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Bikenomics:How Bicycling Can Save the Economy

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如果呼吸都成問題,我們還要發展、還有發展嗎?

騎單車,是解決眼前經濟難題的重要起步,
是每一個人馬上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隨之而來,將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以及共同的未來。
追求更好的社會,這是唯一的選擇。


40 年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車滿為患,
今天,84% 的市民經常以單車代步, 34% 騎單車上下班,
除了北歐,巴黎、紐約、芝加哥、巴塞隆納等全球各大城市都在積極佈建單車道路網,
單車加入向來以汽車為核心的都市交通系統,
帶動相關產業與周邊社區繁榮,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型。

騎單車已經不只是休閒嗜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過去百年來由化石燃料所推動的經濟模式已瀕臨困境,
每個人在交通方式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騎單車不會製造廢氣,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最重要的,騎單車是一種公民行動,
開始騎在路上,我們會漸漸發現過去許多發展是「無效的」,
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付出的成本遠遠大於我們所能承擔的,
情勢嚴峻,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而單車,正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小小開始。

「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寫了《常識》(Common Sense),成為美國獨立運動背後重要的推力。艾莉‧布魯這本書猶如為我們迫切需要的單車革命也寫了一本《常識》,我們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認知──馬路是給汽車開的、單車干擾交通、汽車有助經濟發展──她一一破解,其實都是違反常識。《單車生活救經濟》有事實根據,同時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既嚴肅又幽默,有扎實的研究,卻很好讀。它讓大家知道,單車革命不過是爭取常識而已。」
──彼得‧諾頓,《對抗交通:美國城市汽車世紀的破曉》作者

我們承受不起更多「發展」,
騎單車是個人可以承擔的「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確保我們生存得下去,
建立一個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

◎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養車的成本是車價的三倍,還不包括停車、罰款等非經常性支出。
汽車行駛所需的基礎建設,興建與維護費用遠高於稅負收入,國家必須舉債,以丹麥為例,汽車行駛一英里國家要倒貼 0.2 美元,騎單車國家可以賺 0.42 美元;而且馬路興建愈多,愈刺激汽車數量,造成惡性循環。
‧興建汽車基礎建設的成本是單車的 50 倍。

◎ 騎單車完全不會製造廢棄,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美國太空總署二○一○年發表的研究精準指出,為解決碳排放量的問題,車輛,包括私人汽車和貨運卡車,應做為首要的改進目標。
‧根據科學研究,大氣中碳含量 350ppm 是地球維持生命發展的上限,我們最近剛超過 400ppm 的大關,而且將以每年 2ppm 的速度增加,全球暖化已加速進行中。
‧更進一步分析,能源還加劇經濟發展失衡:
──我們加油的錢,三分之二進到石油公司荷包,三分之一產油國家賺走;每一百萬的營收,石油公司只創造一個工作機會。
──道路的擴張和蔓延,也可以說是對國家對石油產業的補貼,政府甚至提供偏遠郊區開發商減稅優惠的政策,壓抑了我們交通的選擇,也確保了汽油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不會感覺在運動,但卻是可以讓人遠離許多疾病的良好生活習慣,根據研究,固定騎單車通勤的成人,擁有比真實年齡年輕十歲的平均體能,血壓、血糖、膽固醇都獲得較好的控制,罹患某些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比較低,整體而言,比較長壽。
‧當我們開始動起來,就會活得更好,對健康與銀行存款都是,進一步可以有效降低國家醫療預算支出。

◎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騎單車有利人們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鄰近鄉鎮,有利在地經濟的發展,經濟學者喬・科特賴特 (Joe Cortright) 稱這個效應為「綠色紅利」(Green Dividend)。
‧以波特蘭為例,居民與其他類似都會區的一般居民相比,每天少開車 20% 英里,從減少開車所省下來的錢,一年加起來總共有十一億美元,其中大約有八億美元流回當地的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