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因應法》將上路-徵碳稅?碳費?差在哪
2022年4月,行政院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最快2024年起徵收「碳費」,第一階段將針對每年排碳2.5萬公噸以上,共287家排碳大戶課徵,產業涵蓋水泥、石化、鋼鐵及半導體等。相關部會環保署(未來將改制為環境部)、財政部也就徵收機制進行研擬,不論未來將以碳費、碳稅上路,對於台灣各界來說,都將是頭一遭。
碳稅概念源自於碳定價
面對全球高漲的淨零減碳壓力,碳定價(Carbon Pricing)成為各國推進減碳的重要工具,以污染者付費為原則,當碳排量越多,就要付越高昂的成本。如果生產者直接將相關成本反應到商品價格,可能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從而拉低需求量,又如果生產者為了降低成本,主動改用較低碳的材料或設備,這兩種情況都會達到碳減量的效果。
碳定價工具有哪些?
目前國際主流的碳定價工具有兩種,一是以量制價的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立法管制二氧化碳及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並發放限量的免費排放許可證。受管制的企業如果用完免費發放的許可證額度,就得透過交易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否則會遭受罰款。
另一類工具則是以價制量的碳稅(Carbon Tax)或碳費(Carbon Fee)。常見國家計算碳稅方式是把歷年氣候災難的損害金額平均推算,得出一個課徵金額,且政府可能會定期調漲幅度。而現階段,台灣將先採取碳費(税)徵收。
碳稅、碳費有何不同?
碳稅,在台灣稅務制度上屬於「稅收」種類,由財務機關統一徵收,歸屬國庫財源「大水池」,分配重點,將依照政府年度政策重點有所不同;相較之下,碳費如同於此前環保署所徵收的「空污費」,都是依據特定目標課徵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的「特別公課」,未來收取後必須專款專用,例如成立氣候基金,專門用於減碳科技項目或環境補償。
為什麼先收碳費?反對者怎麼說?
財政部表示,為避免碳稅跟貨物稅、能源稅等重複課徵,需要先釐清關係,而碳費相對單純,因此將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等模式。先行徵收碳稅。而徵收到的碳費將用於減碳工作,專款補助地方政府、各部會企業等。
但反對者擔憂,碳費的額度與用途、效益都有限,也不確定能否作為歐盟碳邊境稅的談判籌碼,如不盡早導入碳稅,可能無法銜接國際腳步。且碳費受「專款專用」限制只能回饋到部分人或項目,無法廣泛返回給所有受環境影響的民眾。
鄰近國家的碳費費率狀況?
台灣碳費要收多少仍在持續討論中,各界看法不一。根據環保署的第一份碳定價報告,費率建議落在每噸課徵新台幣300元,也有環保團體喊到每噸2000元以上。綠色和平的《2022臺灣中小企業碳管制意向調查》指出,受訪的106家中小企業中,近半數認為每噸碳費最高新台幣300元為合理、四成企業接受最高至900元。
而國際作法如何?新加坡2019年,針對年排碳2.5萬噸以上企業,每公噸徵收星圓5元(約新台幣107元)的碳稅,並目標於2030年前調漲到每公噸星圓50元至80元(約新台幣1,067元至1,707元)
全球前五大碳排放者之一的日本,自2012年起已針對企業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徵收「地球暖化對策稅」,每公噸課徵289日圓(約新台幣100元)。不過去年日本政府宣布將導入碳稅制度,依碳排放量擴大向上、中、下游等不同生產階段的廠商徵稅,目前方案仍在研擬中。
韓國是東亞第一個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國家,2019年曾最高來到每公噸34.79美元(約新台幣1043元),但2020年起受到疫情衝擊,供過於求,下滑到每公噸約20美元(約新台幣600元)上下。
中國則於2021年7月16正式投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近期剛滿一周年,碳價從每噸48元起步,最高時曾漲到每噸62.29元,近期約在每噸55-60元左右徘徊。(約新台幣245-267元)
2030 年全球碳費費率走向?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2021年有效碳費率手冊》(Brochure: Effective Carbon Rates 2021 - OECD)報告中建議,2030年全球最低碳定價至少達每公噸 60歐元(約新台幣2000元),而碳定價中位數應達到120歐元(約新台幣4000元),不過目前各國的碳定價都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地球著想就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的產量,因為二氧化碳而讓地球逐漸暖化,沒有四季,所以我支持收碳稅,勝制覺得這是好方法(PU10223)
回覆刪除在未來碳費、碳稅上路後,我認為可能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衝擊。首先一些碳排放量高的產品,可能因為有了碳稅而提高了價格。還有一些從事重工業的人,可能會因為碳費提高了公司生產的成本而遭到裁員。不過對於這個我並不反對,雖然可能會衝擊生活,但是可以減少碳排放,所以我支持這個政策。(PU10544謝日晏)
回覆刪除我覺得這是個滿好的做法既可以減碳還可以讓身體健康 PU1043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