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三線新竹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
日期:2018年03月24(六)及03月25日(日)
地點:新竹縣關西鎮、峨嵋鄉、北埔鄉及竹東鎮
地點:新竹關西鎮、峨嵋鄉、北埔鄉及竹東鎮
發想:藉實地校外實察活動了解並關懷生活中的地理
議題,例如水資源利用、返鄉青農社區再造、農村再生及
活化古蹟等議題。從探討台三線新竹地區客家村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如何影響農村的人文生態及經濟發展,引導同學關心並思考本土環境相關議題。也同時省思政府目前推動的浪漫台三線策略思維的可行性。
第一天3月24日(六)
7:20-7:30集合(光南書局 中壢區中山路100號)→關西鎮【關西老街(聆聽活化老街故事)、羅家書屋(聆聽返鄉青年活化老屋故事)、文化古蹟及產業發展導覽】→午餐(關西當地食材客家餐)→峨嵋鄉【參訪12寮休閒農園及聆聽返鄉青年農村再造故事、峨嵋湖、大埔水庫(水資源利用)、富興老茶廠(認識東方美人茶文化)、樟腦寮、擂茶製作】→晚餐(峨嵋當地食材客家餐)→認識社區營造的免費商店及食物森林理念→夜宿峨眉湖畔民宿【吾家農場】並聽農場主人分享農場開發過程故事
第二站峨眉鄉
峨眉鄉為新竹縣以丘陵為主體地形的鄉鎮之一。土地總面積46.8010平方公里,佔新竹縣土地面積3.20﹪。人口數僅5,527人(2018年1月)組成以客家族群為主,同時也是全國客家人比例第三高的鄉鎮(僅次於苗栗縣三灣鄉和頭屋鄉),客家人約佔全鄉人口比例95%。峨眉鄉及關西鎮部分地區以四縣腔客語為主,有別於新竹縣大多地區以海陸腔客語為主。
峨眉鄉原稱「月眉」,係因峨眉溪曲流凸岸之半月形沖積河階而得名。日治時期1904年調整部分行政區域,將月眉改為峨眉並沿用至今。峨眉鄉在新竹來自大陸廣東移民漢族先民開發史而言,是屬於較晚開發的地區。清領時期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業命令客籍開墾集團首領姜秀鑾在塹南建隘樓15座,僱募隘丁並分駐巡防。1835年與竹塹城(今新竹市)內閩籍商人合資成立「金廣福」墾號,以武裝移墾的方式對北埔、峨眉、寶山三鄉原屬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的生活區域,進行所謂的「防番拓墾」。金廣福墾號經過與原住民族的一連串戰鬥之後,才在各地陸續形成漢族先民聚落;整個區域也在大致底定後,成為了清帝國在台灣的「化內之地」。
峨眉鄉絕大部分的河川是屬於中港溪支流峨眉溪流域範圍,只有本鄉西北一角水流東、東城附近一帶的小溪澗向西流入苗栗縣水流里的水流東溪除外。峨眉溪主流由東向西流貫本鄉中北部,河流經過之地都是該鄉聚落人口聚集的精華地;除此之外,峨眉溪也為該鄉沖積出寶貴的河谷平原,提供水稻的耕作地。而位在該鄉屬於峨眉溪支流的有石子溪與石井溪這兩條小溪,分別從月眉新村及獅頭坪大橋流入主流。整個峨眉鄉水文方面有三大特徵,除峨眉溪外,還有大埔水庫以及其他散布在各地的埤塘,構成整個峨眉水文。
峨眉湖位於富興村與湖光村交接處,有別於其他風景區的過度開發,峨眉湖保留純樸之美,青山綠水互相輝映,水鳥飛舞,楊柳搖曳,有如世外桃源。油桐花開時,遊客走在峨眉湖步道間,欣賞湖光山色,堪稱頂級享受。峨眉著名觀光勝地有獅頭山、峨眉湖,獅頭山是台灣知名宗教聖地;峨眉湖原名大埔水庫,受惠於集水區不能開發限制,得以保存傳統農村和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峨眉湖(大埔水庫)是首座由國人自行設計興建的水庫工程,景色依四季更迭,各有特色,沿途湖水、綠樹相映,吸引許多鳥類駐留,遊客可在此看到都市少見的白頭翁、紅嘴黑鵯、五色鳥、大冠鷲,甚至捕魚高手──鸕鶿入水捕魚的英姿。峨眉湖畔棲息著成千上萬隻白鷺鷥,有時魚鷹亦會到此過冬。
