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地理考察活動
「平溪十分有意思」人文生態之旅
活動日期:100年4月9日〈星期六〉
集合地點:上午7:45南區青少年中心〈平鎮市延平路1段168號,新勢國小對面〉
考察路線: 上午7:35-7:45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十分風景區(煤礦聚落、
十分老街、平溪鐵路支線、靜安吊橋、十分風景管理所、十分瀑
布、壺穴地形、基隆河上游地形)→午餐(平溪老街自行用餐)→台灣
煤礦博物館體驗(搭乘礦業電車及認識礦業發展)→菁桐老街(菁桐
車站、石底大斜坑、廢棄礦場、卸煤櫃、菁桐礦業生活館、台陽高
級幹部俱樂部、日式宿舍群) →下午5:30回到南區青少年中心
平溪區的地理位置(原台北縣平溪鄉)
平溪區位於新北市內、基隆河上游,南為坪林區、北和基隆市與汐止市為界、西鄰石碇區、東為瑞芳區和雙溪區,面積共71.3382平方公里,恰在新北市東北區;平溪區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較為稀少,且是基隆河的發源地,基隆河上游貫穿平溪區,大大小小的瀑布構成特殊的景色,讓平溪區成為大台北地區旅遊、度假的好去處;平溪區內劃分為薯榔、菁桐、白石、石底、平溪、嶺腳、東勢、望古、南山、十分、平湖、新寮等12個村落,其中以菁桐村、十分村和平溪村為主要觀光景點。全區屬山區,平原稀少,四處層峰翠巒、草木清新,氣候與基隆市相似,冬季多雨,全國雨量最多之火燒寮即在境內。基隆河貫穿全境,其間大小瀑布成群、壺穴密佈,構成特殊的自然景觀。
平溪區的歷史發展
平溪區的歷史發展可源自於清朝乾隆年間,閩南人西元1800年從大陸渡海來台到平溪地區開墾,在日據台灣時期這裡名為石碇堡,後來又改為石底及十分寮兩區;至民國9年10月(西元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行地方自治,將石底與十分寮兩區合併為平溪庄,並將庄役場設置平溪給予自治的權利,到了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將原本的平溪庄改制為平溪區,時至今日成為現今的平溪區。先民入墾平溪,初期採集薯榔、樟腦及種植大青、茶葉等農耕為主,至民國前四年發現煤礦,民國七年開採煤礦並興建平溪支線鐵路,全區多數就業人口投入煤礦業,民國58年鼎盛時期,全區有13家礦業18個礦場,人口約有一萬六千人加上流動就業人口,全區共有二萬餘人,直至民國86年底煤礦全部停採,因區內無替代產業而使人口急劇外流,目前全區人口不到6,000人,但伴隨平溪區一個世紀的煤礦產業所遺留下來的產業文化資源及平溪線鐵路、天燈民俗文化卻是平溪最大的文化資產。
「煤」曾是平溪區的特產,在其鼎盛時期,為全鄉賴以為生之依靠,近來雖已沒落停採,但「礦坑、老街、古宅」已成本地特色。如「十分老街」因位於廣闊的河階台地,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故民宅皆緊鄰鐵道兩側而建。在老街外有座連接十分與南南山兩村的「靜安吊橋」,是目前少見保存良好的人行吊橋。而「石底街」上的房子更都是用由日本運來的杉木所建。另在「平溪老街」上仍保有部分依立著基隆河畔的傳統式長條街屋,狹窄擁擠的街道處處呈現著淳樸的山城風情。
每年「元宵放天燈」不但是平溪區重要的活動之一,更是北台灣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其與台南鹽水烽炮齊名為「南烽炮北天燈」。天燈由來,相傳為三國時代孔明(諸葛亮)發明,又稱「孔明燈」。當初為了傳遞軍情,就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飛在空中,用錯誤的星象資訊欺騙司馬懿大軍。後來天燈漸漸於民間流傳,成了民眾向上天祈求許願的媒介。 臺灣元宵節放天燈從清道光年間開始,安溪移民陸續到達臺北縣文山地區,經胡姓族人辛勤開墾逐漸富庶。