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都市補充資料~小商號與技術市民,是趨向繁榮的重要元素:《城市的勝利》選摘

「窮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湧進紐約、聖保羅與孟買,充分說明城市生活是值得嚮往的。」 無論如何城市是每個國家的優秀人才最能一展長才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人人都想往都市走。(取自flickr@Giuseppe Milo)
聖雄甘地說:「真實的印度不存在於少數幾座城市中,而是存在於七十萬個村落裡。」又說:「國家民族的茁壯不能仰賴城市,而要仰賴村落。」他的話反映了印度長久以來的反都市性格。但這位偉人錯了。印度的成長幾乎完全仰賴城市。都市化與國家繁榮幾乎完全相關。平均而言,印度人口居住在都市的比例每增加一成,印度的人均產出便增加三成。有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國家,其人均所得要比有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鄉村的國家高出將近四倍。
人們存在著一種迷思,認為即使城市更繁榮,仍會使人過著悲慘生活。然而根據報導,比較快樂的國家,往往是都市化比較高的國家。在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於城市的國家,有三成的人說他們非常快樂,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說他們不是非常快樂或完全不快樂。在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於鄉村的國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說他們非常快樂,百分之二十二的人說他們不快樂。從各國數據來看,生活滿意度往往與人口居住於都市的比例成正比,即使在所得與教育都受到限制的國家也是如此。

所以,像孟買、加爾各答與班加羅爾這樣的城市,提升的不只是印度的經濟,還有印度人的幸福。當然,這些城市並非外來文化的產物,正如紐約絕非來自美國以外的文化產物。無論如何,城市是每個國家的優秀人才最能一展長才的地方。

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取自維基百科)
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提升印度的經濟以及人民幸福。(取自維基百科)
城市可以集眾人之力締造出精采成果,這不是什麼新奇的觀點。數世紀以來,創新的成果總是在擁擠的城市街頭藉由口耳相傳四處傳布。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天賦的爆炸性展現,是都市人口集中所產生的巨大附帶效果;而佛羅倫斯的財富其實源自於相當乏味的事業:銀行業與製衣業。然而,今日的班加羅爾、紐約與倫敦「仰賴」的則是自身的創新能力。工程師、設計師與商人之間的知識傳遞,與畫家之間觀念的飛躍是一樣的,都市的人口密度一直是這種過程的核心。
即使所有城市擁有紐約與班加羅爾的活力,並不表示都能走向成功。一九五○年,底特律是美國第五大城,人口一百八十五萬。二○○八年,底特律的人口降到七十七萬七千人,不及過去的一半,而且居民還在持續外流。一九五○年的美國前十大城市中,有八座城市在今日已喪失了至少五分之一的人口。底特律與其他許多工業城市的失敗,反映的不是城市整體的缺失,而是這些城市失去了活力,無法進行城市的再創新。
當城市擁有許多小商號與技術市民時,城市往往能走向繁榮。底特律曾經是彼此連繫的許多小發明者構成的忙碌蜂巢──亨利.福特(Henry Ford)只是諸多聰明企業家的一員。但是福特的絕佳想法所產生的巨大成功使人沖昏了頭,反而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創新城市。底特律在二十世紀的成長把數十萬名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送進龐大的工廠中,這些工廠變成了與世隔絕的堡壘。工業多樣性、企業家精神與教育有助於發明創新,但底特律模式反而會造成城市衰退。工業城市的時代結束了,至少在西方是如此。
位於底特律的福特舊工廠,鼎鼎大名的福特T型車從1896至1904年便在此生產,同時也見證了美國國力起飛的年代。(取自維基百科)
位於底特律的福特舊工廠,鼎鼎大名的福特T型車從1896至1904年便在此生產,同時也見證了美國國力起飛的年代。(取自維基百科)
許多官員面對城市一蹶不振時,總是不實地幻想利用大規模建設計畫來重振昔日繁華──新體育場或輕軌系統、會議中心,或住房計畫。然而,公共政策可以抵擋都市變遷浪潮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我們不能忽視「鐵鏽地帶」(Rust Belt)的窮人需求,公共政策應該幫助「窮人」,而非「窮地方」。
興建光鮮亮麗的房地產或許可以妝點衰退中的城市,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衰退城市的特點在於它們擁有「過多」住房與基礎建設,因而與它們微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建築物的供給過多而需求太少,運用公共經費大興土木完全沒有道理。城市復興以建設為中心是荒謬的,我們必須牢記,城市不是建築物,城市是人。

在遭受卡崔娜颶風侵襲後,一群鼓吹重建的人士希望能投入數千億美元重建紐奧良,但如果可以將這兩千億分配給當地居民,每個人可分得四十萬美元,他們可以用這筆錢進行搬遷或教育或另覓更好的住所。事實上,早在水災之前,紐奧良在窮人扶助上已經乏善可陳。紐奧良的孩子急需教育經費,在這種情況下,把數千億花在基礎建設真的合理嗎?紐奧良的美好來自於居民,而不是建築物。思考聯邦經費如何運用才能給予卡崔娜受災戶(即使他們已搬到別處)最大的幫助,不是比較合理嗎?
2005年颶風卡崔娜在美國紐奧良造成了嚴重破壞。(flickr@Loco Steve)
2005年颶風卡崔娜在美國紐奧良造成了嚴重破壞。(flickr@Loco Steve)
追根究柢,紐奧良市政府的工作不應該是花錢蓋房子或鋪鐵路,這些不可能挽回他們的損失,他們應該做的是照顧市民。成功的市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好讓他們在地球的另一邊找到發展機會,即使這麼做會讓他的城市規模縮小。
底特律以及與它同病相憐的城市陷入長久的貧困之中,雖然這反映城市的悲慘,但陷入貧困不見得全是壞事。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到加爾各答貧民窟觀光的遊客,會開始認同甘地對大規模都市化的看法,但都市的貧困仍有許多值得喜歡的地方。城市不會讓人變窮,是城市吸引窮人前來。從里約熱內盧到鹿特丹,我們可以看見弱勢族群紛紛湧入城市,這證明城市的優點,而非缺點。
城市的建築物可以矗立好幾個世紀,但城市的人口是流動的。曼哈頓四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五年前還不住在當地。窮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湧進紐約、聖保羅與孟買,充分說明城市生活是值得嚮往的。(相關報導:我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找一個家庭:《嗜讀者》選摘(1)更多文章

2 則留言:

  1. 從以前起,人們便嚮往更好的生活,嚮往待在更發達的位置。然而即使都市成長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卻不一定處處都是好的,就如同底特律這個城市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一樣,有時候不恰當的都市發展甚至還會帶來不當的效應。
    Pu10318

    回覆刪除
  2. 都市成長帶動經濟的發展,卻不一定都是好的。
    普10334陳俊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