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冊L1補充資料:地理學發展史之一
地理學發展史,可以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階段
一、古代地理學(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係、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1)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1.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於希臘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亞)
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一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製世界地圖。
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學家推崇為「地理學之父」,除了他在測地學和地理學方面的傑出貢獻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第一個創用了西文「地理學」這個辭彙,並用它作為《地理學概論》的書名。這是該辭彙的第一次出現和使用,後來廣泛應用開來,成為西方各國通用學術辭彙。
他所使用的方法相當簡單:1. 以一根八尺長的圓棍,在”夏至 (summer solstice)”時,豎立在亞歷山大城 (Alexandria) 。於正午時,由它的陰影及棍子的長度,他量出太陽與地平面的”仰角”(elevation angle, a ) 為7°12’。
2. 事先知道阿斯旺城 (Aswan,古稱Syene) 是在亞歷山大城的正南方 (見地圖) [即延著地球的同一南北的子午線 (meridian)] (註: 依近代太空測圖,這只是大略正確的假設。),以及兩城之間的距離。
3. 事先知道 阿斯旺城 位於北回歸線 (Tropic of Cancer) 上。[即在”夏至″正午時,太陽在阿斯旺城的正上方 (a = 0°)]。
結論:由上面測量結果,我們可得到下面的結論:
1. 由於在亞歷山大城 及阿斯旺城,所測太陽的仰角”a”不同,因而推知地球不是平的 (flat),而是圓形的 (round)。
2. 假設地球是圓的,以簡單的圓形幾何,我們可以下面公式計算地球的圓周。 因綠色的弧長 (arc length) D (亞歷山大城 至阿斯旺城之間的距離) 是圓周長的 a/360 分之一,因此圓周長是D 的360/a 倍:
2. 假設地球是圓的,以簡單的圓形幾何,我們可以下面公式計算地球的圓周。 因綠色的弧長 (arc length) D (亞歷山大城 至阿斯旺城之間的距離) 是圓周長的 a/360 分之一,因此圓周長是D 的360/a 倍:
地球圓周長= 360D/a 。
只要知道兩城間的距離(D),及仰角(a),就可計算出地球的圓周。
用上面公式計算地球圓周的準確性,主要是依靠亞歷山大城 至阿斯旺城之間的距離以及兩城是在同一子午線上兩個假設。如以埃及人當時所知, D = 925 公里,加上所測知的仰角,a = 7°12′= 7.2°, 代入上面公式,我們很容易算出:
地球圓周= 45,931 公里。
現代高科技的測量是: 地球南北方向周長是 40,008 公里。(延赤道東西的圓周長是 40,075公里)。
<兩者之間有14.8%的誤差。此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於下面因素: (1) 古埃及當時測量的從亞歷山大城 至阿斯旺城間的距離(D)不準確,(2) 兩城只是大約在同一子午線上,(3) 地球是橢圓形 (ellipse) 。
如果以現代的測量,兩城間的距離 D = 842.7 公里,我們可得到 “埃拉托色尼”所測的地球圓周應是 41,844公里。這答案就只有4.6% 的誤差,真不錯(not bad for one day’s work) 。
不管如何,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 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正確的科學觀念。這證明古人跟現代人一樣聰明。智慧是人類天生的本質,不是進化來的。
《歷史學》約在公元前20年成書,敘述從迦太基衰落到愷撒之死一段時期的歷史,僅存少數殘頁。《地理學》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來。該書第1、2卷為緒論,討論了以天文學和幾何學為基礎的數理地理以及研
究地表和大氣圈的自然地理學,評論了埃拉托色尼、喜帕恰斯、波西東尼斯等前人的著作,提出了地理學家首先應確定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等一些原則,描述了海、大陸和氣候帶等。第3~17卷分論當時歐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區,按政治單元進行區域描述,內容包括自然特徵、物產、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其中8卷寫歐洲,6卷寫亞洲,另一卷可能寫利比亞(今非洲,即第7卷)。《地理學》是西方古代地理學的一部經典著作,對西方地理學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它是引用前人著作彙編而成,有些地區的描述詳簡適宜,雜有一些神話和許多已不存在的地名等。
斯特拉波認為,地理學是對人類居住世界的描述,不僅要研究一個地方的自然屬性,還要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他不同於埃拉托色尼、喜帕恰斯等前輩學者,記錄了存在於地面的人、動植物和陸地、海洋,為描述地理學奠定了基礎;對已知世界進行了區劃和分類,成為區域地理研究的代表;把海岸分為岩岸、沙岸和潟湖等類型;研究了陸地上升、下沉和三角洲的形成;第一個描述了非洲沙漠中的綠洲,正確解釋了尼羅河的泛濫,將其歸因於衣索比亞夏季豐沛的雨水;指出火山土、碎屑土和沖積土的肥力不同;提出自然因素對人文現象(如聚落、人口密度和風俗習慣)有很大影響,注意到歷史對地理的作用。
3.托勒密
克羅狄斯·托勒密(古希臘語: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語:ClaudiusPtolemaeus,約90年—168年),又譯托勒玫或多祿某,相傳他生於埃及的一個希臘化城市赫勒熱斯蒂克。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托勒密寫下一系列科學著作,當中三部對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的科學發展有著頗大的影響。第一部是《天文學大成》 (古希臘語:ΗμεγάληΣύνταξις,意謂「巨著」)。第二部是《地理學指南》 ,是一部全面探討希臘羅馬地區地理知識的典籍。而第三部是有關占星學的《四書》 ,書中嘗試改進佔星術中繪製星圖的方法,以便融入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
