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3/25『台三線新竹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地理考察活動第三站北埔竹東資料


六和高中106學年度第二學期地理考察活動
『台三線新竹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
日期:20180324()0325()
地點:新竹縣關西鎮、峨嵋鄉、北埔鄉及竹東鎮

日期:20180324()0325()
地點:新竹關西鎮、峨嵋鄉、北埔鄉及竹東鎮
發想:藉實地校外實察活動了解並關懷生活中的地理議題,例如水資源利用、返鄉青農社區再造、農村再生及活化古蹟等議題。從探討台三線新竹地區客家村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如何影響農村的人文生態及經濟發展,引導同學關心並思考本土環境相關議題。也同時省思政府目前推動的浪漫台三線策略思維的可行性。


第二天0325日〈星期日〉
7:50-8:40早餐漫步峨嵋湖、桶柑園北埔鄉膨風茶文物館午餐(同學分組自行在北埔老街用餐)→北埔歷史文化古蹟金廣福與忠恕堂導覽竹東鎮林業展示館(探討竹東林業發展歷史)竹東文創園區討活化在地產業→18:30返回中壢光南書局

7:50~9:20早餐+漫步峨嵋湖+整理行李   9:30集合準備前往北埔 快樂行第二天開展囉~

第三站北埔鄉
北埔鄉地理環境
新竹縣的一個,位於新竹縣之西南方。清代原為賽夏族原住民及平埔族混居居住地,現北埔鄉境居民以客家人為多數,是台灣客家人比率最高的地區,約佔近95%的人口。

北埔鄉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因受樹狀分布溪流之切割而形成位置偏北的北埔、南埔為中心之二大盆地。但由於山地與盆地之間落差大、水流急,溪流集水區也不夠大,無法形成較寬廣之沖積平原。北埔盆地標高約介於90150公尺之間,地勢平坦且土質肥沃,加上灌溉水源豐沛,故早期即已被開發成梯田,為全鄉之穀倉。盆地周圍之丘陵地形標高大抵介於90200公尺之間,當地居民多開闢成為茶園、果園或梯田。

北埔鄉境河川密布,均屬於中港溪支流峨眉溪水系。大坪溪為全鄉最長河川,發源於縣界南側約500公尺處的鵝公髻山東北坡,經五峰鄉流進北埔後,由南向北流至北埔盆地,先後匯集來自東方的大湖溪及來自東北方的水磜溪後,進入峨眉鄉境,隨後再匯集來流經南埔盆地之番婆坑溪,成為峨眉湖的主要水源之一。

北埔鄉因四周有山地及丘陵地形屏障,並未受到鄰近新竹都會區空氣污染所形成之溫室效應影響,全年氣候適中宜人,年平均氣溫約為攝氏22度,降雨量1,700厘米以上。夏秋颱風季節時,雖然極少遭受嚴重風害,但所帶之大量雨水常使溪流水位暴漲,形成嚴重的水土沖刷,往往危及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主要的天然災害。
主要景點
10:20~11:20北埔膨風茶文物館



膨風茶之產製和銷售,近年已成為北埔鄉對外的一項主要文化產業,亦是地方重要的經濟來源,「北埔第一棧」於北埔此一產茶勝地,發揮地方特長,開設膨風茶文物館,配合四周觀光茶園、果園、歷史古蹟、水域遊憩設施等,使此膨風茶文物館不僅成為北埔鄉遊憩據點重心,更能吸引國內遊客甚至國際觀光客之注目。

膨風茶生產季,於每年端午節的前後為盛產,需要在無空氣污染及完全無農藥的環境下生長,而接受小綠葉蟬〈浮塵子〉的浮著〈俗稱著園〉使葉片產生自然質變,才能孕育出這種茶中奇品的特殊風味,而產生膨風茶的奇特風味。『北埔第一棧』成立「茶葉博物館」,藉以幫助大眾對製茶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11:30~13:20北埔老街午餐(自由活動)
北埔老街這聞名瑕爾的街道,清朝時,這裡就曾是北埔最熱鬧的商業中心,稱之為上街與下街,而兩旁街屋為大正式的牌樓建築,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店家已重新改建,但是在廟宇前交接處,仍留有3.4棟當時的舊貌建築,老街雖不長,短短100公尺內的歷史故事,確能讓人聽得津津樂道,而這兒所留下的歷史古蹟,舉凡台閩一級古蹟金廣福、姜家天水堂、姜阿新故宅,還有三級古蹟慈天宮,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13:30~14:30金廣福+忠恕堂導覽
客委會及新竹縣政府為推廣台三線客庄觀光,深化台三線旅遊體驗,加深了解客家在地文化歷史內涵,規劃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以「金廣福公館+北埔忠恕堂」雙館聯營計畫,藉由「客家老聚落、浪漫美學堂」活動,以一場場的課程和活動,為北埔客家老聚落注入新的活力。
金廣福公館
一處位於北埔鄉國定古蹟,為中華民國第一級古蹟中,唯一的宅第類古蹟。1835年(清道光15年),籍人士姜秀鑾籍人士林德修周邦正在清朝官方支持之下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或金廣福墾號),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至清朝後期已擴展至今苗栗縣南莊鄉三灣鄉一帶。 

