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新屋豐年祭 魚米之鄉慶豐年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2022-07-09 18:59

 111年新屋區原住民族豐年祭9日在新屋埤親子運動廣場舉行,原民局林日龍局長說,睽違2年族人期待己久的文化祭儀活動,原民局規劃12場區豐年祭、1場市聯合豐年節、11場各族歲時祭儀以及原鄉場泰雅族文面節,總計25場,讓族一同感受祖靈的祝福並歡慶祖靈一整年的保佑。

由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主辦,新屋區公所、新屋區原住民族協進會共同承辦「新屋區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祭」活動,在新屋區熱鬧舉行。原民局局長林日龍、區長姜義坤以及原住民族議員等,與近百名原住民族人朋友,不分年齡與族群,在新屋區總族群領袖吳春祿帶領族人祈福、跳舞迎賓氛圍中,熱情揭開活動序幕。

林日龍局長表示,隨著人口的成長,截至今(111)年6月,桃園市的原住民總人口數達7萬9,449人,目前在新屋區原住民族人有865人,其中以阿美族最多,其次為排灣族、布農族,新屋區雖然是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最少的行政區,但是族人們仍然為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復振的工作在努力。

族人辛勤耕作一整年而有所收成時,在傳統上會藉由舉行豐年祭,感謝祖靈的眷顧,表達對祖靈虔誠的敬仰,而各族群及各部落豐年祭慶典時間有所不同,多在每年7月至9月間舉行,新屋區總族群領袖吳春祿也透過祈福儀式,向祖靈表達感恩與眷顧之意,代表全體族人祈求祖靈保佑族人平安、事事順利。


新屋區原住民族豐年祭在新屋埤親子運動廣場舉行

桃園聯合豐年節9/3開幕 主題曲創作熬10年融入EDM奪冠

中時蔡明亘

桃市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將舉辦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Ahowiden(感恩)」,9月3至4日在桃園陽光劇場登場,除各族展演、千人共舞外還有傳統舞蹈比賽。今年也首次辦理主題曲徵選,由來自台東的吳豪挺創作〈Cecay a mihecaan 一年一度〉獲選,苦熬10年終於被看見,他盼透過歌曲讓遊子憶起故鄉,拋開壓力感受慶典氣氛。

因疫情停辦2年,桃市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將熱鬧回歸,原民局表示,今年活動首日延至晚間開始,將邀請多位原住民族藝人與舞團接力演出,並安排年度主題曲千人共舞及星夜光雕秀等,第2天將舉辦傳統舞蹈競賽,2天活動均設有原民美食攤位與文創市集。

原民局長林日龍說明,經各族群領袖商量,將今年主題訂為「感恩」,盼透過展現原住民族精神,讓疫情盡快離開台灣,民眾回歸正常生活,且舞蹈比賽也以感恩為主軸,期待參賽隊伍能以此呈現精采表演,且豐年節不只是阿美族的活動,各族群展演皆有呈現,讓桃園各族原民文化不只拉力也有推力。

今年原民局首次辦理主題曲徵選,經過全台原民音樂創作者激烈競爭,最終由來自台東阿美族與排灣族的吳豪挺以歌曲〈Cecay a mihecaan 一年一度〉獲選首支年度主題曲,今記者會中也特別頒發5萬元獎金勉勵。

「創作音樂10年,終於被看見!」吳豪挺分享,他與另名女歌手阿布絲共同演唱這首歌,幸運獲選桃園年度主題曲,創作靈感來自阿美族豐年祭,盼在外工作的遊子能返鄉參與,拋開任何煩惱與不愉快,回到家鄉與親朋好友牽手圍圈、跳舞唱歌,感受盛典氛圍,曲風特別使用年輕人喜愛的現代音樂元素EDM(電子舞曲),融入傳統原民音樂擦出新火花。




《氣候變遷因應法》將上路-徵碳稅?碳費?差在哪

 《氣候變遷因應法》將上路-徵碳稅?碳費?差在哪

2022/07/26 整理/洪郁真

2022年4月,行政院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最快2024年起徵收「碳費」,第一階段將針對每年排碳2.5萬公噸以上,共287家排碳大戶課徵,產業涵蓋水泥、石化、鋼鐵及半導體等。相關部會環保署(未來將改制為環境部)、財政部也就徵收機制進行研擬,不論未來將以碳費、碳稅上路,對於台灣各界來說,都將是頭一遭。

2022年全世界都在討論減碳議題,不僅國際間開始研擬碳關稅規範,台灣也正式宣布2...
2022年全世界都在討論減碳議題,不僅國際間開始研擬碳關稅規範,台灣也正式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圖/Unsplash

碳稅概念源自於碳定價

面對全球高漲的淨零減碳壓力,碳定價(Carbon Pricing)成為各國推進減碳的重要工具,以污染者付費為原則,當碳排量越多,就要付越高昂的成本。如果生產者直接將相關成本反應到商品價格,可能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從而拉低需求量,又如果生產者為了降低成本,主動改用較低碳的材料或設備,這兩種情況都會達到碳減量的效果。

碳定價工具有哪些?