那時因交通不便,官府不方便管理,漢人常遭盜匪或原住民殺害,每年冬至過後、村民豐收之際便來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到山中避難,等元宵節前夕,才由派下山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或者彼此以放天燈互報平安,從此保留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平溪支線:台北縣境內最有礦場風味,以及觀光價值的鐵路支線。由三貂嶺到菁桐,共長12.9 公里,沿著彎曲險峻的基隆河谷穿梭,共計經過15座橋樑與6座隧道,是平溪鄉居民賴 以進出的重要交通命脈。平溪鄉早年因應採礦需求,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特別開闢平溪 支線鐵道,沿途有侯硐、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等站,是台 灣唯一私人開闢的鐵道。最早是屬於台陽礦業專用的運煤鐵道,在昭和四年(一九二九 年)轉賣給當時的總督府鐵道部。經過一番整修後,於同年 十月一日 ,開始客貨兩用運 行,光復後由台鐵所接收。因礦業開採所形成的菁桐、平溪、石底、十分等四大聚落。 平溪鐵道之菁桐老火車站,仍然保留了1921年始建時的木造結構,歷史頗為悠久。大 華十分兩站之間便是瀑布的故鄉,河水侵蝕出來的壺穴地形是一大特色。到了十分站, 平溪線中途的大站,也是有在辦交會列車的一站在十分交會後,繼續順基隆河而上經 過了望古,嶺腳兩座無人招呼站後來到了另一個聚落─平溪。雖然沒有瀑布但純樸的 老街,仍有一番支線的悠閒。尤其平溪站外從住家上方凌空而過的鐵橋是一獨特景觀。最後列車來到了終點菁桐站,大概也是『煤』味最重的站,軌道旁就是台陽礦業的煤場,對面山 頭則是以前的石底煤礦遺跡,出站後站外更展示著一列運煤的電器小火車,十足的煤之鄉,煤礦鐵路。
補充台灣鐵路有四條支線:平溪支線、內灣支線、集集支線和阿里山森林鐵道
平溪線沿線佈滿歷史的痕跡,有採礦的歷史,有日式建築,有地方特色─天燈,還有小吃、美食,五月的桐花、二月的櫻花,還有仍行駛中的小火車,來到十分,絕對會讓人體驗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象!
平溪文山包種茶
平溪地區開始栽種包種茶始於百年前,當時主要經濟作物大青逐漸被化學染料所取代,當地農民適時自大陸引進烏龍茶種栽培,當時全鄉境內山坡地遍植茶樹,北部茶販遠來收購茶菁,再運往石碇、汐止或暖暖轉賣,或由茶農翻山越嶺到坪林叫賣。 然而,隨著煤礦業的興盛,茶園逐漸消失,直到民國58年礦業沒落,東勢村民對茶葉情有獨鍾,又開始在山坡地栽植文山包種茶。 近年來,在鄉公所及農會的積極輔導之下,每年舉辦春茶比賽及秋季製茶競技,大大提昇茶葉品質,所生產之「青心烏龍」品種,喉韻甘潤無窮,十分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名貴的文山包種茶產於台北縣文山區,包括新店、坪林、深坑、石碇、平溪、汐止等鄉鎮,具有兩百餘年之植茶歷史,為本省製茶的發祥地,本產區地處群山環繞,得天獨厚之經緯度,四季分明,氣候終年濕潤涼爽,土地肥沃,適於茶樹生長。
第一站十分風景特定區北二高深坑交流道下右轉,石碇雙溪口轉106縣道→平溪→十分。
十分風景特定區位於台灣東北部石碇、瑞芳與雙溪之間的十分寮周邊,行政地區上屬於台北縣平溪鄉,十分瀑布位於台北縣平溪鄉南山村,鐵路支線侯硐站和平溪站之間,十分風景區內;十分原來的意思指就是「十份」,就是指有十戶人家合作無間在這裡興建家園。實際地理位置是在基隆河的支流上,在台灣風景區中是屬於瀑布溪谷型。