新竹縣峨眉鄉以東方美人茶聞名,位於峨眉湖旁的十二寮地區以「茶」出發,加上咖啡和各式傳統料理,近年來形成特色十足的休閒聚落,遊客可在園區內一邊品茶或咖啡,一邊賞油桐花;或到十二寮走古道,感受油桐花落在肩膀上的浪漫,盡情享受森林浴。
峨眉鄉現有製造業人口佔總人口23.45%,主要從事下列生產:製茶,工廠以製茶工廠居大多數,尤以「東方美人茶」最富盛名。還有矽砂工廠。傳統商業方面,峨眉鄉因人口稀少,主要商業活動以傳統式商店(柑仔店)經營日常用品為主。湖光村近年來積極發展觀光農業,目前主要農產品包括:白玉苦瓜(產期為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番茄(產期為十月中旬到十二月下旬)及彩色甜椒(產期為十一月上旬到四月下旬)。峨眉鄉特產包括東方美人茶、樟腦油、桶柑、柿餅、彩色甜椒、白玉苦瓜等。
主要景點
14:00-17:00峨眉湖自然人文導覽 導覽→12寮休閒農園黃明璋 0928-103027
【參訪12寮休閒農園及聆聽返鄉青年農村再生故事、峨眉湖、大埔水庫(水資源利用)、富興老茶廠、樟腦寮、擂茶製作】
峨眉湖的北岸有富興聚落及老街,而湖的東南側有十二寮農業休閒園區,而發展成為一條帶狀的觀光景點,峨眉湖的環湖公路有自行車道,也有環湖步道,以供遊客來此遊憩。富興村因為大埔水庫的興建,形成峨眉湖,湖水影響村內各聚落的交通。因此早期修築了五座吊橋,
以方便居民交通往來。現在這些吊橋都已陸續改建為鋼筋水泥橋, 而細茅埔吊橋僅存的一座,被保留下來,具有懷舊的意義。走在吊橋上,峨眉湖瀲灩湖景即映入眼簾,吊橋的對岸有一棟宏麗壯觀的廟宇,是當地著名的廟宇天恩彌勒院,
現在改稱為「大自然文化世界」。院內有一尊高72公尺的青銅彌勒佛像, 是世界最高的青銅彌勒佛像。
十二寮休閒農業區
民國76年,在政府輔導下,成為農村綜合發展休閒區,近年來國人旅遊風氣大開,一股濃郁的咖啡香氣也漸漸在十二寮傳了開來,湖光山色、埤塘美景讓許多咖啡店進駐這個小村寮,配合自行車步道的落成,一趟觀光農業之旅,成為今日十二寮產業的新風貌。農業區種植面積雖不大,但擁有豐富多樣的作物,並且採溫室、網室栽培管理,培植出有機無農藥的蔬果,是都市民眾假日近距離觀察、體驗自然生態的最佳去處。湖光村蔬菜產銷班利用平坦的丘陵地種植出許多高質量的蔬果,包括青椒、蕃茄以及苦瓜等,其中以碩大的白玉苦瓜最受消費者
青睞,民眾也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之下進行採果的活動。
十二寮園區內的特色店很多,「鳥地方」咖啡館位於山坡高處,景致開闊優美,庭園植上草皮,花景繽紛,香氣襲人;草皮間鋪上石板、白色桌椅和遮陽傘,洋溢休閒風,提供遊客咖啡、茶藝和簡餐,也可露營和烤肉。「十二寮牛車館」是提供單車出租和露營烤肉的田園休閒坊,老闆劉盛展在此規劃旅遊行程導覽、生機飲食、露營烤肉、親子休憩區,讓遊客體驗優閒的農村生活,並享用有機健康的養生飲食。
位於峨眉湖風景區內,十二寮休閒農園雖然佔地不大,才2300坪左右,但農場種植的蔬果品項極多,就像個植物的四季樂園似的,吃喝買玩,無一不可。這裡全年以溫室、網室及有機栽培的方式經營管理,生產安全、無農藥的安心蔬果,從葉菜類小白菜、空心菜、A菜,根莖類的蘿蔔、青椒、甜椒到草苺、番茄等水果,簡直是應有盡有。一邊逛農場,一邊聽著場主黃先生精采又生活化的解說,這趟農場之旅也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十二寮休閒農園」老闆黃兆文在農園裡種植草莓、彩色甜椒、芥菜、絲瓜等,提供親子體驗摘果樂。園內有各種客家餐點,用糬和薑汁、紅糖、花生煮成的「熝湯米齊」,最受歡迎。
以下文章引自 記者紀育成報導 http://hkp.nctu.edu.tw/HakkaPeople/article/9726?issueID=619
黃明璋與十二寮休閒農場