目前國際主流的碳定價工具有兩種,一是以量制價的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立法管制二氧化碳及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並發放限量的免費排放許可證。受管制的企業如果用完免費發放的許可證額度,就得透過交易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否則會遭受罰款。

另一類工具則是以價制量的碳稅(Carbon Tax)或碳費(Carbon Fee)。常見國家計算碳稅方式是把歷年氣候災難的損害金額平均推算,得出一個課徵金額,且政府可能會定期調漲幅度。而現階段,台灣將先採取碳費(税)徵收。

碳稅、碳費有何不同?

碳稅,在台灣稅務制度上屬於「稅收」種類,由財務機關統一徵收,歸屬國庫財源「大水池」,分配重點,將依照政府年度政策重點有所不同;相較之下,碳費如同於此前環保署所徵收的「空污費」,都是依據特定目標課徵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的「特別公課」,未來收取後必須專款專用,例如成立氣候基金,專門用於減碳科技項目或環境補償。

碳稅,在台灣稅務制度上屬於「稅收」種類;相較之下,碳費如同此前環保署所徵收的「空...
碳稅,在台灣稅務制度上屬於「稅收」種類;相較之下,碳費如同此前環保署所徵收的「空污費」,都是依據特定目標課徵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的「特別公課」。 圖/Unsplash

為什麼先收碳費?反對者怎麼說?

財政部表示,為避免碳稅跟貨物稅、能源稅等重複課徵,需要先釐清關係,而碳費相對單純,因此將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等模式。先行徵收碳稅。而徵收到的碳費將用於減碳工作,專款補助地方政府、各部會企業等。

但反對者擔憂,碳費的額度與用途、效益都有限,也不確定能否作為歐盟碳邊境稅的談判籌碼,如不盡早導入碳稅,可能無法銜接國際腳步。且碳費受「專款專用」限制只能回饋到部分人或項目,無法廣泛返回給所有受環境影響的民眾。

鄰近國家的碳費費率狀況?

台灣碳費要收多少仍在持續討論中,各界看法不一。根據環保署的第一份碳定價報告,費率建議落在每噸課徵新台幣300元,也有環保團體喊到每噸2000元以上。綠色和平的《2022臺灣中小企業碳管制意向調查》指出,受訪的106家中小企業中,近半數認為每噸碳費最高新台幣300元為合理、四成企業接受最高至900元。

而國際作法如何?新加坡2019年,針對年排碳2.5萬噸以上企業,每公噸徵收星圓5元(約新台幣107元)的碳稅,並目標於2030年前調漲到每公噸星圓50元至80元(約新台幣1,067元至1,707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2021年有效碳費率手冊》報告中建議,2030年全球最低碳...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2021年有效碳費率手冊》報告中建議,2030年全球最低碳定價至少達每公噸60歐元(約新台幣2000元)。 圖/Unsplash

全球前五大碳排放者之一的日本,自2012年起已針對企業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徵收「地球暖化對策稅」,每公噸課徵289日圓(約新台幣100元)。不過去年日本政府宣布將導入碳稅制度,依碳排放量擴大向上、中、下游等不同生產階段的廠商徵稅,目前方案仍在研擬中。

韓國是東亞第一個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國家,2019年曾最高來到每公噸34.79美元(約新台幣1043元),但2020年起受到疫情衝擊,供過於求,下滑到每公噸約20美元(約新台幣600元)上下。

中國則於2021年7月16正式投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近期剛滿一周年,碳價從每噸48元起步,最高時曾漲到每噸62.29元,近期約在每噸55-60元左右徘徊。(約新台幣245-267元)

2030 年全球碳費費率走向?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2021年有效碳費率手冊》(Brochure: Effective Carbon Rates 2021 - OECD)報告中建議,2030年全球最低碳定價至少達每公噸 60歐元(約新台幣2000元),而碳定價中位數應達到120歐元(約新台幣4000元),不過目前各國的碳定價都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修法拚減碳!《氣候變遷法》有隱憂

 記者王敏旭/專題報導

▲《氣候變遷因應法》最具討論就是「碳費」,首波對象為287家碳排大戶,但要收多少錢,各界有不同意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氣候變遷因應法》最具討論就是「碳費」,首波對象為287家碳排大戶,但要收多少錢,各界有不同意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總統蔡英文宣示台灣要跟進世界,達成2050淨零轉型,一聲令下,政府部會開始動起來,時隔一年,行政院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也在短短兩周就火速初審通過,送朝野協商,準備在九月新會期完成三讀。《溫管法》修法後,將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但這部攸關台灣減碳轉型的重要法案,卻有三大重點遭到外界批評,不禁讓人政府減碳的決心。

