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四冊中國地理補充資料~80年代的中國! 崛起與幻滅的時刻

綜合報導  / 中國
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三十年,萬事都有因果,六四並非突然出現的單一事件,往前推的話,其實從1966年毛澤東文革就有脈絡可循,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埋下伏筆,接著1986年安徽學潮在中國遍地開花,最後引爆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80年代的中國,因為群眾對改革,對民主一度抱持希望。但也有專家說,80年代的中國正要從文革廢墟中站起,最後又在權鬥和武力鎮壓下幻滅,透過專題我們一起了解,北京之春如何從1978年西單民主牆萌芽,在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粉碎。
1978年的中國,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時中國10億人口,有將近8成生活在貧窮線下;1978年的中國,來北京工作的貧苦工人們,把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期待寫成字報,貼在西單體育場外的牆上,而貼字報是文革時期,延續下來的習慣,連停刊的政治雜誌,也被知識份子轉貼在牆上,後來鄧小平打算鎮壓民主牆,被稱為民主鬥士的魏京生,挺身捍衛因此兩度被捕入獄。
在獄中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出獄後魏京生流亡美國,民主牆不只是一面牆,更是眾志成城的展現,因為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是很容易被掐掉的,大家聯合起來,就不容易被掐死,這是一種本能,所以形成很多小組織。
在破敗貧窮的壓力下,中國不得不改革,1978年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是中國實際上的領導人,隨即宣布改革開放,「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在鄧小平的思維當中,他認為政治且慢,經濟可以先走,「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兵,無產階級立場最堅定。」
經歷了1966到1976年的文革十年,中國百廢待舉,留下紅衛兵滿街跑,就怕形成另一股勢力推翻共產黨,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把學生送回學校,當鄧小平提出拼經濟的改革開放,同為領導核心的胡耀邦和趙紫陽,似乎又比鄧小平,更傾向進行政治改革。
兩人對學生運動抱持開放懷柔,在胡耀邦跟趙紫陽的路線來講,可能在政治上有一些顧忌,有一些忌諱,已經踏到鄧小平的底線,改革開放進行十年,中國經濟的確出現巨大變化,同時也出現社會貧富不均,官場貪污腐敗的問題,當年重返學校念書的紅衛兵,已成了知識份子。
80年代中國思想界、學術界、出版界,出現空前自由,連軍隊國家化、多黨制等敏感議題,都能被公開討論,而且年年都有學潮,1985年距離北京3000公里的新疆,爆發烏魯木齊12.12事件,
美國維吾爾人協會主席伊利夏提:「這個學生運動一開始,維吾爾這些學生領袖,專門去漢族學生的宿舍,告訴他們,我們這次要求的是民主,這裡面包括的就是,要求中國政府停止,在新疆的核試驗」,學潮一波波,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比較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學生們更大膽的舉辦聚會,社會有種開放的氣氛。
1986年最大一波安徽學潮,擴散到上海北京,每天都有好幾萬學生上街頭,這波學潮平息後不久,胡耀邦被迫辭職下台(1987),換趙紫陽上台(1988),這是六四事件的伏筆,隔年胡耀邦過世,引爆六四事件(1989)。
如果把八九的事情,放到這十年的光景來看,得出結論是悲劇是必然發生的,因為改革的力量,不足以阻擋反改革或保守的力量。
如果六四事件是必然,那麼從1978年西單民主牆邊的工人,到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的群眾,似乎都曾短暫感受過北京之春,那種政治環境可能引起了,一些過分的期待,過度的期待,很可惜,期待並沒有轉變成事實,期待沒有變成事實,反而成為悲劇,而這場悲劇直到現在,中國政府都還不敢去面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