「十分風景特定區」位於台北縣平溪鄉,因地處基隆河上游,因此河谷深廣,而且四周群山環抱、山峰秀麗,地形高低起伏、富於變化,河流蜿蜒分佈,其中發源於新寮村的月桃寮支流,流至景區「眼鏡洞瀑布」後匯入基隆河。平溪鄉為全台擁有最多瀑布的地方,平溪的地形由於受到基隆河及其支流侵蝕、切割的影響,造成許多突岩、斷層而形成瀑布,堅硬的地質條件以及雨量豐沛等因素,造成瀑布群眾多且型態多樣,平溪鄉基隆河主流的瀑布在十分寮以上為數頗多,還有新寮溪野人谷以及望安車站附近的萬寶洞等大小瀑布,讓平溪鄉贏得「瀑布之鄉」的美名。
十分風景區遊客中心
台北縣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設置十分旅遊服務中心,其範圍從基隆河上游算起,全區56.89公頃 ,包括十分、新寮、南山村等地區,自然景觀引人入勝,山巒秀麗、水量豐沛的瀑布群,及鬼斧神工的大華壺穴等,是一處難得世外桃源。十分火車站下車後,沿老街步行約15分可抵。服務中心就建於四廣潭旁,境幽景麗,令人有意外的驚喜。基隆河流至此處形成寬闊的淺潭,部份河床外露,其上有壺穴地形。河床上下之間略有落差,故上下之處,水流湍急,淙聲激越。四廣潭之上,有四廣潭吊橋;吊橋之上,可觀壺穴、聽淙聲。通過四廣潭上的吊橋,順著河流旁步道前行,即可抵平溪線鐵橋下的「眼鏡洞瀑布」,瀑高 六公尺 ,瀑寬也是 六公尺 ,屬於侵蝕型瀑布,由於眼鏡洞瀑布位於支流與主流交會處,主流侵蝕河岸,在河岸造成凹壁,而凹壁本身上部硬岩突出,中間軟岩凹入,而底層又露出硬岩,支流由上而下,無力切割硬岩,因而形成懸谷式瀑布。 壺穴
十分瀑布台北縣平溪鄉南山村乾坑路10號
位於台北縣平溪鄉,在平溪線鐵路大華車站與十分車站之間,屬幕簾式瀑布,瀑布下方水潭極深,瀑布就像千軍萬馬奔騰,傾瀉而下,感覺就像一襲白色綢緞,墜入一大片寬廣深潭,瀑水形成的水氣經常彌漫在瀑潭上方,經陽光照射,便呈現出一道彩虹,顯現出晴空霓虹璀燦奪目,故有彩虹淵的美名。十分瀑布因岩層的傾向與水流相反,屬於逆斜層瀑布,此情況與北美的尼加拉瀑布相似,使其贏得「台灣尼加拉瀑布」的美譽。
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分別為淡水河的三大支流,它們流經山區所造成之河谷地形景觀各具特色,其中由於基隆河缺乏上游性的深窄峽谷,因此景觀變得相當特別。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的平溪鄉,從源頭到三貂嶺之間,這一段基隆河谷坡度平緩且頗為寬暢,向下侵蝕的力量也不大,加上集水區內雨量充沛,因此河水流量能夠經年豐盛,尤其在十分寮附近的河床上,出現許多的瀑布,由基隆河河床斷層陷落所造成的十分瀑布,為台灣地區寬度最廣的簾幕式瀑布,與台灣一般懸壁式的狹長型瀑布大異其趣。
瀑布(waterfall),又稱跌水,是指河流或溪水經過河床縱斷面的顯著陡坡或懸崖處時,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傾瀉而下的水流,在地質學上,是由斷層或凹陷等地質構造運動和火山噴發等地表變化造成河流的突然中斷,另外流水對岩石的侵蝕和溶蝕也可以造成很大的地勢差,從而形成為瀑布。
壺穴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由於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游流動,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歷長時間後將障礙磨穿,形成一圓形孔洞,稱為壺穴。
十分車站
為沿著基隆河谷行走的平溪支線鐵路,由三貂嶺至菁桐站,全長12.9公里 ,於西元1918年為運煤而興建,並在1992年選定平溪支線鐵路為觀光路線,而十分即為其中一站,是平溪線最大的車站,車站廣闊,鐵軌交錯,可以讓上下行的火車在此會車。 車站附近景色秀麗,映入眼簾的瀑布、小支流,真是令人感到驚喜。十分寮擁有廣闊的河階台地,又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是憶舊及抒發鄉愁的最佳地點,也常常有廣告商到此取景。靜安吊橋主要功能是連接十分村與南山村,全長128公尺 ,是目前少見保存良好的人行吊橋,景觀優美浪漫,常吸引遊客駐足。