一、只有2050長期目標,沒有短中期目標

國發會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內文提到,聯合國氣候大會呼籲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030 年前減半,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方可將全球溫升控制在 1.5°C 以內,以因應全球氣候緊急之高風險衝擊。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網站也提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後,2030年減碳50%、2050年達到碳中和成為國際共識,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及1049個城市宣示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卻僅明訂,「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一百三十九年(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即使國發會的淨零排放策略,提到不少2030年預計能完成的目標,但未明文入法,環團認為,沒有短期目標就談長期目標,形同空話。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說,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為了延緩氣候災變發生,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碳,需在2030年至少要減少43%,才能夠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的、減緩氣候變遷。

「前10年的減碳做簡單的一半,後20年再減困難的一半,這在方法學才是可行的。如果2030年前沒有減到IPCC的43%,2050年淨零碳排不大可能達成。環保署雖然認為不制定進去,可以保有彈性,但這樣是缺乏執行毅力表現。」洪昇邦說。

不過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認為,立法是一種手段,世界各國會制定終極目標,但是約130個國家宣布2050淨零碳排,但不到10個國家真的入法,僅是政策方案與宣示,台灣很有誠意入法,未來修法通過就是重要目標。

林子倫堅持,這20年的中間階段,必須保留彈性,「沒有人會知道現在會有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國際局勢很難預測長期變化。台灣終極目標是確定,可以在3到5年有機制來滾動檢討,有新技術、新突破,就可以調整方案,比起寫死後做不到還要好。」

二、中央主管機關權責不明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列出的參與機關,除了國發會與環保署外,只有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與金管會。《氣候變遷因應法》則寫,「為推動氣候變遷因應及強化跨域治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應協調、分工、整合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基本方針及重大政策之跨部會氣候變遷因應事務。」除此之外,行政院所屬30多個二級機關,從現在到2050年在淨零轉型中,要肩負哪責任,都未明寫。

洪昇邦表示,碳費主責機關是環保署,要環保署命令其他部門,其實就有點問題,行政上有模糊,再加上現在《氣候變遷因應法》沒有寫清楚,誰是主管機關,推動起來會有點窒礙難行。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也說,永續會的職員由各部會公務員兼任,且有三分之一學者專家、三分之一社會團體組成,開起會來不是很有效率。

「要修法,法理面就要明確寫出來,各部會負責的工作,但現在的草案,把分工寫在說明欄,寫給誰看啊?不懂為什麼不把法律內容的分工寫清楚。」蕭代基納悶。

林子倫說,以他了解,目前各部會不反對寫入法內,不過該項目前保留在朝野協商,如果明定、說明欄對未來都有幫助;不過還是要保留彈性,淨零是30年的議題,未來還有很多技術出來,會面臨不知道怎麼分工問題,可能就要透過下次立法解決。

林子倫說,若現在寫入法律中,在現階段是有效果,不過未來還是有變動。像是對減碳很重要的CCS(碳捕捉封存技術),7、8年前是說科技部要制定相關法規,很多人認為因產業要抓探是屬經濟部,但環評又牽涉環保署,這是則明定環保署負責。

三、採行碳費、不見碳稅

根據環保署規劃,為提供減碳誘因,未來將規劃徵收碳費,徵收對象首先是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包括鋼鐵、半導體或水泥業等200多家公告應實施溫室氣體盤查的業者,電力業的直接排放則扣除不計費,轉向用電戶徵收,初步估計徵收對象的年碳排總量約1.5億噸,占我國碳排五至六成。

蔡英文3月接見八大工商團體理事長時也提到,碳費徵收將考量企業承受能力,依循「先大(企業)後小(企業)」、「以大帶小」模式,且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率先實施,逐步推動。不過碳費費率究竟要訂多少,環保署僅說,後續子法等通母法通過後陸續規畫。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採取碳稅制度,比較能與國際接軌,碳費要專款專用,只能用來協助排放源改善,無法把錢用來投入綠能科技研發,更何況,碳費費率要夠高,才有足夠誘因,若以外傳碳費每噸課100元,誘因絕對不足。

蕭代基也說,碳費要專款專用,但弔詭的是,若再把碳費費率提高,每年課徵超過一百億元,環保署根本沒有能力把預算執行完畢,但一百億元對淨零轉型來說,卻明顯不足。

蕭代基支持碳稅制度,他質疑財政部遲遲不願對能源稅或碳稅表態,是因為把經濟發展放在環保減碳的目標之前,擔心增加能源價格、增加廠商負擔、減少廠商國際競爭力等等,「但這些都是藉口!歐美國家都不擔心,日本、韓國,甚至連中國也都不擔心,為什麼只有台灣要擔心?」

