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6日辭世,享壽102歲。他在86歲時曾出版口述傳記「與貝聿銘對話」,透露自己10歲就想當建築師,認為「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築必須融入人類活動,並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他也透露,自己作品中最經典的幾何線條,靈感來自玩撞球遊戲。
貝聿銘曾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一生精典作品遍布全球。但他的建築生涯,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他在1979年接受中國政府委托設計北京香山飯店,雖催生中國大批「園林式酒店」的誕生,但最後卻因管理不善,淪為破舊混亂的二流飯店。貝聿銘多次提及這個第一件「返鄉」作品,總是耿耿於懷。
世家之子 園林中長大
貝聿銘1917年生於蘇州,父親是中國銀行創始人貝祖貽。貝家是顯赫大族,明代起世居蘇州,擁有著名園林獅子林。貝聿銘1歲(1918年)便隨父移居香港,10歲搬到上海,當時祖父堅持他身為長孫,每年夏天須回離上海不遠的蘇州小住、了解家族事務。
蘇州上海 啟蒙建築魂
貝聿銘受訪時表示,蘇州石匠製作假山等造園方式,讓他體會「人與自然共存」的建築哲理;蘇州大家族式的傳統生活,則讓他「逐漸感受並珍惜生活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蘇州園林對他的建築風格影響甚深。中國園林中的圓形月門,經常出現在他晚期作品。
定居上海期間,貝聿銘目睹第一批現代建築在中國的崛起,從此立志當建築師。他在訪談時透露自己10歲時來到上海,被上海建築的高度深深吸引,「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想做建築師」。
招牌幾何設計 靈感是撞球
有趣的是,當時在上海視為時髦的撞球運動也影響了貝聿銘,他表示:「撞球是一種幾何遊戲…撞球也是一種策略遊戲。撞球中確實存在一些做為建築師所需具備的要素。」貝聿銘的作品以幾何造型為特色,源頭竟是從玩撞球開始。
擁有哈佛建築碩士學位的貝聿銘,念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時,和國父紀念館設計者王大閎、美國建築大師菲利普強森是同班同學,拜在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斯門下。
賈桂琳賞識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一戰成名
1960年,貝聿銘正式成立建築事務所,以一系列既經濟實用又具建築美感的平民公寓,在美國嶄露頭角。然而真正讓他站上世界舞台的案子,則是受甘迺迪總統遺孀賈桂琳之託設計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1965-1979)。
貝聿銘受訪時透露,他爭取甘迺迪圖書館設計權時還沒沒無名,卻擊敗眾多好手,原因可能是甘迺迪夫人賈桂琳和他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所謂的化學感應」。
羅浮宮金字塔 奪建築諾貝爾獎
之後貝聿銘在國際競圖中贏得羅浮宮改建計畫(1983-1989),大膽創新的玻璃金字塔,贏得1983年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躋身世界建築大師之林。
做為羅浮宮主入口的玻璃金字塔,興建之初飽受巴黎人抗議,還曾遭到評論家以「墳墓」攻擊。貝聿銘受訪時回應,「石頭金字塔與玻璃金字塔毫無關係,前者為死人而建,後者則為活人而造。」他認為玻璃金字塔「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正可與羅浮宮代表的過去對話。
漢考克大廈、香山飯店 他永遠的痛
但貝聿銘的建築生涯也有低潮。設計美國波士頓漢考克大廈(John Hancock Tower)1973年1月施工期間,因強風大廈玻璃幕牆脫落,工程延誤4年,費用由8千萬美元增至1.6億美元。貝為此和玻璃製造商、業主對簿公堂,多年後才和解。此後,貝聿銘停接美國案子,轉而開拓亞太地區市場。
貝聿銘在1979年接受中國大陸委託設計北京香山飯店,根據「貝聿銘全集」及眾多資料,當時的領導希望他在市中心長安大街上建兩棟高樓,但貝拒絕,最後選擇香山的一處清代皇家園林,以舊園為基礎予以整修。