一般人看到天燈,就會想到平溪。其實,更精確地說,天燈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十分。回溯平溪礦業史,平溪的十分,堪稱開發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聚落。十分寮是本鄉另一因礦業而興盛的聚落,西元1921年﹙大正10年﹚起,隨著十平、重光、大華、英隆等煤礦相繼開採,十分寮擁有廣闊的河階台地與便利的交通,因此吸引昔日在附近採礦的礦工與生意人。十分老街與平溪線鐵路相互依存,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坐在老榕樹下的麵攤吃麵,列車緩緩從身後駛過,居民與鐵路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就算今天造訪十分老街,也能感受到她熱鬧多元的面貌。雖然煤礦已經停採,但老街上的飲食店、天燈工藝品店仍然生機蓬勃,不斷有新血注入,客家花布衣、影像明信片等具有創意的商品,也讓十分老街商圈依舊「生意盎然」。
吊橋
靜安吊橋
吊橋全長128公尺 ,是十分村與南山村的連絡橋樑,也是全平溪區最長的一座吊橋。建造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當時是為了運送煤礦而興建此橋。煤礦停採後,經過整修後,改為讓行人與單車通行的吊橋。位置靠近十分火車站與老街,底下是基隆河,藍白顏色的吊橋,也成了旅客「到此一遊」的熱門拍照景點。吊橋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工礦公司所屬的十分礦場建造,做為運煤之用,台車往來於吊橋之上。民國五十一年,礦場結束經營後,這座橋仍然提供當地居民使用。吊橋分別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及八十七年(1998年)整建、美化,而成為現今的模樣。來到十分遊玩,遊客大多會走上靜安吊橋,在橋上俯瞰基隆河水及小鎮風光。
第二站平溪老街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平溪區嶺腳村內,早年稱為「石底站」,若往菁桐站開去,會經過一座鐵橋,鐵橋橫跨三坑溪,向下俯瞰可看到平溪與石底聚落。車站一出來就是中華街,沿著緩坡向下走,與平溪街交叉處,這一帶就是老街。車站地理位置介於菁桐與瑞芳間,居高臨下,下方是基隆河。 車站 老街
平溪老街
平溪老街不像九份、深坑、鶯歌或是三峽老街那樣,整年無論平日、假日,都能邊逛、邊買、邊吃。自從採礦業逐漸沒落後,老街也漸漸沉寂下來。平溪是離臺北市區不遠的世外桃源,能實踐「慢活、慢慢走」的生活情調。鐵道、山林花鳥與昔日採礦遺跡,都是遊賞的好景點,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防空洞與觀音巖的八仙洞,也是遊人探險的好去處(日據時代防空洞、平安鐘、八仙洞,三個相鄰的景點都在老街旁)。老街盡頭的老郵筒也是值得觀賞。另外近年來比較有名的是「張君雅」就是從這條老街跑過去的,就是那個廣告:村裡的廣播器呼叫著張君雅小妹妹,要她趕快回家,不然泡麵就要爛掉了。遊客喜歡在美雲雜貨店前留影,據說「張君雅」就是在這段坡取景。
平溪
第三站臺灣煤礦博物館
臺灣煤礦博物館台北縣平溪鄉新寮村(十分寮)頂寮子5號
台灣煤礦博物館位於台北縣平溪鄉,前身是成立於一九六七年的「新平溪煤礦公司」,但隨著礦產的減量枯竭 於一九九七年停止開採,新平溪煤礦即宣告走入歷史,徒留荒廢礦場。為記錄這段史蹟、維護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料、器具等,館長龔詠滄著手改造當年的礦坑,將礦場規畫為 「台灣煤礦博物館」是一處極適合親子同樂、戶外教學的 礦業、歷史、生態博物館。