現年28歲的黃明璋是「十二寮休閒農場」的第三代,與爸爸、爺爺一同經營家中事業,從爺爺黃秀雄加入產銷班開始,這塊土地陪著黃家人走過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中事業的重擔也逐漸落在了黃明璋身上,於是他在六前年返鄉工作。黃明璋高中時他就讀餐飲科,只有偶爾在假日會回家幫忙,大學就讀休閒觀光系,畢業後從事幾份工作,大部份都在旅行社與飯店業,那時候的黃明璋認為務農太辛苦,家中事業也十分完善,所以他選擇了外面的工作,直到爸爸身體狀況不好,爺爺年紀漸大之後,他便返鄉務農,扛起農場這個重責大任。
毫無務農經驗的黃明璋,第一年剛回來做得時候十分痛苦,那時毫無頭緒,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種、怎麼去栽培作物,雖然還有家中長輩的知識可以依賴,但過去的農業知識跟現代農業有些脫節。過去採用慣行農業法,為了解決飢荒問題,致力於提高農業產量,進而施用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
黃明璋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趨於現代化,他在返鄉第一年時參加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第二年開始陸續去上有關農業的課程,到現在,農場中已有九成都是使用有機的肥料,除了保護消費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護家人不受到有毒物質的迫害。應用生物科技加上課程所學,黃明璋開始自己培育有機肥料,像是蚯蚓糞肥。他提到,蚯蚓對生態十分苛求,是土地檢測的好幫手,此外,蚯蚓的糞便養分全面,富含有機質、腐植酸及微生物菌群,增加土地的肥沃度不亞於傳統化肥。除了蚯蚓之外,農園中的雞隻也成為了堆肥的好材料,把雞糞、雞毛加上香菇包與木屑等物混合,便成為了天然的肥料。
黃明璋說,以前農夫就只是去肥料行買進一包又一包的化學肥料,等到土地酸化之後,再用鹼性的石灰進行酸鹼中和,讓土地又可以恢復到適合耕種的狀態,但導致土地的肥力不斷下降。黃明璋體認到這樣的做法並不合適,許多化學物質會殘留在土壤中,石灰也會讓土地硬化,增加耕作的難度。如今採用天然肥料的方式雖然費心費力,卻是對環境與農產友善的做法,他說:「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種出來的東西,我們自己也要吃。」
黃明璋的談吐之間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與堅持,從他專業的口吻與厚實的手掌,很難想像四年前他對農業一知半解。回首看六年前的自己,他認為他當時太「菜」了,他說:「現在年輕人都吃軟不吃硬,包含我那時候也是,大家都喜歡涼的工作,但是硬的工作還是需要年輕人來接手。」,如果當初黃明璋不願意接手的話,隨著時光流逝,家中事業必定面臨到無人接手的困境進而沒落,如此一來,爺爺與爸爸那一代辛苦耕耘的田地也就蕩然無存。
黃明璋不樂見這種情況發生,他也就毅然決然地扛起所有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返鄉,為老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在未來,期待可以看到自己的兒女、子孫創造出更多元、更不一樣的農業,延續產業的發展。」他說道。(報導結束)
富興村
富興村因為大埔水庫的興建,形成峨眉湖,湖水影響村內各聚落的交通。因此早期修築了五座吊橋,
以方便居民交通往來。隨著時代的進步, 這些吊橋都已陸續改建為鋼筋水泥橋,而細茅埔吊橋僅存的一座,被保留下來,具有懷舊的意義。
富興是客家聚落,舊名「褲浪埔」。客語「褲浪底」通常是指女人的褲底,
當初又為何會有這樣的地名呢?據地方耆老表示,是因為峨眉溪的曲流,使富興的地貌像臥躺女人伸出左右兩腳,有左腳坪、右腳坪,而富興剛好位於兩腳褲底的位置,所以早期的先民取了這麼一個有趣的地名。後來地名人士覺得地名不雅,改名為「富興」,寓有「富貴、興隆」之意。現在的富興老街,已看不到太多的老房子。
富興老街