金廣福之字義,其中「金」為臺商取名俗例,以金字起頭,取其發財多金之意,「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臺灣早期閩、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為臺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不過金廣福的武裝拓墾,也與世居當地的臺灣原住民賽夏族為主)正面衝突,隘勇死傷無數。《樹杞林志》就提過「山內面橫截,建設銃櫃,與番血戰數十陣,隘丁戰歿無數,股內傾囊」的戰爭實況。 在1898年(明治31年)臺灣總督府廢止「三段警備制」,建立地方警察制度之後, 北埔警察署、北埔辨務署等均曾借用金廣福公館辦公。金廣福公館的建築形式為兩進一院之四合院格局,其兩側還各有一條外護龍。右外護龍於1935年大地震後改建為日式建築,而左外護龍目前仍維持清代原有格局。鄰近的天水堂是姜秀鑾的故居,現由姜家家族自行修繕維護,目前仍有姜秀鑾後裔居住其中。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產,現懸掛於金廣福公館大廳前之金廣福匾額為複製品,原件由北埔姜家後代另行收藏。
忠恕堂 地址:北埔鄉南興村7鄰公園街20
西元1922(大正11)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宅院大門原與祖堂一致,位於南北向之中軸線上,後因正對姜氏家廟燕尾脊,犯了「泥尖煞」,故由堪輿師指點改為西南向。門屋「分金線」對向秀巒山頂,與慈天宮及天水堂的中軸線交於「樂山」。曾宅門屋脊外牆形式精緻典雅,色調用材富於巧思變化。因久無居住管理已是斷垣頹壁不堪使用。忠恕堂為「一堂二橫屋」格局的傳統三合院民宅。其建築配置上仍以中軸對稱為原則,但順應建築基地的形狀,其左橫屋則逐漸向內偏移,呈現有機形態的佈局。然而,北埔當地的建屋,如:慈天宮及天水堂等,其坐向皆為坐東朝西,背倚秀巒山之勢,唯曾宅卻坐北朝南,但完工後諸事不順。地理風水師判斷,疑與鄰近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相沖,犯「泥尖煞」。故曾氏改變曾宅院門的方位為西南向,使其屋頂軸線亦可交於秀巒山頂。據說曾氏家族於第24代前子嗣均為單傳,在改建後則有五子傳宗。
天水堂 地址:北埔鄉中正路1
建於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的天水堂屬於金廣福古蹟,北埔首墾者姜秀鑾於開墾期間建置金廣福統籌中心,家族世代皆居住於天水堂,是北埔鄉範圍最為廣大的民宅。天水堂是一座對稱格局的三合院,山門前有前埕廣場,屋脊為燕尾翹起式,並且有多種精緻的剪黏,外觀以黑、紅、金、白四色為主要色彩,正廳前廊有黑色圓柱,中庭則以石塊佐以白色小縫鋪成,整體建築相當古色古香,是為國家一級古蹟。後因姜氏子孫眾多,遂於清光緒末年建姜氏天水堂二房,因目前姜氏家族仍住於天水堂中,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第四站竹東鎮
竹東鎮地理環境
竹東鎮位於新竹縣中心,鎮內人口約97千人,為全台人口第2大鄉鎮,僅次於南投縣草屯鎮。原本是原住民泰雅族與賽夏族及平埔族人聚集地狩獵地,清朝時有來自廣東的移民大量進駐。竹東古名樹杞林,本是原住民聚集地區大本營。係因於漢民族初到本地時,見樹杞繁茂成林,故以此命名。然而遠在漢民族入墾之前,竹東地區即有原住民狩獵遊耕,今五豐里番社子疑似為其聚居故地。亦多數客家與當地原住民結婚第二代 外省與原住民組成竹東現今人口。
竹東早期以製造樟腦聞名,其後石油的鑽探、水泥及玻璃工業的設廠及林場集散場的拓展下,成為新竹縣溪南地區的工商重鎮。戰後初期,曾與豐原中壢共稱為臺灣三大鎮,並與東勢羅東共稱為臺灣三大林業集散地。隨著1973工業技術研究院設置於頭重里,以及1980新竹科學園區設置於西鄰的新竹市東區之後,竹東鎮已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研發中心。
15:20~16:10竹東林業展示館  竹東鎮東林路141

竹東林業展示館位於新竹市竹東鎮,館舍原本為創建於1943年的植松材木竹東出張所,後來改為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竹東林務局工務課舊辦公事即為日治時期植松木業會社舊址,站地有數十甲,因林業對竹東歷史影響甚鉅,經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協助後,以回饋社區為理念,推動林業歷史探索,因而於2006年開始正式啟用竹東林業展示館,並且於20068月公告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竹東林業館內保留早期林業所使用的地磅、測量山林儀器等林業開採必備器具與通訊設備,利用圖文方式詳細解說早期林業工作,並探討竹東林業的興盛與衰敗。

16:20~17:00竹東文創藝術村(青創基地)
新竹縣政府在竹東火車站旁的台鐵舊宿舍打造文創藝術村,於20171216日開幕。結合客家、原住民文化,不少在地文創青年進駐,有農市集、藝術工作室及青年管絃樂團,讓遊客漫遊竹東,來趟文創輕旅行。藝術村融合客家、原民等文化,也結合在地美食元素,還有原住民部落大學師生開設的「853泰雅農市集」,專售竹筒飯、香蕉飯等特色風味餐及部落特色文化物品。

                                           ~走過山水  留下智慧與寬闊~  不留下任何垃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