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著家族與父親古乾桂的堅持,古正君努力透過家族故事與老房子的建築,讓人感受大溪深厚的文化底蘊。
熱鬧的大溪老街上,和平路48號「源古本舖」登錄為歷史建築且歷經修繕,古家第五代古正君回到這裡,串連年輕藝術家與在地不老職人,讓百年歷史老屋的溫度延續下去。
古家祖輩古金炎在1895年創立「古裕發」商號,在和平路48號起家販售糕餅,也就是今日「源古本舖」的地點所在,見證著大溪開墾的此一時彼一時。大溪受大漢溪航運之便,是台灣最內陸的河港,各式商賈在此聚集,販售南北雜貨、菸酒及糕餅等,也是北台灣重要的商業聚落。
老屋與大溪兒女的寧靜革命
漫步在和平老街來到源古本舖,乍看像是兩間各自獨立的店面,但走進其中就能發現,相隔的店面其實共享著寬敞的中庭,再深入細究其建築空間,老屋的縱深就如同其所乘載的歷史記憶一般,三進兩庭的建築格局,在日常表面下向深遠之處延伸,帶給人無盡想像。
走進源古本舖,「隨意」擺放著的甕壺器皿等老物件,體現樸實日常的生活美學。(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隨著時間過去商業重心轉移,大溪繁華不再,也讓和平老街不似以往熱鬧。作為古家第五代的古正君談起幼時回憶,「小時候在這個房子裡生活,覺得這裡不是個進步的地方。」不夠現代化的紅磚瓦房,以及人口外移、老化的繁華落盡,深深烙印在古正君腦海中,成為她幼時對大溪的印象。成年後她選擇離開大溪,到大城市裡過著都市生活,任職於廣告公司展開職業生涯。
直到某次差旅中,古正君翻閱著飛機上的雜誌,看見老家的身影。也在上海的研討會裡,偶然聽見其他人在報告裡介紹著自己家,讓她重新思索老屋的價值與可能性,幾年後古正君回來接手老家,就此開啟她與老街的「寧靜革命」。
修舊如舊保有溫度與舊時記憶
源古本舖在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但也面臨更多挑戰,古正君分享,「回到老家後,最迫切的問題就是修復結構。」當時除了等待政府補助曠日費時外,她也就修復方式費心跟匠師來回溝通。
第二進與第三進間的走廊,不同修復階段的不同石材,是見證老屋歷史的時光隧道。(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過去許多建築師或匠師習慣把建築破舊、不好看的部分掩蓋,但古正君的父親古乾桂認為家是給人生活用的,她笑著分享,「父親常告誡我,不要把房子修成『中影文化城』,那樣的修復對我們而言是在破壞。」在他們眼中,生活的痕跡儘管有些許斑駁,卻是房子獨有的溫度而非不完美,被灶煙燻黑的牆面成為老屋深刻的記憶點,而不同時期修復所用的建材儘管不一致,也成為見證老屋歲月的編年史,讓屋子本身就成為一種展演,述說大溪故事。
各種嘗試找回在地認同
古正君一再強調「回來」的概念,「這間房子像是一個實驗室,想試著用不同方式,找回過去的生活節奏和濃濃的人情味。」透過「不老職人」活動,古正君邀請街坊厝邊長者擔任講師,為旅人、學生「講古」,除了讓更多人認識大溪,更重要是為長者提供一個發光的舞台,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經驗的價值,也找回對大溪的認同與光榮感。
牆面上的斑駁是過去製作糕餅時灶煙留下的痕跡,修復時刻意將此保留,成為老屋內獨有的家族記憶。(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很高興看見本地青年為自己家鄉花費心血結合現代科技來提供遊客能與古蹟互動,非常有創意,可惜尋訪大溪時沒有體驗到,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去用不一樣的「AR視角」看大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