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高一選修課『尋訪桃花源』走讀老街溪講義及活動照片

高一選修課『尋訪桃花源』走讀老街溪
「老街溪」的圖片搜尋結果
5/31(五)校外教學行程:
上午路線
8:55六和門口集合➔9:30元化路與美豐街口下車➔美豐福德祠(歷史悠久的水頭公,「水頭」就是水流進庄頭的地方,先民在水源供奉伯公,希望祂能保佑水源潔淨、豐沛)➔
石靈公(為老街溪旁的一塊約8尺的大岩石,居民均稱此石為「石爺」,其設立源自清末傳說,張信乾母子為感念此石救命之恩,乃與士紳倡言建埤亭記念)➔興南堰(石門農田水利會解決農田灌溉供水不足問題,1998年興建「興南攔河堰」,計年約可取得5億立方公尺水源,興南攔河堰是一座倒伏堰,利用啟動堰體抬升老街溪水位以取水,提供中壢地區約40公頃耕田穩定的灌溉用水)➔開蓋紀念廣場(1989年,老街溪中壢市區段上方被加蓋商場,但因無法取得合法使用執照,成為一大違建,商業使用率低,僅有停車功能,成為中壢市區市容一大毒瘤,並有不易排洪之虞。故市政府於2011年展開老街溪加蓋商場拆除(開蓋)及整治計畫,拓寬河道及改善河岸景觀,並保留部分原加蓋商場的結構,作為開蓋紀念廣場)➔中壢國小日式宿舍(建於1917年,原提供日治時期中壢公學校校長與教職員居住,特色為日式建築黑瓦與台式紅磚與紅瓦建築混合而成,現為壢小故事森林館)➔中平故事館(建於1930年,早期作為公務員日式宿舍,在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修復重整後,成為結合藝文展覽、文化體驗和文創商品的文化場域)➔中平商圈(從舊商圈談到中平商圈,中平商圈是近年來市公所規劃的新型商圈,是目前中壢唯一的行人徒步區,享有「中壢西門町」的美稱)➔午餐

下午路線
河川教育中心(以客家舊建築設計成以體驗生態環境、接受環境教育場域,建置一個具體而微的文化地景教育展示空間)➔新勢公園礫間工程(探討全國最大的「礫間淨水」設施處理汙水過程,認識老街溪的生態及礫間淨水工法讓汙水變淨水的奇妙)➔返校




老街溪概述
相關圖片
老街溪因經流中壢老街而得名。全長36.7公里,起源於龍潭大池,流經龍潭區、平鎮中壢區、大園區四區,進入園鄉,經橫峰穿大園市區,折向北到北港村與田心溪會合後入台灣海峽。成放射狀水系,桃園台地群最初是由大漢溪(古石門溪)沖積而成,後因台北盆地陷落,古石門溪河道被襲奪以淡水河出海,致使台地地區的溪流成湍急的斷頭河向四面放射開。

自發源地的龍潭區高原里源頭向北在滿月橋一帶注入人工埤塘--龍潭湖(龍潭觀光大池),在神龍路一帶流出後的河段稱為泉水坑燈潭河;流過龍潭區烏樹林後進入平鎮區,始稱老街溪。此燈潭河河段位於龍潭台地,溪水污染程度尚屬輕微,工業廢水污染量不太多,主要的大宗污染源是家庭(生活)污水;但最近幾年以來亦有明顯惡化(劣化)的趨勢。除主流之最上游燈潭河河段之溪水污染程度尚屬輕微外,目前老街溪之主、支流之大部份河段,特別是中、下遊河段皆已被大量之家庭(生活)污水與 工業廢水加以長期嚴重污染。溪水皆呈現深黑色或七彩顏色,河面飄浮著垃圾,溪水並夾帶大量之化學泡沫順流兒下。溪水經常惡臭不堪,溪流生態早已被破壞殆盡。
早期的老街溪呈現中度至嚴重污染程度而影響了河川生態,為防止民眾亂丟垃圾到老街溪,民國76年省府水利局辦理加蓋工程,加蓋河段橫跨中壢市中央西路、中山路及中正路,綿延725公尺。只是,老街溪加蓋段的商場設施使用率低,且因加蓋工程使得河槽窄縮,無法容納原設計的洪水量,大雨來時洪水面上升,反而造成兩側淹水,被地方視為中壢市的毒瘤,吳志揚上任後決定拆除、開蓋。