目前館內保留著臺灣煤礦業的相關文物、歷史資料與開採工具等,還有一處以原尺寸搭建的模擬礦坑,為了讓來賓真實了解礦工作業情形,模擬礦坑完全依照實際比例建造,從煤炭的形成、分佈、開採到運送,讓人如同置身坑道之中。另外周邊生態資源豐富,是博物館的另一項特色,50年以上的臺灣杜鵑與榕樹,臺車軌道旁的水生植物以及夏季螢火蟲,在春夏交替時還可以看見滿山遍野的油桐花、山百合。鄰近館區的五分山步道景觀壯麗,亦是假日休閒登山健行的好去處,不管是哪一個季節,煤礦博物館區都散發著獨具特色的迷人風貌。博物館目前設置有17個展覽據點,其中包括復原的早期礦場建築與外觀,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辦公事務所、臺車道、公共澡堂等設施。而風靡日本鐵道迷的「獨眼小僧」運煤臺車頭,是目前館內人氣最旺的明星,從過去礦場還在營運開採之際,「獨眼小僧」更是瘋狂日本鐵道迷追逐的對象,不惜千里,就是為了一賭傳說中的可愛獨眼臺車頭。目前修復的臺車軌道距離總長1.2公里 ,往返博物館本館(過去的主坑口)以及臺車站(過去的煤礦集散場),途經捨石山、捨石花園,還有露營營區,到達臺車車站別忘了到儲煤槽、煤礦輸送帶以及洗煤運煤場走一走,親自感受礦場過往的風光歷史。
礦業鐵道記事
台灣的煤礦開採歷史相當久遠,事實上台灣的礦業 鐵道一直是走在時代的尖端,早在昭和5年8月(1930年)在台北縣金瓜石就完成了第台灣第一條的電氣鐵道,同年10月電力株式會社在台北松山地區也鋪設了台北市最早的電氣鐵道。當台鐵還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時候,台灣的礦業鐵道早已使用柴油及電氣火車頭了。火車就像身體的血管一般輸送著能量,把一車車的煤礦送至各地。一般來說鐵道軌距於100公分以下,統稱為輕便鐵道而以台灣來說,輕便鐵道的主要用途有四大項,林業鐵道 、糖業鐵道、礦業鐵道、鹽運鐵道。就林業鐵道來說,台灣擁有三大林業鐵道,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除八仙山外其它尚保存良好,更成為台灣知名的觀光景點。台灣中南部的糖鐵及鹽鐵目前仍仰賴其運輸功能。唯獨此位於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礦業鐵道,卻遭人遺忘。如今僅剩平溪台灣煤礦博物館仍保留有此一段動態復駛的礦業鐵道。
煤採過程
礦工更衣→攜工具→至檢身口檢身→待時間車入坑→至採煤巷→入煤脈採掘→裝車→拉出坑→至稽查處→至翻車台→經輸送帶→至選洗煤場→經輸送帶→至卸煤櫃→煤斗車載運→接其他礦場煤→送至林口發電廠
位於新平溪煤礦的電氣火車頭,可說是台灣最早 的電氣化小火車頭,車頂的集電弓及圓型車窗是最大特色。其主要動力來源是仰賴220V的電壓,推動兩顆大馬達, 可產生13.5匹的馬力。一次拉動二、三十節的礦車都不成問題。最早的一部電氣小火車頭是向日本日立公司購買的,另外三部存於本館之火車頭則是仿照原廠車頭複製而成,目前原廠車頭已經報廢,現在僅存二部可用。因為其車頭造型可愛有趣,所以大家就暱稱為「獨眼小僧」。
礦業於1939年從日本進口電器化車頭,服務於台灣的煤礦場;在1997年新平溪煤礦停止開採後,業者於2001年將傾毀的礦場電車之四台車頭的零件組裝於另二部電車頭,重新修復行駛,現在這二部電車可是台灣僅存的二部礦業電車,具有超過半百歲數的獨眼小僧其珍貴無比,吸引許多鐵道迷不遠千里而來,更有日本的朋友搭機特地前來,台灣的國寶級電車,任誰搭乘都有種時光回溯的感覺,值得搭乘體驗。
園區導覽
在30年採煤當中,新平溪煤礦在掘進的過程裡挖掘了許多的石頭堆成了一座高達140公尺 的石頭山,館方稱它為「捨石山」由於缺少泥土與植物的抓地,在2005年的7月坍塌了一側,成為另一景觀。距離坑口1.2公里 的月台公園,當年為運煤電車的終點站,其 將運煤的台車送至此,再由人力將滿載的煤推180度的彎送至翻車台進行倒煤動作,現休憩的棚架,為當年記錄車次及坑外工工作時數的辦公室。