為了讓香山飯店的內部空間形成蜿蜒曲折的形式,他對賓館裡裡外外每條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彎曲程度都有精確的規劃,賓館中不同類型鮮花的數量、擺放位置,隨季節、天氣變化需要調整不同顏色的鮮花等也有明確說明,可謂匠心獨具。
但工人在施工時對這些刻意設計的細節毫不在乎,隨意改變水流的線路,石頭的擺放位置也是隨隨便便。看到的精心設計被弄成這個樣子,貝聿銘非常痛心,曾說「香山飯店是我經歷過最難的項目之一」。
兩子接班 助他完成封刀之作
貝聿銘有三個兒子:貝定中、貝建中與貝禮中。其中貝建中和貝禮中都是建築師,貝定中則走都市設計的路線。
1992年,貝聿銘在他發跡的事務所貝.考伯.弗里德(Pei Cobb Freed & Partners)建築事務所退休後,便協助兩個兒子成立貝氏(Pei Partnership)建築事務所並擔任顧問。貝氏建築事務所由貝禮中接掌,一肩扛下貝氏江山的大任。
2005落成的中國銀行北京總部大廈,對貝氏家族深具意義。1918年,貝聿銘父親貝祖貽創立中國銀行的香港分行;1990年代貝聿銘設計的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成為香港地標;由貝聿銘兩個兒子聯手設計的中國銀行北京總部大廈,更標誌貝氏家族的香火傳承。
2006年完成的蘇州博物館,位於貝氏家族擁有的園林獅子林旁。當年蘇州博物館不僅被視為貝聿銘「重回中國」的重要代表作,也將是他的「封刀之作」。實際上,年事已高的貝聿銘只擔任「顧問」,貝禮中才是實際設計者。
中國音樂廳與戲劇院 他未竟之夢
貝禮中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父親對中國感情深厚,因此三個兒子名字中都有「中」字。貝聿銘也曾想讓兒子接受中文教育,可惜當時遭逢文革,無法如願。貝禮中一直到1978年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時,才隨父親第一次踏上中國。
貝禮中獨立「出師」前,隨父親身邊習藝16年;貝聿銘作品中常見的玻璃牆、精準的模數設計,在貝禮中的作品中清晰可見。
貝聿銘曾在訪談中提及,他最想為中國設計的是:一座專為中國音樂設計的中國音樂廳;以及一座專為中國戲劇設計的中國戲劇院。多年前台灣曾有音樂界人士力邀貝聿銘來台設計音樂廳,可惜當時貝聿銘已退休,最後不了了之。貝聿銘這兩個心願沒能達成。
六大知名作品 奠定大師地位
貝聿銘作品遍布全球。以下是貝聿銘六大知名作品:
1.台灣路思義教堂
位在東海大學校園,1963年落成,以前衛獨特的「薄殼雙曲面」工法建造,高度近20公尺,寬約30公尺,外牆最薄處僅有20公分,無柱、無樑、無牆是最大特色。這是美國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為了宣揚福音,以及紀念父親路思義牧師捐款興建,由貝聿銘和已故知名台灣建築師陳其寬共同設計。
2.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1989年完工,是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10大工程之一,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設計概念是利用金字塔體積小、總表面積大的概念,引進大量光線,打造明亮舒適的室內空間。密特朗亦因此授予貝聿銘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表彰其成就。
貝聿銘設計羅浮宮金字塔時,一度惹來當地人猛烈批評,曾有高達9成巴黎民眾反對。不過,如今這座玻璃金字塔舉世聞名,亦成為羅浮宮的象徵。
3.香港中銀大廈
1990年5月正式啟用,是貝聿銘向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父親貝祖貽致敬的設計之作。大廈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
4.日本美秀美術館
位在日本滋賀縣甲賀市,是一座私人美術館,創始人是小山美秀子,1997年11月開館。曾獲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球10大建築之一。
5.蘇州博物館
1999年,貝聿銘接受蘇州市政府委託設計。設計採用蘇州建築的灰白牆、黑瓦,融入他慣用的幾何形態,與旁邊的園林景致互相映襯,成為市內新地標。
6.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位於人工島上,2008年落成,耗資3億美元(約台幣90億元),落成時貝聿銘已年屆91歲。當時他曾說,這棟建築物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