縣府從民國1003月起啟動老街溪開蓋工程,同年7月底完工,再改造開蓋後所釋出的水岸空間,建構3.6公里的無障礙自行車步道,展現老街溪的沿岸風光,並增設林澗生活園區、新勢礫間處理展示廊道、河川教育中心及改建三座跨河景觀橋樑。

老街溪為前馬總統指示全國9條重點整治河川之一,為使桃園縣水污染防治工作顯現執行成效,縣府選定老街溪流域人口密集之重點河段,投入總金額達新台幣20億元以上之整體改造經費(含工程、購地及勞務經費),規劃老街溪加蓋段拆除整治及景觀工程、澗仔壢水岸新驛再生計畫及新勢公園礫間接觸曝氣氧化自然水質淨化工程等三大旗艦計畫,並落實上游工業區及事業廢水排放污染總量削減及稽查管制等行政管制措施,將大符改善老街溪伯公潭以下中下游河段(含加蓋段)水體水質,相關整治目標。


20188月新聞報導指出,鄭市長表示,老街溪是中壢的生命之河,市府辦理老街溪景觀工程改造,在河岸景觀部分,改造植栽、照明及步道系統,讓灌木變喬木,讓市民可以親近老街溪。為讓老街溪引進更多活動,市府也舉辦桃園產業藝術節及桃園地景藝術節,同時推動中壢、平鎮污水下水道,讓老街溪水質更乾淨,希望透過「河岸景觀改造、上下游打通」、「水質淨化、老街溪恢復乾淨」、「設施增加、活動精彩」3步驟,改造老街溪沿岸。

自發源地的龍潭區高原里源頭向北在滿月橋一帶注入人工埤塘--龍潭湖(龍潭觀光大池),在神龍路一帶流出後的河段稱為泉水坑燈潭河;流過龍潭區烏樹林後進入平鎮區,始稱老街溪。 此燈潭河河段位於龍潭台地,溪水污染程度尚屬輕微,工業廢水污染量不太多,主要的大宗污染源是家庭(生活)污水;但最近幾年以來亦有明顯惡化(劣化)的趨勢。

除主流之最上游燈潭河河段之溪水污染程度尚屬輕微外,目前老街溪之主、支流之大部份河段,特別是中、下遊河段皆已被大量之家庭(生活)污水 與 工業廢水加以長期嚴重污染。溪水皆呈現深黑色或七彩顏色,河面飄浮著垃圾,溪水並夾帶大量之化學泡沫順流兒下。溪水經常惡臭不堪,溪流生態早已被破壞殆盡。

從民國100年三月起啟動老街溪開蓋工程,同年七月底完工,再改造開蓋後所釋出的水岸空間,展現老街溪的沿岸風光,規劃林澗生活園區、礫間處理展示廊道、河川教育中心、自行車步道及改建三座跨河景觀橋樑。


  1. 命名由來:老街溪因為流經中壢區的老街因而得名。
  2. 老街溪流域:老街溪全長36.7公里,老街溪上游支流有南勢溪及大坑缺溪,下游有洽溪,流經平鎮、中壢,經大園流入台灣海峽。
  3. 放射狀水系:桃園台地群最初是由大漢溪(古石門溪)沖積而成,後因台北盆地陷落,古石門溪河道被襲奪以淡水河出海,致使台地地區的溪流成湍急的斷頭河向四面放射開。
  4. 源於龍潭區:老街溪源於龍潭大池
  5.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laojie-river-education-center)
老街溪名產--桃園豬。中壢過去多以農牧為主,這裡出產的黑毛豬非常有名。

