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太快,作伙一起拚|600雙搬石頭的手,如何讓台灣版朝聖之路重現

 撰文者:林洧楨 製作人:孫秀惠2021.02.08

官民攜手,第1條長距離國家級綠道誕生!新北市觀旅局長張其強(2排左3)與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2排左4)背後串起數十個機構、團體,是官民合作的關鍵力量。 (攝影者:程思迪)

台灣的防疫成績去年得到全球推崇,靠得不是任何一個明星官員或領導人,而是全民齊心努力的成果。

「我不行,但我們可以」,這個簡單易懂的群力道理,隨著世界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重要。

一個人再厲害,都無法掌握多元的變化,但只要懂得成功串聯你、我、他,讓所有人齊心齊力,再困難的一個善念,都可能被完成。

就像是我們看見的北台灣百年古道重見天日、台東偏僻米鄉逆勢翻身、苗栗瀕危石虎有安身地,及全台罐頭公園生態被翻轉等。群力,讓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

一年初始,4個隱藏台灣角落,攜手改變的故事(以下僅摘錄其一),帶你看未來每個人與企業勝出都必須學習的智慧。

這是一個台灣史上規模最大、動員最多人找路、修路、玩路的故事。

4年前,消失上百年、全長8公里的「四堵古道」重見天日,而這一段路,只是全長近200公里的淡蘭古路網中被找出的一段。

大部分人沒聽過四堵古道,但若說「淡蘭古道」可能許多人會點頭,甚至說有去走過。過去兩年,淡蘭古道成為某種帶著魔力的名詞,不僅吸引許多大自然愛好者,就連過去很少爬山健行的人群,也紛紛為了這4個字走上山境。

台灣網友將淡蘭古道封為台灣版「朝聖之路」。而如今它更是台灣罕見,大量採取手作步道工法重新修復的全台第一個長距離步道。

這條歷史逾兩百年的古道,它代表的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龐大路網,橫跨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4縣市,總長合計近200公里,曾是連結北部民間經濟活動的重要路網。

為何它能重見天日並引爆古道旅遊熱潮?

這背後是官民合作、串聯數十個不同群力能量,才完成的不可能任務,而扮演最關鍵的倡議者與串聯者,是專注於手作步道推廣的千里步道協會。

它的理念是:親近大自然,不需要以水泥等人工修造,帶來二次人為破壞,而是可以結合地方創生、振興觀光等元素,吸引民眾走入山林。

然而,全台都有古道,為何看上淡蘭?因為在這裡,有兩百多年的台灣歷史,還看得到、摸得到。

而它又是如何號召大學、地方文史團體等、遊說水利署等官方單位,與北北基宜四縣市政府,展開淡蘭古道大復活行動?

「山上交通部長」帶頭找路

藍天登山隊長江啟祥,被山友戲稱為「山上交通部長」,「北部山上的路,三分之二都是藍天隊在維護的。」古道鐵粉吳雲天說。他們不只固定上山找路,還有定期鋤草、綁路標等維護山道的習慣,此外,還會為山徑繪製地圖。

在山岳協會辦公室裡,江啟祥在我們面前攤開12本、重達6公斤且逐年更新的手繪地圖集。就是這些地圖,以及多年找路的經驗,讓他們串起GPS也找不到的古路。

不愛爬山的熱血公務員把關

緊接而來的難關是,這條橫跨4縣市的古道,蘊含的路徑不勝其數,必須定義出安全、景觀兼具的路線,得到地方政府認定,後續才有更好的整合與行銷。

而這階段的關鍵人物就是過去不愛爬山健行,後來卻在山路上跌了100多次的新北市觀旅局股長賴嘉豐。

他不只參與找路,找出淡蘭古道最難找的四堵古道,賴嘉豐還曾翻閱12本馬偕日記、自己比對出胡桶古道⋯後該局團隊更整合中央水利署、林務局等與北北基宜4縣市,成立跨縣市平台會議,最後,千里步道協會與地方政府、歷史學者等,一起定出最佳路線,結合地方政府工務系統,開始了費人、費時、費工的大量手作步道修復工程。以全長七公里的崩山坑古道為例,這是超過600位民眾齊心,打造出公認淡蘭古道最美、景觀最原始的一段路。

為造步道,600民眾搬樹砌石

過去官方步道工程多能預估「幾週能完成幾公里」,但「(手作步道)沒辦法用簡單的工程算術計算,要看當地環境決定,」手作步道師徐銘謙解釋。

一位曾參與修路的志工回想,先搬離擋路的大石頭或樹枝,清出道路後,再從路邊撿一塊塊石頭來堆砌。每顆石頭的角度不同,要找出能互相卡住的角度,「一點都不簡單,但那就是老祖先的智慧。」他說。

光這段7公里的全手作步道,千里步道協會就花了3年才完成,換句話說,今日若踏上淡蘭古道的某段路,腳底下是無數疼痛的手、疲累的腳,一哩、一哩推進所堆砌完成的。

葛萊美級設計大師助攻行銷

有了產品,該用什麼形象行銷?

為淡蘭古道團隊接下這關鍵任務的,是第一位入圍葛萊美獎的華人專輯包裝設計師蕭青陽,為古道標誌設計操刀。

走過古道後,蕭青陽認為「這是古人走過的路,也是重建成未來我們子孫要走的路」,標誌應有承先啟後、歷久不衰的意義。因此,最後由在地球存活超過兩億年的活化石──雙扇蕨,雀屏中選。

但把雙扇蕨變成古道標誌,卻讓設計大師慘創被退稿約50次的紀錄!

他甚至挖了一棵雙扇蕨回家種,苦熬超過3個月才完成從植物學角度來看,正確又具簡約美感的設計,通過鑑定。

此外他也打造宣傳片,並勇奪2020日本東亞觀光影片優秀賞,成功引起年輕網路族群關注,在最後一哩路助攻淡蘭古道旅遊興起。

就這樣,一個保護山林的倡議,透過民團的轉化包裝,串聯起政府與民間的各種力量,讓百年古道再生,更成為一個新旅遊潮流的領跑者⋯。(「古代北宜高速公路」究竟如何重生?山友、文史專家、設計師聯手,碰上質疑聲浪,如何有效溝通?從可能滅村到催生台灣新米王,台東池上如何打造「一群冠軍」的奇蹟?苦撐17年的鬥士,如何串聯守護石虎大軍、擁抱陌生人、讓台積電也洽談合作?一群媽媽怎麼把官員、里長變戰友,讓全台罐頭公園大進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35-1736期《商業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