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署委託學者歷時4年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將讓台灣面對梅雨、颱風雨和夏季對流雨增加,濁水溪土砂量增加,海平面上升讓部分防坡堤降到50年一遇的防洪水準、越波量增加等問題;學者建議,不可能無限制花錢以工程方法解決防洪問題,應考慮非工程方法,並考慮以保險制度分散社會風險;另外,沿海地區的水文模擬研究欠缺足夠的監測資料,未來應投入更多資源建置觀測研究。
綜合來說,研究內容對政府的氣候變遷調適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無法作為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的水文狀況預測值。以推估方式而言,學者多以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提供之大尺度(數萬平方公里)預測資料,結合本地資料做「降尺度」(數十平方公里)分析,並以較適合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境(或取不同情境之平均值)做推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陳永明表示,目前的確信的是,極端型氣候事件未來的確有增加的可能,但幾乎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
模擬未來降雨趨勢的台大生工系教授鄭克聲也指出,其分析結果能呈現未來極端水文事件的特性,但不是對未來某特定年的降雨預測狀況。其分析顯示,在採用特定情境下,2020~2039年之間,台灣的梅雨、颱風雨與夏季對流雨皆增加;其中以颱風雨最為明顯,而冬季鋒面雨則為減少。
成果發表會期間,綠色陣線協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與水資源保育聯盟等民間團體多位成員全程參與並提供建議。綠色陣線林長茂期許,這些研究結果不應束之高閣,而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全面的、跨領域的,未來應由行政院主持此類會議,並要求各相關單位配合,國家花費的研究預算才能發揮具體效果。 水利署:未來會進行跨領域研究
水利署綜合企劃組長李友平介紹,該署推動的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確立調適主軸和熱點,第二階段則是針對熱點研究適當的調適對策,第三階段(2014~2018年)則是進行跨領域的主軸研究。
學者也建議,如果只靠工程手段,明顯無法抵抗氣候變遷的衝擊,而未來的氣候風險也無法由水利領域獨力負擔。 強健性決策 容納最多可能
台大生工系教授童慶斌的研究,則是推出系統性方法和模式,作為氣候調適決策的指引。其作用在建議決策者,如何在每個決策流程考量氣候變遷科學的不確定性,並能根據評估資料,訂出最適合的決策時機和方案。
童慶斌建議決策者使用「強健性決策」,選擇適當的組合,以應付最多的可能。而氣候變遷的調適措施,會因氣候變遷而受衝擊,最好把調適措施納入推估情境。 工程手段有極限
以濁水溪為例,談洪水防護與土砂管理,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劉格非指出,現有防洪保護標準恐不足容納未來可能持續增加之流量及土砂災害,然而,不可能無上限提高保護標準,應探討地區需要性及結合非工程措施之整體成效;另外,亦需要依據不同環境特性檢討適當之保護標準。
面對成大教授高家俊質疑研究的可信度如何確定的質疑時,許泰文承認,他對於推估成果的信心度約在50~60%之間,主要原因在於,複雜的海況是無法光靠學理來推算的,應該要投資更多的觀測能量。
許泰文呼籲,水利署所設立的現有海氣象監測站需進行全面性檢驗與合適性的檢討。未來也可搭配衛星遙測提供長期性可信度較佳之資料,全面提升現有監測品質,以提供正確的資料進行情境推估。 分擔救災財政負擔 考慮保險機制
有鑑於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財產生計損失相當龐大,研究巨災型洪災保險相關對策的交通大學教授王克陸,分析歐美經驗,建議採用法國式的保險制度,以依附主約的方式進行投保,雖然在台灣推動洪災保險有法令上及民眾保險觀念上的困難,對於財務上分散風險的機制,有待政府與人民思考是否推動洪災保險制度以為因應。
J10816陳宗琦
回覆刪除政府應該重視這些重要的議題
真可憐的臺灣
回覆刪除J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