源自龍潭的老街溪,向北一路流經了平鎮、中壢、大園等區域,也因為途中流經了中壢老街而得名,可說是中壢市重要河川。早期的老街溪呈現中度至嚴重污染程度而影響了河川生態,為了改善整體水岸空間與居住的生活品質而將其拆除,經過兩年時間的整治,終於讓老街溪蛻變成為一處老少咸宜的親水空間。

老街溪為馬英九總統指示全國9條重點整治河川之一,為使本縣水污染防治工作顯現執行成效,本府選定老街溪流域人口密集之重點河段,投入總金額達新台幣20億元以上之整體改造經費(含工程、購地及勞務經費),規劃老街溪加蓋段拆除整治及景觀工程、澗仔壢水岸新驛再生計畫及新勢公園礫間接觸曝氣氧化自然水質淨化工程等三大旗艦計畫,並落實上游工業區及事業廢水排放污染總量削減及稽查管制等行政管制措施,將大符改善老街溪伯公潭以下中下游河段(含加蓋段)水體水質,相關整治目標。

老街溪步道起點在振興西路三崇橋,終點環北路老街溪橋,交通來往相當方便。若是從翠堤橋出發,不但可連接中壢舊社與平鎮新勢公園河川、河川教育中心,還可一路沿著溪畔步道漫步,兼具觀景、休閒功能,讓人步行其中也不感疲累。而翠堤橋本身以弧形優美的橋身橫跨溪流,入夜後點上燈光流洩柔美的氛圍,與相距不遠處的中央橋相映成輝,還有休閒運動的居民沿途說笑,也讓入夜後的老街溪更加熱鬧。



第一站美豐福德祠 (桃園市中壢區美豐街20-2號)  

美豐福德祠.jpg
美豐福德祠,面向老街溪

中壢的台地地形,加上氣候特性,造成雨量分配不穩定,農業時代的先民便相當依賴中壢最重要的灌溉水源──「老街溪」與「新街溪」。沿著兩條溪的河岸步道走,可以發現為數不少的伯公廟,緊臨溪水而建,並且順著水流蜿蜒調整座向,而不是依風水習俗,宛如伯公監視著水流,保佑豐收。 


從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往南走,有一座「舊社水頭伯公」;新街溪玉尊宮旁有一座「水尾大伯公」,水頭水尾伯公,就是先民依賴溪水的證明。「水頭」就是水流進庄頭的地方,先民在水源供奉伯公,希望祂能保佑水源潔淨、豐沛;「水尾」就是水流出庄外的地方,先民供奉伯公,希望祂能看守著形同財富的水,不讓它輕易流走。

在博愛路上的「福龍宮」是中壢最古老的伯公廟,大約建於清乾隆年間,它是老溪街的「庄頭伯公」,面朝外,為庄民「擋煞」,守護著老溪街。

另外還有興國市場旁的「美豐福德祠」和對岸的「新光福德宮」也都是歷史悠久的水頭或水尾伯公。中壢夜市旁的「光明里福德宮」在日治時期曾被強拆,村民不忍心而偷偷藏起來供奉,等到光復後才重新建廟。
104年10月1日[美豐福德祠]修祠安座於此,土地公遷址,也是中壢大事件,見證歷史的古蹟建築。其實中壢最老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三百年來,默默的守護著中壢,守護著你我,他就是「伯公」。
   
興國市場旁的「美豐福德祠」是歷史悠久的水頭公。「水頭」就是水流進庄頭的地方,先民在水源供奉伯公,希望祂能保佑水源潔淨、豐沛。










第二站石靈公

在加蓋段右岸介於新明橋與中央橋之間,位於老街溪右岸興國游泳池旁,河畔有座簡單的廟宇,祭祀著石靈公;石靈公為老街溪旁的一塊約8尺的大岩石,居民均稱此石為「石爺」,其設立源自清末傳說,張信乾母子為感念此石救命之恩,乃與士紳倡言建埤亭記念,因靈驗無比有求必應,深受庄民愛戴。