林子倫指出,環保署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有「碳定價」概念,國際上有碳費、碳稅、碳排放交易,台灣這次採取碳費方式。

林子倫表示,這次鎖定2.5萬噸碳排的大戶作為徵收的對象,至於要收多少錢「還不清楚」,這要等母法授權以後,才會開始討論;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價格範為很大,從幾塊美金到超過瑞典130塊、140塊美金,因此各國條件不同,價格也會不一致。

林子倫指出,有些國家減碳成本較低、有些較高,台灣要整體考量,根據戰略位置來制訂價格;環保署未來制訂價格,會有公聽會、經濟評估,等母法通過後受授權,才能確定收費價格。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指出,碳費的好處,費率可以在制定的時候更有彈性,不過制訂價格要參考國際趨勢,各國碳定價費率有不斷提高趨勢,因為台灣是跟國際競爭,其他主要競爭國家可以收到一定的費率,台灣也見得收不到,台灣競爭力並非是收比他國更低的碳費;韓國雖屬於碳交易模式,不過碳的費率也大約400多元台幣。

洪申翰指出,台灣採用碳費,短期來說他不反對,但最終還是應該轉到碳稅制度。碳費是藉由在環保署下專款專用的基金,碳稅就會進入國家整體稅收,每個跟減碳有關的部會,都有更多國家預算來投入,會是整體因應氣候變遷。

政院版《氣候變遷法》草案總共62條法條,其中有26條遭到委員會保留,須交由黨團協商討論,最快下會期才可能在立法院完成三讀。不過年底又是選戰,隨著朝野戰火日益升溫,立院各黨團是否能迅速凝聚共識,完成立法,不無疑問。

但另一方面,時間又不等人,歐盟已宣布將在2023年起進行進口商品碳排放申報,並於2026年啟動碳邊境稅制,美、中、日、韓等國,都已在評估立法實施碳排交易管理,台灣不只要朝野有共識,政界產業界要有共識,甚至連公民社會也要一同參與,配合轉型,接下來,才能一致對外與國際協商、接軌。距離2026只剩兩年多時間,究竟台灣能否順利啟動淨零轉型,考驗政府溝通、協調與執行的的決心。

德國能源危機緊迫 原年底除役核電廠可能續運轉

 

德國主管能源官員24日表示,為穩定電網,可能讓預計年底關閉的核電廠繼續運轉。路透
德國主管能源官員24日表示,為穩定電網,可能讓預計年底關閉的核電廠繼續運轉。路透

今年冬天德國天然氣供應吃緊,能源危機迫在眉睫,德國主管能源官員24日表示,為穩定電網,可能讓預計年底關閉的核電廠繼續運轉。

俄羅斯大幅減少天然氣供應,讓高度仰賴的歐洲今年冬天可能爆發能源危機。在德國經濟部主管能源政策的次長葛拉臣(Patrick Graichen)24日表示,政府採取三管齊下策略,因應天然氣短缺,分別是尋找俄國以外的來源,用煤、石油和電來取代,以及節約能源。

葛拉臣坦言,未來18個月到24個月供應依然吃緊,德國必須減少15%至20%的用量才能安渡難關。

福島核災後,德國決定在2022年底前將所有核電廠除役,不過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在國內掀起停用核電是否明智的辯論,根據民調,多達8成民眾贊成續用核電。

然而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日前排除最後3座核電廠今年年底後延役的可能性,他說延役最多只能省下2%的天然氣用量,對緩解天然氣短缺幫助有限。

對此,葛拉臣有不同解讀,他認為德國還是可能續用核電。

葛拉臣表示,電網業者正在進行冬季電力供應穩定度的壓力測試,結果預計8月底或9月初出爐,屆時政府才會決定,是否讓這3座核電廠繼續運轉。

他認為,明年1到3月德國的確可能續用核電,但不是為了彌補天然氣缺口,而是為了穩定電網。因為法國核電供應的問題可能還是沒有解決,河川低水位也會影響火力發電的燃煤供應。

由於歲修、枯水期、安檢等因素,目前法國一半的核能機組處於停機狀態,從德國、義大利等鄰國進口電力。

近年德國全力推動能源轉型,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為目標。葛拉臣說,短期來看,天然氣供應的問題確實嚴峻;但長期來看,當前的能源危機反而加速能源轉型。

他舉例說,俄羅斯刻意減供,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讓綠色氫氣突然變得有競爭力,最近出現爆炸性的成長,看來已經不可能再倒退回化石燃料時代。

高一地理第一冊地圖單元補充資料~世界地圖嚴重錯誤! 這些國家面積都縮水了...