進入老宅院,長石板鋪成的走道,古味十足。左側有一排高高的紅磚牆,右側有間老房子,是日治時代建築風格,門額刻有「魯國堂」。走道的盡頭有一過水門,裡面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就是有百年歷史的富興茶廠了。富興茶廠製造的紅茶曾經行銷海外,繁華如今俱往矣,而曾家子弟厚懷情意,不忘家族舊業,而將茶廠轉型為茶廠文化館,館內展出富興茶廠的歷史及製茶機具、設備等,導覽圖文資料相當豐富。這一間傳承百年的老茶廠,專門製作生產峨眉鄉的特產東方美人茶,也是知名茶飲「茶裏王」拍攝電視廣告的取景地。也因為廣告的關係,讓富興老街打開了些許知名度,老茶廠也轉型為「富興茶業文化館」。
富興茶業文化館 峨眉鄉富興村大同街7鄰8號
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茶廠,館內展示著的導覽圖文資料相當豐富,並有各時代的製茶機具設備。除了茶業文化及製茶體驗,更可以在裡頭品茶、買茶。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老器材雖然已經用不上,但被遺忘的老器材有了新的展示空間卻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他們,並體驗到早期製茶的艱辛。
峨眉湖(大埔水庫)
於民國四十九年完工的峨眉湖又稱為大埔水庫,位在峨眉鄉的湖光村與富興村之間,蓄水面積達一百三十五公頃,水庫功能以灌溉農田為主,也具有調節水量的功用。屬於中港溪上游峨眉溪,集水區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滿水位面積為1.35平方公里,設計總容量為900萬立方公尺,現存有效容量為472萬立方公尺,屬於地區型小型灌溉水庫。1956年7月開始動工,1960年6月,1961年開始供水,主要供應香山、寶山、竹南、頭份一帶的灌溉及工業用水,同時兼具防洪的功能,是全台最早由國人自行設計興建的水庫工程。管轄權屬於苗栗農田水利會。2000年11月內政部解除水庫的保護令將水庫由重要水庫降為公共給水水庫,峨眉鄉開始發展觀光業。政府單位在興建大埔水庫時,曾修築了五座吊橋,方便兩岸往來交通,現今只剩下細茅埔吊橋,是情侶最愛攜手散步的地點。
大自然文化世界
17:30-18:10晚餐(峨嵋當地食材客家餐)
18:20-19:30認識食物森林及免費商店
27歲的徐健智與26歲妹妹徐棋容來到峨眉12寮後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打造「免費生活圈」。他們引進「禮物經濟」概念,在新竹縣峨眉鄉打造「免費商店、共食廚房」,除有免費二手商品供交換,民眾也可「以工換食」進駐社區協助修繕及維護環境;兄妹倆說,社區居民高齡化,希望藉由這個平台,打造「沒有錢也能生活」的慢城。
徐家兄妹認為「價值取決於需求」,當貨幣經濟靠舉債無限成長,資源卻有限制,兩者呈現落差,他們希望引進「免費生活圈」概念,從食衣住行等實施,達到資源流動,讓人們思考真正的需求。兄妹倆在社區打造「免費商店」,上頭寫著「免費索取二手商品」,小小幾坪店內陳列數百種二手商品,獲得外界認同,物品流動率快,每天都有物資湧入,甚至多到放倉庫。
他們也在旁成立共食廚房,每周都有活動,當地農友提供蔬果或是附近的露營業者收集剩餘乾淨食材,減少廚餘,遊客和民眾可在社區幫居民修繕、拔草及撿垃圾,並從商店冰箱選食材烹飪「以工換食」。徐健智說,十二寮位於鄉下,大家彼此住得遠,老人家平時都在家中看電視,很少出門,透過共食活動,在此聊天、聯絡感情,當遊客經過時,也會邀遊客共飲,拉近距離。
「吾家農場」是最近新開放的露營度假地:在湖畔席地露營,觀賞湖光山色,享受無聲勝有聲的自然美。露營地目前區分為雨棚木棧板區、青綠草地區、木棧樹蔭區、湖畔景觀區及露營小木屋區,每一處營地都能面對環湖景觀;園內還有湖畔步道,可以一路隨著季節候鳥的飛行軌跡尋幽訪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