位於中壢老街溪河畔邊,供奉著一塊大約8尺的砂岩石地方居民均稱此石為石爺或石公,其設立源自清末傳說,此區有一名商人叫張仁傑,育有一子信乾,天資聰敏,侍母甚孝人稱孝子,不料中壢發生土匪之亂,張公被刺身亡,家中頓失依靠,靠張母洗衣賺取微薄工資養家,信乾每天到溪中撈螺師和抓魚蝦以貼補家用,溪水突然暴漲,信乾正在溪中央,張母大喊救命,溪水湍急無人敢下水救人,千鈞一髮之際,溪中凸起一塊大石頭,讓信乾抱住,一直到溪水退,信乾終獲救。這個故事傳頌鄉里,地方仕紳倡建碑亭紀念,因石靈公有求必應,深受鄉民的愛戴,而石公救人時剛好是七月七日,逐以此日為其生日以資紀念,再以張信乾人稱孝子,好人有好報情況下,建廟紀念以發揚孝道之精神。

石靈公廟.JPG 
石靈公(又名石頭公)


 
石靈公臨老街溪一帶,又稱作水燈潭,在加蓋以前,每年的農歷七月都有施放水燈的活動,在加蓋後活動逐漸沒落;而農歷七月在地方又叫慈悲喜捨月,象徵著對逝著的祝福和別離。
老街溪早年在未加蓋前,兩旁多種植著大榕樹。

第三站興南攔河堰
石門農田水利會解決農田灌溉供水不足問題,民國87年興建「興南攔河堰」,計年約可取得5億立方公尺水源,興南攔河堰是一座倒伏堰,利用啟動堰體抬升老街溪水位以取水,提供中壢地區約40公頃耕田穩定的灌溉用水。 利用攔河堰抬升水位取水後,就要利用大大小小的水圳綿延相連來灌溉農田。農業時代的台灣水圳就像是土地的血脈,延續著生生不息的生命。老街溪整治是利用水生植物生態工法,將這支灌溉水圳的水質再淨化,再接到各個灌溉渠道。
興南堰灌溉水渠生態淨化池,引取中壢老街溪水,經過人工濕地進行水質自然淨化後,供下游約20公頃的農田使用,所形成的生態小區及生物棲息環境,為推廣環境教育絕佳場所。
 



 



第四站開蓋紀念廣場


老街溪在民國78年,加蓋了長725公尺,高5公尺的商場與停車場。因為加蓋的過程中未依造圖說施工,無法驗收使用,導致老街溪加蓋段無法清淤,家庭汙水直接排入,汙泥垃圾淤積,造成環境惡化及河川汙染。加上自鎮南橋起河道蜿蜓,坡道趨於平緩,使得該河段流速減緩,造成河道淤積引發惡臭。民國100年政府決定啟動老街溪掀蓋工程,動工拆除加蓋商場、水利防洪、橋梁改建、都市更新、3.6公里環狀自行車步道及水岸景觀工程。老街溪加蓋商場拆除(開蓋)及整治計畫,拓寬河道及改善河岸景觀,並保留部分原加蓋商場的結構,作為開蓋紀念廣場。


