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鹽苓雅的地名由來

*鹽埕:



本區在荷蘭據臺以前,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元月即有戎克船至打狗進行烏魚漁業,清康熙四十九年(西元一七0一年),鳳山縣衙鑒於打狗海濱甚有漁鹽之利可圖,乃報請招徠漳州府南靖縣趙元、蔡瑪為、黃孔等三人率領晒丁二十餘人,在打鼓澳闢沼池為鹽田,臨近打狗港口遂名為「打狗鹽埕」,其後更名為「瀨南鹽埕」,簡稱鹽埕,「鹽埕」之名,由此而生,原分鹽埕莊與鹽埕埔兩個聚落,全區地勢平坦,形狀略似三角形。鹽埕的「埕」在閩南語與「庭」同義,為工作場所之廣場。

自明鄭時代,居民即以晒鹽為生,光緒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八年)起,築港成功,以港底泥沙填平鹽田澤國,而有了「滄海桑田」之變化,始有此新生之地。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高雄設市,民國二十八年市治(市役所)遷至本區埔榮町,即舊高雄市政府(位於高雄市中正四路二七二號,即現之市立歷史博物館址)。民國三十五年,以地名為行政區域名,正式定名為「鹽埕區」。昔日的鹽埕區,拜海港通商之賜,曾為高雄的首善之區,民國五十五年人口達八萬餘人,為本市當時人口最多之區。



*苓雅 :



苓雅區是苓雅寮、過田仔、五塊厝、林德官四個部落所組成。

「苓仔」是漁網之名,「寮」-簡陋小屋,苓仔寮乃臨高雄港之漁民補網藏網之所之意;「過田仔」乃該地區為廣大農田,居民進出需越「過」阡陌縱衡的「田」埂而得名;林德官介於過田仔與五塊厝之間,其地名淵源之說有二:一為此地原為林姓所墾殖卜居之地,一為此地原為竹林區以「林竹竿」名之,依其諧音取名為「林德官」;五塊厝是苓雅區最東側的部落,明鄭時期張、王、吳、方及陳姓隨軍來此拓荒,建五間茅舍於此而得名。

為順應時代的變遷及便於行政管理等因素,區界及里別亦幾經變革,目前本區六十九個里,是高雄市龍窟福地、人才會萃的健康文化貿易城。

苓雅為古街之一,鳳山縣采訪冊云:「能雅寮街逐日成市。」本區是由苓仔寮、過田仔、林德官與五塊厝四個部落所組成,地形東西寬長,南北狹窄,成「如意」狀。

民國九年(一九二○)設立高雄州,撤廢苓雅寮區役場,本區併入高雄郡高雄街。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苓雅寮、林德官、過田仔均列入市域,而五塊厝則隸於鳳山街。民國廿四年,擴充高雄市行政區的編制,苓雅寮、過田子均設區役場;民國廿九年,五塊厝從鳳山街劃入市區,又增設五塊厝區役場。



*小港:

小港原名港仔墘,位於高雄潟湖南岸之鳳山港畔而名。民國九年鳳山港淤塞,成為不通舟楫的迷你港灣,故改稱小港。

小港在荷據時期已經開發,荷蘭人建紅毛港使之與安平港成為犄角之勢。明鄭時期屬萬年縣,為國姓爺鄭成功部將吳燕山所墾拓。清朝時代先後隸屬於鳳山縣鳳山莊、鳳山里,其後又分為鳳山上、下二里。日據時期因地方行政區域迭經更張,隸屬時變,先後隸屬於鳳山支廳、鳳山小港庄轄有小港、二苓、大人宮、店仔後、鹽水港、中林子、鳳鼻頭、大林蒲、紅毛港、中大厝、空地仔、莿蔥腳、中廓、大坪頂、二橋等十五個部落。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將所有街庄改為鄉鎮,小港鄉隸屬高雄縣。民國六十八年七月一日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小港鄉由高雄縣歸併高雄市並改為小港區。

本區位於高雄市南端,東接大寮鄉,南與林園鄉毗鄰,北臨鳳山市,西北與前鎮區接壤,西南瀕臨台灣海峽;東有鳳山丘陵為其天障,地勢雄偉,西南有浩瀚碧海,景色優美。總面積三九.八五七三平方公里(佔高雄市總面積四分之一強),現轄四十三里,七一三鄰。本區區民原以漁農為業,由於第二港口與臨海工業區之開闢以及國際機場之設立,再加上中鋼、中船、中油、台電等重工業相繼建廠及擴建,人口遽增,促使本區社會型態由漁農轉為工業,近年來本區在各方面訊速發展下已成為重要國際門戶及工業重鎮,朝向『亞太營運中心』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


  • 留言者: 小朱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9-28 21:46:27

小朱:


         原來還有這一段故事!


 


                                                                            208              4           朱昆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