約公元90年生於埃及的托勒馬達伊。曾在亞歷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學大成》(13卷),是根據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寫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學百科全書,主要論述宇宙的地心體系,認為地球居於中心,日、月、行星和恆星圍繞著它運行。此書在中世紀被尊為天文學的標準著作,直到16世紀中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地心說才被推翻。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理學指南》 (8卷)是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知識的總結,主要以馬里努斯的工作為基礎,參考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成。第1卷為一般理論概述,闡述了他的地理學體系,修正了馬里努斯的製圖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歐、亞、非三大洲8100處地點位置的一覽表,並採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緯度和經度網,把圓周分為360份,給每個地點都註明經緯度坐標。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區域圖組成,以後曾多次刊印,稱為《托勒密地圖》 。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地球整個已知地區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物作線性描述,即繪製圖形,並用地名和測量一覽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中採用了波西東尼斯錯誤的地球周長數字,又在繪製陸地向東延伸中增加了誤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象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陸塊,中間包圍著一些海盆,並在地圖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面還存在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見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直到18世紀英國探險家J.庫克的探險航行,才消除這個錯誤。他在《地理學指南》中還提出了兩種新的地圖投影: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
《托勒密地圖》
巨著《天文學大成》十三卷是當時天文學的百科全書,直到開普勒的時代,都是天文學家的必讀書籍。《地理學指南》八卷,是他所繪的世界地圖的說明書,其中也討論到天文學原則。他還著有《光學》五卷,其中第一卷講述眼與光的關係,第二卷說明可見條件、雙眼效應,第三卷講平面鏡與曲面鏡的反射及太陽中午與早晚的視徑大小問題,第五卷試圖找出折射定律,並描述了他的實驗,討論了大氣折射現象。此外,尚有年代學和占星學方面的著作等。
(2)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後來的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3)近古時期(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
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製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墨卡托地圖集
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后,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係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準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
普101 8號 古人的智慧結晶讓現代人們知道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們可以依循前人的腳步發現更多未知的新世界
回覆刪除普101_1號
回覆刪除原來地理學從這麼久以前就開始了,因為古人的研究使我們得到了許多知識。
普101 18號
回覆刪除因為有前人的不斷證實、研究、修正,才得以有現在完整的地理學知識
普101_14號
回覆刪除現在擁有的各種地圖,都是前人的研究、推翻,我們才知道世界原來是長這樣。
普101 12號
回覆刪除有了前人的各種研究,讓現在地理學更詳細。((埃拉托色尼的研究好酷
普101 16號
回覆刪除多虧了古人的研究 才能使現在地理學如此完整、精細
才能使我們有如此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才能使現代的人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
普101 9號
回覆刪除有了前人的研究跟智慧,讓我們認識地理學,而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普101 17號
回覆刪除原來地理學從那麼早就有了,托勒密地圖太帥了!
地圖的精進從早遠開始,那時的人們或許無法以精準的方式繪出地圖,但卻留下了許許多多智慧的結晶,推動地圖的發展,實在偉大
回覆刪除普10318
普101 37號
回覆刪除原來以前就有這麼厲害的地圖,只能說以前的人太厲害了!
Pu101 33 邱子彥 有了前人的努力,我們現在才能有現在地理的知識
回覆刪除現在能有這麼多樣的地圖種類真的很方便 想去哪裡玩都不是問題 地理大發現真的影響了每一個人
回覆刪除普101 36
普101 1號
回覆刪除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可以從中了解地理學從很古遠的時代就開始了,而且希臘地理學家還整理出他們的論點。埃拉拖色尼 不單單只是地理學家,還繪製了有經緯網的世界地圖。斯特拉波 不但是地理和歷史學家,還提出自然與人文的影響。托勒密 寫了一系列的科學著作,建立了不少地理基礎。最後,還可以學習到近古時代的的地理知識,真的可以讀到許多深遠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