「老街溪開蓋紀念廣場」保留舊有的牆面作為紀念老街溪加蓋的過去,提醒我們過去歷史的傷痕,並於牆面鑲嵌展示的櫥窗,是一面具有紀念價值及教育背景的地方設施。






補充

老街溪見天日 加蓋商場拆

2011-11-20
〔記者羅正明/中壢報導〕桃園縣中壢市老街溪加蓋商場拆除工程順利完成,廿二年不見天日的河床全部露出,不少市民覺得視野變寬、通風也變好。縣府水務局河川科長葉孟芬表示,二期水利整治工程已展開,明年底可以如期完工。
  • 老街溪加蓋商場(畫面中央屋頂畫滿停車格處)拆除前,中壢市中心區蓋滿房舍,幾乎不見綠意。  (記者羅正明攝)
    老街溪加蓋商場(畫面中央屋頂畫滿停車格處)拆除前,中壢市中心區蓋滿房舍,幾乎不見綠意。 (記者羅正明攝)
  • 老街溪加蓋商場現已全部拆光,河床重現天日,工程車正在整平河床,未來要打造成綠意盎然的溪流,旁邊還有親水步道。 (記者羅正明攝)
    老街溪加蓋商場現已全部拆光,河床重現天日,工程車正在整平河床,未來要打造成綠意盎然的溪流,旁邊還有親水步道。 (記者羅正明攝)

被覆蓋22年

老街溪加蓋商場興建於民國七十八年,建築物全長七百二十五公尺,橫跨中正、中山、中央西路等市中心的主要幹道,中間有六座空橋連接,內部設有八百個攤位、一千兩百個停車格,總樓地板面積兩萬九千多平方公尺,商場下側老街溪全被覆蓋。
葉孟芬表示,今年三月動工拆除加蓋商場後,商場建物部分已全部拆除,現在正進行浚深河道工程,河床不僅會整平,河道下方中央還會挖出一條寬十二公尺、深約二十到三十公分的主河道,方便疏洪。
她說,老街溪沿線橋樑橋面都太低,會阻礙水流,橋樑兩側連接商場一樓地板的部分,已預留部分地板未拆,未來會做為施工平台,沿線橋樑屆時都會拓寬,橋面也會向上抬,一併進行改造。
老街溪現有河寬介於卅三到卅四公尺之間,未來將在順水右岸一側拓寬一到二公尺,把河道拉寬到卅五公尺,河道兩側增設二.五公尺寬的人行步道,方便民眾親水、散步。

第五站老街溪沿岸景觀
   

 
 





第六站中平商圈

從中壢舊商圈談起
日治時期中壢地區的土地利用在日治時期時大多為農地,推知其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早在清乾隆初期,就有許多內大陸的居民來到中壢。他們驅逐當地的原住民,集體開墾土地。隨著移民人數漸多,中壢地區就形成了一個廣大的聚落。聚落中心,有二條溪流(老街溪、石頭溪)串流其間,因此其地名被名為澗仔壢;又因為當時中壢位於北部的重鎮新竹、台北中間,為鐵路旅行者的驛站,市街日漸繁榮,所以改稱為中壢。而且,由於中壢距西邊的一個港口(現今竹圍漁港)非常之近,具有海運的優勢;又位於南桃園之地理中心,腹地廣大,因此農產品如稻穀、甘藷、茶葉等,常以此地為集散地。

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92 ),基隆至新竹間鐵路通車,中壢設站以後,四鄉產業道路、輕便軌道、縱貫鐵路、縣鄉公路,相繼興築,交通如織,商業日臻鼎盛,日治時期的中壢由於交通便利的因素,貨物可藉由火車運輸外地,亦可將外地貨物輸至此地,吸引農民及商人前來交易。商業活動集中於火車站附近之中正路、中山路一帶。在中正路火車站前大部份是倉庫、貨運公司以及茶葉會社,在中山路一帶大部份是碾米廠。

