溼地。根據專家統計,雙連埤的105科321種維管束植物中,水生植物高達112種,將近擁有臺灣原生水生植物三分之一以上的種類,堪稱臺灣水生植物天堂。除了動植物相外,更有著全臺唯一的「天然浮島」,且有多次漂移改變位置的紀錄,為臺灣難得的自然資源。
惟自1993年10月起「雙連埤溼地」經歷了地主排放廢水、水域浚深、邊坡土堤挖掘、外來種入侵等事件,導致雙連埤溼地早已失去往日風華,所幸縣府與相關單位仍持續關注,並於2003年至2004年期間,陸續徵收雙連埤並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嘗試維護生態系統、解決外來種問題與各種調查與試驗。
但結果顯示直接影響雙連埤溼地生態的各項因素至今尚未移除,如水域浚深後不利水生植物生長、草魚啃食水生植物、浮島面積日漸萎縮、土堤影響水體汰換、慣行農業之營養鹽進入水域影響水質,而雙連埤亦是粗坑溪支流源頭之一,對於宜蘭地區自來水供應亦有影響。整體而論,生態系統仍處於不佳狀態,要恢復原生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荒野的進駐與面臨的難題
大湖國小雙連埤分校於1993年廢校、1997年由宜蘭縣政府規劃定案方向為「自然生態解說中心」、1999年設立為「雙連埤生態教室」由大湖國小代管。
為了進行環境教育與直接守護雙連埤溼地,荒野保護協會與緯創人文基金會於2010年展開第一年合作,以「長期租借」方式向宜蘭縣政府取得生態教室經營管理權成立「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至今。但由於保護區劃設初期的沸沸揚揚,當初居民對於何謂保護區不甚了解與排斥,因此紛擾不斷,對於保育團體的進駐所產生的芥蒂與誤解也持續發生,進而影響初期活動的進行,甚至毫無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機會。
雙連埤環教基地營運的目標與策略
由於有效且實質的環境守護最終仍需在地居民的意願與行動,鑑於長年諸多誤會尚須時間磨合與調解,運作初期第一階段以「內部經營」為,進行硬體改善、教案研發及各類活動的辦理,使環教基地逐漸步上軌道,期間並適時協助居民解決各式疑難雜症、化解誤會,也由於前輩的努力與付出,其成果獲得多方的肯定。
2014年則終於步入第二階段計畫,推動「友善農耕與庇護試驗」,嘗試以輔導或是建立示範區來改變產銷結構,降低水源區化學農藥肥料的污染,間接守護雙連埤生態環境。
友善農耕方面
推動至今當中的連結與運作仍充滿各種挑戰與討論的空間,未來推動的重點包含結合宜蘭縣府或在地團體進行永續農業的推廣、持續家庭支持型農業、以永續農業教案進行環教與對外推廣,但重要的還是「建立行銷通路」,解決農民轉型疑慮,安心耕種。
目前緯創人文基金會與荒野親子團投入的資源與人力也相當多,但仍需持續的努力,避免功虧一簣。當化學農藥肥料停止進入水域時,下游的水質危機才能獲得改善,方能接近生活、生產、生態三贏局面。
棲地保育方面
也由於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的善意回應與首肯,荒野首次結合縣府、居民、企業與專家學者的意見,在「維護雙連埤溼地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共識下,於保護區內得以建置「雙連埤溼地植物庇護試驗區」與「在地種源基因庫」,直接進行更實際的棲地工作,待有朝一日保護區內阻礙復育之因素排除後,將物種迎回溼地,恢復往日生機與風貌。
環教基地工作型態的轉型與最終目的
由於第二階段的實施與運作,「雙連埤環教基地」的工作型態也從原本偏向以「環境教育宣導」為主的操作面向,逐漸平衡為「環境教育」、「友善土地」、「棲地保育」三方並重的面向。運作核心調整為投入更多的心力在棲地守護工作,因此自2016年3月1日起,每週二至週四為棲地工作日,僅辦理校外教學及棲地工作;每週五至週日則開放活動預約,並邀請民眾與志工一起以行動守護雙連埤。
期盼藉由眾人的支持與各階段的推動,或許第三階段「異業結合推動雙連埤生態農業觀光村」的夢想,也就是「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的雙連埤里山村或許能盡快有實現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