 2018/11/18 


淺色為世界地圖,深色則為實際大小。(圖擷自推特)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1569年德國地圖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畫了世界地圖,被教科書廣泛使用過最近英國氣象局運用新科技,畫出真實版的世界地圖,沒想到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小都比印象中浮誇許多,令人驚嘆過去世界地圖的比例被嚴重扭曲。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氣象局最近透過「可視覺化」統計軟體「Ggplot」,以球極平面投影(Stereographic Projection),重新畫了一幅立體世界地圖,將真實比例呈現出來。

結果發現,南美洲面積其實是歐洲的兩倍大,另外非洲面積也比北美洲大。另外也發現,加拿大、格陵蘭及俄羅斯的面積比例均比一般地圖所繪的小很多。

氣象專家表示,麥卡托畫的地圖目的是為水手指引航海路線,雖精確保留了各大陸的形狀,但代價卻是扭曲它們的真實大小。專家也強調,要把球體地圖用平面地圖表達是「不可能的任務」,難度太高。

高一地理第一冊地圖單元補充資料~地圖投影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從大英帝國以來,世界地圖已經與西方的想像力掛勾,儘管世界地圖的準確度常受到挑戰,但當時世界是屬於歐美,他們歡迎地理及文化圍著他們而旋轉。」



文:陳澔琳

當我們閱讀世界地圖、使用Google Map時,有否了解到地圖並不完全代表真實的世界?有的國家的版圖被縮小或誇大、圖例比例不一......

麥卡托投影法

地球是三維空間的球體,因此若被繪畫成平面便會出現變形的情況。現時,我們所使用的地圖多是按照由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所提出的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所畫成的,以此法畫出的地圖可以繪製在一個長方形的平面上,經緯線於任何位置垂直相交。

1024px-Usgs_map_mercator_svg
derived from US Government USGS, Public Domain

儘管此方法能保持大陸輪廓及準確的方位——這對水手非常重要——但會使版圖面積出現變化,如極點被拉成了一條線,因此南北兩極及其鄰近地區的面積被放大,貼緊北極的國家俄羅斯有約1,700萬平方公里(km2),但看起來比面積有約3,000萬km2的非洲一整個洲大得多。

影響世人想像的地圖

世界地圖的厚此薄彼也因此成為西方國家的政治工具,誤導大眾的世界觀。目前地圖上的加美、歐洲等地方均被擴大,格陵蘭的面積(2,166,086km2)其實不及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345,409km2),在地圖上看起來卻與整個非洲差不多大。

事實上,非洲的面積比日本、中國、美國、墨西哥、西歐等國的面積總和更大。

CNN報導,倫敦大學全球媒體及政治教授Marianne Franklin表示:「自從大英帝國以來,世界地圖已經與西方的想像力掛勾,儘管世界地圖的準確度常受到挑戰,但當時世界是屬於歐美,他們歡迎地理及文化圍著他們而旋轉。」可是至今地圖仍沒有作出改收、此舉仍影響了世人對世界的想像。

例如上文提到的俄羅斯,在地圖中好像很大(也真的很大)︰

Selection_028
The True Size of ... 截圖

拉到非洲時,就縮小了很多︰

Selection_029
The True Size of ... 截圖

又或者看看加拿大︰

Selection_030
The True Size of ... 截圖

安哥拉看起來只比德國、法國略大︰

Selection_037
The True Size of ... 截圖

其實比兩國合起來還要大︰

Selection_038
The True Size of ... 截圖

老糧倉變身「大溪六廿四故事館」 傳承百年關公聖誕慶典文化

 2021/10/05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位於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的「大溪六廿四故事館」(原大溪農會倉庫),是已近80年歷史的老糧倉,201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經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調查研究、規劃設計與再利用修復工程,今(5日)晚熱鬧開館,開場表演邀請在地社頭進行將軍祈福,炒熱氣氛。即起加入木博館的館舍群行列,作為推動「迎六月廿四」慶典及傳承、教育與體驗的共學空間。

六廿四故事館開館後,10月至11月將規劃4場社頭體驗營,邀請大溪在地社頭帶領觀眾體驗舞獅鼓陣、北管工尺譜、將軍與三太子的操演;每個月第3個星期六也規劃推出「看鬧熱養成班」,介紹慶典的小故事、將軍、龍及童仔的特色,希望透過不同主題的體驗活動,由大溪社頭人帶領大小朋友深入體驗六廿四慶典藝陣的文化魅力。

桃園市長鄭文燦致詞表示,大溪社頭文化起源於日治時代約1915年,當時大溪是內陸重要且繁華的河港,許多日用品、茶葉、木材等商品多從大溪出口,大溪因此成為神桌、傢俱等木藝發展的重鎮。而大溪普濟堂所供奉的關聖帝君,是早期許多大溪先民的共同信仰,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聖誕慶典上,各社頭以神將、龍陣、鼓陣為關聖帝君祝壽,就像是「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同時也呈現大溪百工百業的特色;迄今大溪社頭仍有31個,而該項傳統百年來也從未間斷,「六廿四」對大溪人而言是有意義的數字,也最能彰顯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這項無形文化資產,因此市府以「六廿四故事館」為其命名。

六廿四故事館規劃1、2樓展區,1樓為常設展共有五區,分為「一起來熱鬧」、「走進遶境隊伍」、「六月大溪動起來」、「憨子弟精神」、「老糧倉新生命」;其中「一起來熱鬧」展區,透過大型牆面投影,感受慶典準備的氛圍,影音呈現社頭人傳承「六月廿四」慶典的敬神心意。特別推薦「童仔步跳舞機」,跟著最基礎的七星步「跳起來」,體驗藝陣練習的感受!