台灣光復後除了農業的發展外,畜牧業也非常盛行。中壢地區有一種小豬容易養殖,深受畜牧業者的歡迎。因此,中壢市中榮里的中原 路兩側,早年時代被稱為「豬埔市」,因為該地區是種豬的販賣市場,優良的桃園種豬多集中在這裡販賣。另外,蕃薯在當時的農業社會中可說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但是一般民眾的主食,也是養豬極為重要的飼料。由於臺灣重要的種豬交易市場在中壢豬埔仔,所以在民生路靠近中平路一帶,各郊區的農民都會挑著蕃薯及其製品如蕃薯籤、蕃薯塊、蕃薯粉等到該處出售,到豬埔仔的商人就會順路在此採買飼料,久而久之,該處便成為中壢市最大的蕃薯交易市場,因此被一般民眾稱為「蕃薯市仔」。此時需求商品大都與農牧有關,例如鋤頭、鐮刀、肥料、豬飼料及度量衡等。

另外,在服務業方面,中平路的發展情形也相當興盛。從火車站到大同路的商店種類依序有電子材料行、旅館、十三家醫院及診所、中壢名產店和水果店。其中,電子材料行以販賣音響配備為主;醫院及診所則有耳鼻喉科、婦產科等眾多科別;名產店則有花生酥糖、肚臍餅及牛肉麵等商家類型。到了1980年代,經濟的發展、交通的發達,帶來了多樣性的消費者,包括 電子材料、看病及住宿需求的顧客。

隨著商業愈趨發達,交通量日漸增大,中平路停車越來越不便,造成貨物進出不易,顧客量日趨縮減,許多商家紛紛出走:電子材料行及旅館接續倒閉,醫院及診所則搬遷至元化路一帶。然而,在1989年,市公所開始推動城鄉改造計畫,老街溪一帶的環境改善,中央西路上的店家(如遠東百貨)日漸興起,中平路的人潮逐漸被帶離。但由於中央西路缺乏交通優勢,須由火車站步行約二至三公里才可抵達,因此商業沒落。這一跡象給了相對擁有交通優勢的中平路商家復活的機會。在2001年起,中平路的居民自主地向縣政府工商發展科爭取商圈建置經費,準備規劃為成歐式的街道風格。商圈改造計劃推行,年輕一輩的學生及觀光客接踵而至,許多服飾店、美容院相繼開張,形成一個以流行為主題的服飾商店。但由於植樹及設置路燈等問題,計劃不斷延宕及更改。在2007年,此商圈計劃終於完成,並開始參加經濟部創新台灣品牌商圈計畫甄選,並於隔年獲獎。


整體而言,中壢商圈發展由於中壢位於南桃園的地理中心,且縱貫 鐵、公路接通過此地,具有位置上的優勢,因此逐漸成為貨物的集散地。日治時期的顧客主要為農民,因此許多與農業的商店在此開張; 因為此地為交通要衝,與運輸相關產業也在此活動。政府的政策也與「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相互連結,倉庫的設置及輕便鐵路的興築便是此政策下的產物。光復後,因中壢生產一種容易養殖的小豬,畜牧業才逐漸興起。後來因交通及商業的發達、學校與補習班的林立,顧客的類型由農民及商人,轉 變為學生及遊客;商圈類型由農業及運輸業,轉變為服務業及觀光業;政府的決策由單一的農業政策轉變為多元的商圈推行計劃、交通改善計畫及地方產業推行劃。 (以上資料引自平鎮高中呂智隆及楊勝涵同學的小論文「中壢商圈的形成與轉型」)

桃園市中壢區有多處地方屬早期發展區,如中平商圈,原屬繁榮市區地帶,稱之為「番薯市仔」,全盛時期,車水馬龍,使得周邊的商圈得以繁榮,從中正路、中山路、大同路、新生路幾個傳統老社區熱鬧非凡,居民以生長在此為榮。早期中山路從延平路口到中豐路口,短短的一段路就有國際、中壢、銀宮和大東等大大小小戲院,現在因時代變遷及消費習慣改變,市區繁榮地帶逐漸沒落,許多戲院也紛紛做為他用,如今只有大東戲院建築還留存,是中壢居民非常珍貴的記憶及建築。鄭文燦表示,舊商圈活化方式可透過都更辦理翻新,老舊房舍也可以透過保留、修復、再利用的方式辦理;針對中平商圈的老房子是否轉作咖啡廳、戲院、展覽場,請文化局、都發局將以專案方式辦理,找出中壢舊商圈適合修復再利用的景點,重現當地的魅力。
 
