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老茶廠坐落在山林間的大溪老茶廠是近年新興的打卡景點 翻攝自大溪老茶廠官網
這幾年,在北橫公路(臺7線)過慈湖不遠處,也就是桃園大溪和復興交界附近,出現一個新興的打卡景點---大溪老茶廠,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一個隱身靜謐山林、由建築師曾志偉操刀、重新演繹歷史建物、充滿禪意的茶文化空間。
既然名字有個「老」字,說明茶廠有點歷史了,許多人納悶:「大溪產茶嗎?」
「大溪橋夕陽」讓人看見桃園日出、日落的美麗景象。
對!大溪產茶,只是這段歷史,跟老茶廠一樣幾乎被人遺忘了.事實上,茶廠雖然在山上,卻同時也站在全球茶產業的核心位置,它本來沒有靜謐的意圖,只是因為時移世易,被迫退出繁華的核心而已。
打從1869年英國寶順洋行(Dodd & Co)載運首批臺灣烏龍茶銷往紐約,並成功打響名號之後,茶葉就成為「黑金」風光外銷,為19世紀的臺灣帶來一段賺外匯的美好時光。
大溪和平老街上的巴洛克式牌樓,刻畫了大溪百年風華。
當時臺灣茶葉的出口路線,一般人只知道主要是從臺北的大稻埕出港,其實,沿著大漢溪往上游走,三角湧(今三峽)、大嵙崁(今大溪)都是當時北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河港。由於大漢溪擁有遼闊的河道和便利的船運,在河運繁榮的時期,每天有數以百計的戎克船載運著臺灣「黑金」,從大溪一路航向世界。
換句話說,大溪的本來面貌,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偏遠封閉的小山城,事實上,它曾經是北臺灣最深入山區、卻能直達大海的內陸商港,大漢溪就像臍帶一樣,連結了大溪與太平洋,使得大溪成了一個以世界為舞臺的商港,山區生產的茶葉,在大溪的碼頭上船,銷往世界各地,19世紀的大溪,靠外銷茶葉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部分。
正因為做的是世界級的生意,大溪老街上才會有那麼多氣勢不凡的巴洛克式大宅院,還擁有一座以「標準都市」概念作都市規劃而誕生的大溪公園,與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臺北新公園--幾乎同時誕生。在河運發達的年代,大溪從來都不偏遠,更不只是個和誰的老家很像的風景宜人的鄉下而已。
大溪茶廠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中誕生的,只是1895年進入日治時代以後,掌握臺灣茶葉外銷的主體,從洋行變成日本的會社而已。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臺開拓茶園,1926年在大溪水流東地區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也就是現在的大溪茶廠。茶廠原本以生產烏龍茶和包種茶為主,為因應歐美市場需要,1928年後改製紅茶,此後更成為臺灣外銷紅茶(名聞遐邇的日東紅茶)的主要製茶地。
日本會社夾著資本優勢,引進六座36吋傑克遜式揉撚機,根據茶廠的介紹,這個機型是英國人威廉傑克遜(William Jackson)所發明,上下銅製輪盤可雙動運轉,藉由機械揉撚過程,破壞茶葉細胞,促使茶汁流出附著於葉面,利於沖泡時溶出。此舉將當時臺灣傳統手工製茶,轉為半機械式製茶,不僅大大提升製茶效率,其揉撚出的捲曲條形紅茶外觀,更成了傳統紅茶的代表。現在的「老」茶廠,當時打的可是世界級的商戰呢!
這榮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1957年,政府為了供應新北市和桃園地區的用水,花費新台幣32億元興建石門水庫,水文改變,人文自然也就跟著變了,沒有了大漢溪水的大溪,整體氣勢大不如前;加上臺灣茶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大溪的茶產業越來越蕭條,茶園越來越少,大溪茶廠終於在1995年暫停運轉。
經過多年的沉澱,大溪茶廠現在重新定位,改以休閒、樂活、有機為訴求,試圖恢復茶葉的榮景,有意思的是,為新生的老茶廠作空間規劃的建築師曾志偉拒絕被任何「使命」綁架,他說:「這空間既沒有要懷舊,也不面朝未來,而是在那個時刻裏靜止。」的確,每一個未來,都要從當下開始,但每個當下,也都無法脫離一路走來的軌跡,當我們用更大的格局來認識老茶廠和大溪的身世,也許更能喝出茶禪一味的綿長餘韻 。
大溪老茶廠空間規劃保留廠房原來的古樸面貌 翻攝自大溪老茶廠官網
桃園大溪老茶廠的茶葉及品茗周邊產品一應俱全 圖:Fun假趣提供
桃園大溪老茶廠,茶廠內部陳設走工業風 圖:Fun假趣提供
桃園大溪老茶廠內陳設的茶葉揉撚機目前仍可運轉 圖:翻攝自大溪老茶廠官網
桃園大溪老茶廠充滿禪味的空間設計由建築師曾志偉操刀 圖:Fun假趣提供
大溪老茶廠外觀 圖:Fun假趣提供
普101 01王亭雅
回覆刪除大溪有茶耶!真的好神奇,茶廠很漂亮,除保有舊有廠房的設備,也有一些地點整理成很日式的禪味,很好拍照。整間都瀰漫著茶香味,去大溪老茶廠身心都被茶香洗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