2樓是「慶典教室」,有常設的Q版童仔拼貼體驗,搭上電視劇《神之鄉》的熱潮,藉著漫畫原著左萱的創作,以及戲劇演出的劇照媒材,透過更多元的方式,呈現大溪的慶典生活樣貌,這個月31日前於慶典教室辦理「桃園市與成田市締盟5週年特展」,可以看到慶典文化成為國際交流的共通語言。

今晚包括市議員李柏坊、陳治文、市府文化局長莊秀美、大溪區長陳嘉聰、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輔導團老師王价巨、大溪普濟堂主委謝昌明、大溪區社團民俗技藝協會代理理事長張逢銘等人均出席活動。

經部:增加再生能源投資 將成台灣經濟成長驅動力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天表示,能源轉型有助台灣經濟發展,他預期從現在起到2050年,台灣每年逐步減少化石燃料進口量,同時增加再生能源投資金額,這會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固定驅動力來源。

曾文生今天出席國家人權委員會主辦的「2022環境權與公民參與論壇」,並以「台灣經濟轉型與環境權保障」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曾文生表示,台灣製造業部門要達成淨零轉型有三大工作,第一是改善製程,包括將加熱工具從燃煤改為燃氣,或煉鋼時將冶金煤改為用氫;第二是能源轉換,例如發展再生能源,還有台灣配合國際供應鏈的主要產業,都要加入「RE100」,要即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

第三,循環經濟。曾文生舉例,在半導體廠生產時會用到化學藥劑,尤其是溶劑,使用後若能純化而非燒掉,對節能減碳非常有幫助,因此國內有化工廠與台積電等公司合作,將化學藥劑循環再利用。

曾文生說,能源部門的淨零轉型也有三大面向,第一是打造零碳能源系統,亦即極大化可再生能源;第二,提升電力系統韌性,同時也提高電力系統效率,簡言之就是分散綠能、儘速吸收綠能後再使用掉;第三,開創綠色成長。

談到開創綠色成長,曾文生表示能源轉型其實有助台灣經濟發展。他解釋,能源在台灣被視為生產要素,據統計,台灣三大化石燃料進口金額,如原油、燃煤、天然氣,平常時占國內GDP約10%。

曾文生說,根據總經理論的GDP方程式,若增加使用再生能源,就會減少進口化石能源,因此會讓GDP上升,在減少化石能源同時,也讓再生能源以投資形式出現,因此會讓投資增加。

曾文生因此預測,從現在起到2050年這段期間,因台灣會每年逐步減少化石能源進口量,同時增加再生能源投資金額,這會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固定驅動力來源,這不但有助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要求,也對國內GDP有幫助。

遏制中、俄軍事擴張 美在北極首設大使

美國將派任首位北極大使,象徵美國更留意中國、俄羅斯在北極的擴張。(Photo by Matti & Keti on Wikimedia Commons)

美國將派任首位北極大使,象徵美國更留意中國、俄羅斯在北極的擴張。(Photo by Matti & Keti on Wikimedia Commons)

不屬於任何人的北極區居然要任命大使派駐?美國國務院27日宣布,將針對北極派任大使,此大使並不會前往北極,但未來將負責與北極圈7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與俄羅斯互動。近日北約與美國愈來愈擔心中國與俄羅斯在北極的活動,北極海下的戰略資源也讓各國蠢蠢欲動。

美首任北極大使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美國國務院27日宣布將針對北極派遣首任無任所大使。國務院表示,北極大使可望讓美國更加涉入北極事務,並加強與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與俄羅斯等極區7國的互動。國務卿布林肯特別強調,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是美國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

未來布林肯將提名大使人選,經由參議院通過後就會正式任命,並取代原本設置的北極協調官職位。美國開始布局北極的原因,是中國與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行動近年來更加頻繁,連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都提醒,北極區的穩定恐遭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還有中國探勘資源的行動威脅。

融冰增加北極關注

衛報》提到,史托騰伯格說,俄羅斯近來除了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外,也將許多過去蘇聯時期探勘北極的據點重新啟動,且因氣候變遷讓北極的融冰減少,使得想要開發北極的聲浪比過去更加強烈;另外,不同種類的船艦(民、軍用)通過北極海域的法律效力也引發許多討論。