 
   

中平商圈
日治時期位於車站前之街道,因輕便鐵路的設置,得天獨厚成為商店聚財的市街,最悠久的旅館及中壢教會也在此設立,但隨著時代商圈轉移,發展卻不如隔鄰的中正路商圈。近年來在市公所景觀改造下開始展現新貌,匯聚著傳統名產花生酥糖、牛雜與新潮的服飾百貨與小吃,中平路商圈已趁勢而起。

 
 
有「桃園西門町」之稱的中壢火車站前商圈─中平商圈,位於中壢火車站站前出口處,步行1分鐘內即可抵達,是當地逛街購物的首選。中平商圈除了有年輕流行商品,例如日系韓系商品之外,近年中壢工業區引進大量外籍勞工,也讓火車站及中平商圈出現了大量泰系或菲律賓系列商品,讓整個中平商圈變成多民族融合的一個特色商圈,而中壢傳統的花生糖、肉圓、牛肉麵也能在中平商圈買到。

早期的中平商圈地板是柏油路,後來才重新整修成為人行步道,為全長近700公尺寬15公尺的徒步商圈,讓原本就已經相當熱鬧的中平商圈變得更適合逛街。
中壢中平路商圈的遊客人口有中壢當地居民及週邊城市如桃園、內壢、楊梅的搭車而來,另外有大部分外籍勞工也經常逛中平路商圈,主要以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家為主,形成類似台北市西門町的多樣化逛街族群綜合商圈。

鄰近商圈的一幢日式雙拼建築,迄今已有80多年歷史,整修後以「中平路故事館」重新開放,是桃園市第一座城市故事館。 


第七站中平路故事館  

中平路故事館隱身於車水馬龍的中平商圈內,早期作為公務員日式宿舍,因建物內包含屋瓦、窗櫺、拉門、樑柱等建材都是日治時期的原物料,從屋況完整的保存可看出日治時代當地居民的生活軌跡。建物在民國9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接手修復重整後,結合藝文展覽、文化體驗和文創商品,並提供有團體參觀導覽的服務,帶領著遊客一窺日治時期到農業時代的中壢生活景象。
中平路故事館
一棟充滿著歷史韻味的日式雙拼建築興建於民國19年(至今已有八十幾年的歷史了)在當時是配予公務人員作為宿舍用的由任職山地課課長的王國治先生及教育局中教股擔任文書作業的廖運全先生及其眷屬分別入住這裡承載著二家人將近60年的生活記憶保存四代相傳的完整格局及機能用一磚一瓦堆砌老髣子的人文雅韻細說著中壢這裡的舊時代故事。





 


 







第八站中壢國小日式宿舍

建於1917年的「中壢國小日式宿舍」,原提供日治時期中壢公學校校長與教職員居住,戰後成為中壢國小教職員宿舍,特色為日式建築黑瓦與台式紅磚與紅瓦建築混合而成,老樹圍繞園區具有森林屋的感覺2015年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的中壢國小日式宿舍群,卻因為年久失修、早已殘破不堪,桃園市政府斥資4800萬元,進行日式宿舍修復再利用,開放民眾命名票選定名為「壢小故事森林」,201943日正式開館。現為親子教育空間,提供親子閱讀、說故事、聽故事以及食育的特色館舍。目前積極串連鄰近的中平路故事館、中壢警察日式宿舍群成為「中壢城市故事館三部曲」,並結合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等形成文化聚落。

「中壢國小日式宿舍」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七站
河川教育中心

「老街溪」的圖片搜尋結果

位於中壢平鎮交界處,是全國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教育中心,該中心比鄰老街溪畔,見證河川整治過程。河川教育中心在新榮小學右側所保留的0.4公頃上,改建原有兩棟客家三合院古老磚厝,透過緊鄰老街溪的地理空間及老厝建築的歷史營造,做為大眾溯源尋根的文史基地、探索河川的體驗場域,也同時藉由空間與體驗結合,轉換成永續的態度。

