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二冊L3台灣產業補充資料~探索新聞/公糧收購暴增 年年超收超支全民埋單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資料顯示,我國近五年公糧收購數量暴增,不過稻米生產過剩,銷售量卻未達標。記者林伯東/攝影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資料顯示,我國近五年公糧收購數量暴增,不過稻米生產過剩,銷售量卻未達標。記者林伯東/攝影

我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實施公糧收購的國家,收購支出已成國家財政沉重負擔。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資料顯示,近五年公糧收購數量暴增,且年年超收,所花經費逐年增加;稻米生產過剩,銷售量卻未達標,甚至還得另編列預算保存與去化公糧,全民埋單。

不僅如此,為降低農民對稻穀保價收購制度依賴,農委會輔導轉作、減少稻米面積推出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成效也不理想,公糧保價收購數量與經費,未因對該計畫實施而降低。立法院要求農委會檢討稻米產業政策。

前年收購超支七十七億

立法院預算中心資料,近五年公糧實際收購數量,由一○四年到一○八年增幅百分之五十七點二,且年年超收,經費也逐年增加;一○八年收購經費決算數逾一三四點○五億元,超支達七十七點五億元(超支比率達百分之一三七);一○九年到七月底止,收購數量及經費均已逾全年度預算的一點六倍。

根據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規範,不得低於三個月稻米消費量的安全存量。但截至一○八年底,公糧庫存已達安全存量二點六九倍。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日前在農業乾旱應變記者會上說,到今年三月稻米庫存有八十一萬公噸,足夠國人吃八個月。


根據預算中心資料,農委會一一○年還增編糧食救助米及進口米保管等經費八點五六億元,以去化公糧庫存。也就是說,稻米生產過剩,年年超支編列預算大量收購公糧之外,銷售量還未達目標,農委會花多、買多,再另編預算保存與去化。


公糧超收吃掉農業資源 牽涉選票…沒人想改革

部分生產 重量不重質

預算中心分析,水稻栽培技術門檻低、機械化程度高,又有保價收購制度等誘因,部分農民生產重量不重質,造成水稻生產過剩及政府財政負擔。

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蘇梅英說,近年受氣候影響,稻米品質落差大,如去年缺水,碎米粒多、小粒、飽實度不足,對品牌包裝米業者,要增加成本篩選出高品質米;影響大的是散裝零售的白米,質量有差;另近年推廣國人吃米,也沒有太大政策上效益。


沒研發投資 加工品差

蘇梅英說,這幾年米食科技研發計畫幾乎拿不到經費,沒有新產品問世;加上業者對設備、技轉也不願投資,變成有原料,但業者不會用,最後生產的烘焙產品加工品不好吃,末端銷售不佳,骨牌效應、惡性循環,是近年稻米產業的銷售困境。


農委會雖然發現問題,一○五年第二期作起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一○七年起全面實施納入「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中,該計畫每年逾八十六億元預算,但成效不彰。根據預算中心資料,原本政策想要引導農民轉作、少種,但一○八年生產環境維護及轉(契)作面積分別為七點六萬公頃及十三點四萬公頃,均未達標,往後年度目標值更逐年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