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產業單元補充資料~台商看新南向:東南亞無法改變兩岸供應鏈

 
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讓資金回流,三年來有些大陸台商自長三角、珠三角外移到東南亞、南亞,但大多數台商仍留在中國大陸。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許嘉棟指出,各國產業分工形成的產業鏈結構很深,考慮成本、市場等競爭力,企業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未來四年的關鍵還是兩岸問題」。

許嘉棟表示,從過去四年政策方向來看,蔡總統大概是希望用新南向和加深對美關係,取代兩岸僵局下所造成的經濟發展困局;政府要維持兩岸經濟關係的和緩又要兼顧國家安全,一直以來蔡總統似乎都很小心拿捏尺寸,但民眾會期待更多。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整體產業鏈調整並不容易。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孫德聰就指出,疫情過後,美中持續競爭,必然加速陸廠移往東南亞,台商不是因為政府提倡「新南向」才去,而是避免關稅損失。但前往東協印度,原料、運輸、生產成本都高於大陸,最重要原因是產業鏈不成熟。

大陸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不少長三角台商早先外移海外,但東南亞或印度在幾方面都不如大陸:一是大陸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和力度較大;二是員工勤奮;三是官方執行力強大;四是產業鏈完整而成熟。他表示,台商留在大陸繼續深耕的比率,比移去東南亞的多得多。
李政宏表示,疫情一來,原來分散產能而移去東南亞的台商,才正準備生產,或建廠到一半,馬上面臨進退維谷窘境。台企聯前會長張漢文表示,不少鞋業、服裝業移到越南、柬埔寨,才發現勞工問題不少。
供應鏈首要考量競爭力,許嘉棟認為,「不是說撤出就可以隨便撤出」,即使美國總統川普推動製造業回美,但美國製造業也不可能完全撤出大陸。且若完全撤出,還有引起大陸報復與抵制的風險,恐失去大陸市場。

此外,金融業在蔡政府上任後也積極配合新南向政策打亞洲盃,新南向十八國中,台資銀行布局十一國,共二二六個據點,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是前三大。但受到這波疫情影響,國銀今年第一季獲利年衰退一成五,甚至第二季恐受到更大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