河川教育中心設有故事館、生態館、時空隧道溜滑梯、老水井、公廁(舊有豬圈)等。另外,除了常態性的展覽之外,也為十人以上團體提供預約解說導覽,以及教師、團體的研習課程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結合老街溪的地理空間及老厝建築的歷史營造

展區透過設計讓人由淺入深教育中心內的展區透過設計讓人由淺入深,有系統地去吸收學習。從人文歷史到生態教育的層面,逐步達成教育效果。戶外解說區設有縮小版的老街溪,以實際的地貌呈現改造老街溪的生態工法,讓人們與大自然接觸的同時,也能夠了解老街溪改造的歷程。

兩層樓紅磚仿舊式建築,以鋼構將原本舊式建物置於新建築物內。以永續設計為主要概念,結合現今再生資源回收或再利用的技術達成綠建築。一樓展示水資源利用、河川生態教育、老街溪居民及人類對水資源的破壞與改變內容,二樓展示老街溪掀蓋整治及在地歷史文化。

 

 





  











老街溪故事館則是透過修復的民房,依據農業社會時期先民居住的空間形式修復,是一層樓磚造平房重建,其中保留了4坪大的水井及廚房大灶,室內空間提供展示並結合教育活動的場所,可同時容納大約20名遊客,也是地方居民文史教育活動的場地。旁邊的廁所以前是養豬的豬圈。
 

第八站新勢公園礫間工程
「新勢公園礫間工程」的圖片搜尋結果
新勢公園最特殊的地方是在於「礫間接觸曝氣氧化系統」的設置,以自然微生物分解的生態工法,在地底截流處理平鎮新勢、宋屋地區的生活污水,並且引入老街溪的河水一同淨化處理,就像老街溪設置了一座天然的巨大濾水器,最後再將淨化後的水引入公園生態景觀池,池畔週邊並配置水生植物觀察區;其餘的水源則流入老街溪中,來達到改善水的品質目標。
「新勢公園礫間工程」的圖片搜尋結果

老街溪開蓋後想要處理生活汙水,便在新勢公園地下設置汙水處理廠放置200萬顆鵝卵石。在這裡可認識全國最大的「礫間淨水」設施自然工法處理汙水過程,認識老街溪的生態及礫間淨水工法讓汙水變淨水的奇妙。礫間水質淨化工程,採取的是「礫間接觸氧化法」一種近自然水質淨化的施工法;其原理類似家戶用的「濾心」,工程包含兩元素,一為「礫石」,另一為「氧氣」,利用礫石在「有氧」狀態下,表面生長之「生物膜」,將水中有機物等污染物當做生長所需「食物」,達到去除水中污染物及淨化水質目的,主要功能是處理「生活污水」
「新勢公園礫間工程」的圖片搜尋結果
「新勢公園礫間工程」的圖片搜尋結果
礫間接觸氧化工程與污水處理廠最大的不同有三點:
  1. 礫間工程設於地下,不影響地面上部空間使用,而污水處理廠則設於地面上,佔用到地面使用空間。
  2. 礫間工程為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及不含化學處理單元之「近自然水質淨化」程序,與污水處理廠須靠加入化學藥劑去除水中污染物不同。
  3. 礫間工程操作維護費約為污水處理廠的1/3,對於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率卻可達到甚至超過污水處理廠的水準。
新勢公園位處老街溪中游,鄰近河段主要滙集平鎮新勢、宋屋地區主要人口密集區80%以上之生活污水,加上面積廣闊,對未來施作新勢公園上部景觀改造工程,更有加分效果。在平鎮地區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建設完成前,設置地下自然水質淨化工程,可達同樣淨化河川水質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