鉅亨網》報導提到,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各國競相爭取開發權,尤其是領土有在北極圈範圍的國家,不過目前尚未有針對北極爭議進行處理的國際法,北極區國家主張「扇形原則」,即環北極國家對北極區享有主權,但遭到非北極國家反對,進而提出「國際公域論」主張,但兩者至今仍未有共識,也讓外界更關注國際強權在北極的競逐。

據《維基百科》指出,北極地區擁有可觀的自然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以及豐富的漁業資源,光是阿拉斯加已知的石油儲量就達70億桶,天然氣達8000億立方公尺,據估計北極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儲量可達380億桶和40兆立方公尺。

巴基斯坦洪患3千萬人受災 北部橋斷數萬人逃難

  

巴基斯坦自6月以來,雨季帶來的豪雨在大部分地區引發暴洪,已造成近100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和3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路透) 路透社
巴基斯坦自6月以來,雨季帶來的豪雨在大部分地區引發暴洪,已造成近100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和3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路透) 路透社

巴基斯坦各地洪水為患,快速上漲的河流今天沖毀北部一座主要橋梁,數以萬計民眾逃離家園。

路透社報導,北部開柏普赫圖赫瓦省(KhyberPakhtunkhwa)山洪爆發,造成喀布爾河(KabulRiver)河水高漲,一夕間沖毀大橋,導致部分地區道路中斷。

災難官員表示,由於擔心河岸周圍淹水,查薩達(Charsadda)地區約有18萬人逃離家園,有些人帶著牲畜在公路上過夜。

巴基斯坦氣候變遷部長表示,過去幾週歷史性的季風降雨和洪水影響超過3000萬人,他說,這是「氣候引發的史詩級人道主義災難」。

軍方加入國家級和省級救災工作,陸軍參謀長巴吉瓦(Qamar Javed Bajwa)今天並視察南部遭豪雨侵襲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

巴吉瓦表示:「巴基斯坦人民是我們最優先的考量,在此艱困時期,我們會不遺餘力協助他們。」

巴基斯坦領導階層訴諸國際請求協助,並打算發起國際募款。外交部表示,土耳其已派出小組協助救災。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夏立夫(Shehbaz Sharif)視察災區後推文說:「受災規模比估計得大。」

法新社報導,根據巴基斯坦國家災難管理局(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今天公布的統計結果,自6月以來,季風降雨釀成洪患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到1033人。

巴基斯坦國家災難管理局說,過去24小時已有119人喪命,而影響超過3300萬人的豪雨仍繼續肆虐巴國部分地區。

鄰國阿富汗中部和東部同樣洪水為患,塔利班(Taliban)政府也呼籲各界伸出援手。

到桃園大溪看再創自然之詩環境教育展 野菜遊原 聽種籽之聲

  Ciao潮旅

再創自然之詩環境教育展場場都很精彩。 攝影/盧大中
再創自然之詩環境教育展場場都很精彩。 攝影/盧大中

【撰文/黃詩淇】

來到桃園大溪可以逛老街吃美食,還有一處寓教於樂的「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結合藝術及在地特色,以環境教育展示推廣原住民文化,定期舉辦原民相關展演活動,今年以「再創自然之詩」為主題,透過衣、食、住三大生活面向,深入探索原民與自然的文化藝術,目前正在展出的「野菜遊原」引領認識山林蔬食,既可互動又能長知識,適合全家一起來看展!

僅次於花蓮、已超越台東,桃園是全國擁有原住民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深具原民代表性據點,從建築外觀就非常醒目,飾以原住民族的紅色織布圖文,寬闊廣場上矗立表現族群精神的大型木雕柱,用於部落邊界的防禦瞭望高台,以及象徵各族群團結的彩虹大道,在在展現16族的原民風格。

建築外觀飾以原住民族的紅色織布圖騰,寬闊廣場矗立大型木雕柱。 攝影/盧大中
建築外觀飾以原住民族的紅色織布圖騰,寬闊廣場矗立大型木雕柱。 攝影/盧大中
館內中央的天井懸掛原住民各個民族代表圖騰的燈飾。 攝影/盧大中
館內中央的天井懸掛原住民各個民族代表圖騰的燈飾。 攝影/盧大中
一樓大廳內16族原民公仔穿上代表自己族群的原住民服飾。 攝影/盧大中
一樓大廳內16族原民公仔穿上代表自己族群的原住民服飾。 攝影/盧大中

透過3D互動遊戲牆認識野菜背景知識

館內除了常設展外,還會不定期推出主題展,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今年秉持向自然學習的精神,展開為期三個季度的展覽「再創自然之詩」,桃園市長鄭文燦大力推薦,5月結束的首檔展覽「敲敲原樣PAGAYAMA KIPAKIM」,以敲擊與推敲解構材質帶領了解自然媒材。