運滿煤的重車經由人力推到翻車台上,工人啟動電源,控制手搖桿,使台車翻轉180度讓煤落下卸煤斗,而卸煤斗的直徑長7.5公尺 ,深11公尺 ,可儲藏500噸的煤,煤經由漏斗落到底下的輸送帶,隨後運送至洗煤場。這台300匹馬力的捲揚機,置於礦場開採平坑內的1283公尺 處,主要目的是在斜坡上將台車拉上、送下運送用。當年開採煤的時候,必須將坑外的新鮮空氣打入坑內,讓礦工們能有足夠的空氣呼吸,還有氣動式的工具(如鑽鑿機、割煤機、裝渣機等)使用,所以機房具備了150匹馬力空壓機2台、100匹馬力1台、50匹馬力1部,隨著坑內工作人員的多寡,適度發動機台使用。 洗煤場石底斜坑
洗煤場是將開採出來的煤經過水洗的方式將不同比重的石頭與煤分開,來得到乾淨的煤,有好品管才能交貨,剩下的小石頭即賣給水泥業者供其利用。經過洗煤場洗完純淨的煤,就會卸倒在卸煤櫃裡,櫃的下方是跟平溪線軌距等同的運煤斗車,運煤斗車在下方接煤,等滿載後經人力推動,直到十分車站。當時盛產的時候新平溪煤礦日產量達數百噸,而十分車站的電車發班次數有限,遂將多的煤放置煤炭場,等待下次運載,而當年的大空地,今成為了博物館入口處。
第四站菁桐老街
菁桐老街
菁桐坑位於平溪區基隆河最上游,是平溪支線鐵路的終點。西元1920年﹙大正九年﹚,隨著石底煤礦與青桐煤礦陸續開發,臺陽公司在此興建大批的工寮和職員宿舍,以安頓外地移入的礦工與職員,現今尚存的有日式宿舍群,以及一坑、二坑一帶為礦工提供日用品而設置的福利社等。昔日礦工一出礦坑,湧上街頭,街上燈火通明的榮景,雖隨煤礦收坑停採而不復見,然所遺留的礦業聚落遺跡,卻也成為拍攝鄉土劇的最佳場景
菁桐車站
建於民國20年,現為新北市縣定古蹟,古蹟涵蓋範圍為平溪區石底段菁桐坑小段五十六地號。平溪支線以瑞芳為起點,菁桐站為終點。剛通車時,名為「菁桐坑驛」,民國78年因煤礦開採沒落,使用率降低,而降等為「簡易站」,交由十分站管理。後來十分站也被降等,統一改由瑞芳站管理,現今的遊客恐怕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小小的車站,卻曾經是全臺灣運煤量最大的火車站。雖然規模變小,菁桐車站在民國92年時,也曾獲選為臺灣百大歷史景點之一。它古色古香的外表,吸引無數鐵道迷前往拍照留念,覆滿青苔的斜屋頂,十分有歷史的味道。目前全臺像菁桐站這樣的木造小火車站已所剩無幾,建議遊客有機會到訪平溪區時,不妨來這裡走走。 車站 太子賓館
菁桐一坑口聚落
一坑聚落沿著基隆河上游溪岸而建,在這裡還可看到早期的礦工工寮,都是舊式紅磚古厝。昭和六年(1931年)時,這裡建了6棟工寮,被稱為「新寮」,目前還存有兩棟,由於位於地勢較低處,又稱做「下座」,也因為是礦場電工居住,又被稱為「電工寮」。民國五十一年因有美國經援,陸續興建十三棟,稱作「上座」。當時臺陽礦業所屬的石底煤礦與菁桐煤礦陸續開發,大批移入的礦工與職員,臺陽公司因此所興建的大批工寮和職員宿舍,如今尚存一坑聚落一帶,在當時不但設置有福利社提供日用品,也建有俱樂部及礦工醫院,照相館、洋裝店、洗衣店、西藥房、飯店及酒店等,如同繁華都市。
菁桐礦業生活館
位於菁桐火車站旁的「菁桐礦業生活館」,是利用鐵路局舊宿舍建築而規畫為保存煤礦產業的文化館,於94年1月27日 正式開幕,館內一樓常態 展,主要介紹平溪鄉天燈、煤礦、鐵路、瀑布、壺穴等自然及人文景觀特色,還有菁桐地區世紀煤礦產業發展過程及菁桐坑產業發展及變遷狀況等。二樓特展室:(一)為「煤礦文物展示館」:主要介紹平溪早期煤礦相關文物及鄰近之石底大斜坑、台陽俱樂部及選洗煤場等模型。(二)「地方文化特展」館:依時令及節慶配合展出「平溪鐵道傳奇」、「百變基隆河」、「平溪古早自然生態」及「天燈與火金姑的對話」等。
太子賓館
原名「石底俱樂部」或「臺陽俱樂部」,建於民國11年,是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用以招待貴賓、員工訓練與娛樂的場所。全棟建材採用阿里山檜木,並聘請當時最有名望的四位師傅著手設計與建造,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指標性豪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