鄭文燦市長歡迎大家相約一起來觀展。 攝影/盧大中
鄭文燦市長歡迎大家相約一起來觀展。 攝影/盧大中
首場創作服飾的「敲敲原樣」展覽令人印象深刻。 攝影/盧大中
首場創作服飾的「敲敲原樣」展覽令人印象深刻。 攝影/盧大中

現正展出的「野菜遊原DATENG NU UMAH」,探索原住民日常飲食文化中的山林野味,9月推出的「起家原味SAPISATALO'AN」,讓我們看見原住民的傳統智慧與生命力。「野菜遊原」由「走路草農/藝團」主要創作成員為陳漢聲與劉星佑藝術家,與來自花蓮Tuwapun華東部落野菜推廣教育者的陳品潔合作,以「白浪海嘯吃菜吧」為題佈置「野菜」與「種籽」兩大展區。「白浪」有海的意像,是原住民朋友稱呼漢人朋友所使用名稱,「海嘯吧」是原住民對於「還是要吧」這四個字連音的諧音讀字。

策展人之一的陳漢聲表示原住民多有食用野菜文化的習慣,這些野菜日常可見、可輕易取得,看似不起眼的雜草都能成為飯桌上美味佳餚。我們特別至龍潭的「桃原農場」取材,這裡是桃園市原住民族農耕示範園區,長期推廣部落農作文化,「野菜遊原」希望透過野菜不同的呈現,讓參觀者學會如何去辨識它以及知道原民母語發音。

「野菜遊原」策展人之一的陳漢聲說看展還可把限定版「原味直送野菜箱」帶回家。 攝影/盧大中
「野菜遊原」策展人之一的陳漢聲說看展還可把限定版「原味直送野菜箱」帶回家。 攝影/盧大中

「野菜區」以版畫藝術,描繪Tuwapun華東部落至今持續食用如木鱉果、刺蔥、車輪茄、林投果等野菜種類的版畫創作。另規劃寬850公分X高270公分的《發現野菜》3D互動遊戲牆,透過觸動裝置可認識每種野菜的背景知識,同時一窺原住民農耕的側寫,徹底融入「野菜遊原」的山林情境。又貼心推出100組的限定版「原味直送野菜箱」,完成體驗的遊客可將這些山林野菜帶回家,將野蔬美味延續,而野菜箱的銷售所得也將回饋予部落,成為展區的另一獨特亮點。

《發現野菜》透過觸動裝置認識每種野菜及原民母語。 攝影/盧大中
《發現野菜》透過觸動裝置認識每種野菜及原民母語。 攝影/盧大中

來到「種籽區」,就聽到美妙的聲音,野菜種子以動態形式展現裝置藝術,每個透明圓體內裝有小小的種子,陳漢聲說這靈感來自靠海的部落,岸邊大小石頭滾動聲音,讓這些種子聲音和地景做連結,更讓人感受到種子的強大能量,也藉此明瞭生活裡常吃的各種食材原貌,像是馬告、香米、樹豆等,原來種子的聲音這麼好聽,有療癒效果!

「野菜遊原」的「種籽區」,以動態形式展現裝置藝術。 攝影/盧大中
「野菜遊原」的「種籽區」,以動態形式展現裝置藝術。 攝影/盧大中

起家原味展現阿美族部落的編織藝術

「達魯岸」是原民部落中隨處可見的工寮或集會場所,原意為路旁或田中小屋,大多為臨時搭建的家屋,於9月9日登場的「起家原味」,將展出象徵「達魯岸」的大型創作,邀請花蓮阿美族的藝術家陳勇昌KalingDiway,擅長竹編、藤編技法。他說竹與藤的編織是阿美族男性必備技能,為自己的智慧(o fenek iso koni),於是以「你的智慧」為命題,將在部落學習竹編、藤編的技法轉換成創作,加上來自於從小居住的「達魯岸」生活經驗,慢慢地形塑出故鄉的生態與環境之美,除了展現具生命力道的原民風格,亦希望把傳承的記憶喚回,更期待能傳承給下一代。

陳勇昌藝術家的創作將於9月「起家原味」展出。圖 圖片提供/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
陳勇昌藝術家的創作將於9月「起家原味」展出。圖 圖片提供/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

鄭文燦市長先行預告,「起家原味」將配合作品融合大漢溪流域、河岸部落等地景特色的「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展期至12月9日;原民會館展區不僅呈現阿美族「達魯岸」文化,還結合達魯岸寫真及饒富趣味的生活用品,歡迎大家相約到大溪一遊踴躍看展,更貼近原住民族文化。

111年原住民族環境教育展「再創自然之詩」

《野菜遊原》展期6月7日至8月31日

《起家原味》展期9月9日至12月9日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Add. 桃園市大溪區員林路一段29巷101號

Tel. +886-3-389-6322(開放預約團體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