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蘭戰爭

福克蘭戰爭英语Falklands War),又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西班牙语Guerra de las Malvinas),或福克蘭海戰等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阿根廷為爭奪英方稱之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方面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福克蘭群島採取軍事行動,轉移視線以解決國內的政治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陸南喬治亞島,並且升起阿根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對福克蘭群島發動進攻。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福克蘭群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隊發動反擊,登陸並且收復福克蘭群島。阿根廷在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失敗後,於同年6月14日與英國簽訂停戰協議。英國通過本次戰爭重新控制了福克蘭群島,但是阿根廷從未放棄對該群島的主權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戰爭中失敗,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導致了加爾鐵里政府下台。在英國,伴隨著戰爭而來的強烈愛國主義情緒,加強了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選。這場戰爭在英國-阿根廷關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並且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福克蘭戰爭 她一戰成名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一九八二年的福克蘭戰爭,英國在這場福克蘭群島主權之戰中擊退阿根廷,但這場戰爭的勝利,是付出兩百多名英軍性命換來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是柴契爾首相任內的巔峰,但也成了她最大的創痛。
柴契爾曾回憶道,她當時一方面得在電視攝影機前強自鎮定,但心裡卻為年輕英軍命喪八千英里外異鄉而感到悲傷。柴契爾當初也沒料到,一九八二年三月間阿根廷數艘商業補給船登陸南喬治亞島、在島上升起國旗等動作,會演變成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進行的最大一場戰爭。
近期解密的八二年文件顯示,四月二日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提里(Leopoldo Galtieri)派兵登島,宣布「收復」福克蘭群島後,當時英國保守黨政府內部對於如何因應,產生嚴重分歧。在一連串由美國主導的穿梭外交後,柴契爾四月五日下令派出一支特遣艦隊遠赴福克蘭,打一場軍事專家眼中危險的博弈:從英國遠赴一萬兩千八百公里外打仗。
此舉令美國、阿根廷,甚至英國民眾驚訝。五月二十一日,第一批英軍部隊踏上福克蘭群島,六月十四日阿根廷投降簽訂停戰協議,兩百五十多名英軍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在戰爭期間,柴契爾都身穿黑衣,不時念著「我們的孩子」,對她來說,這是七十四天的煎熬。
戰前最不受歡迎 戰後人氣扶搖直上
這場危機成為柴契爾首相任內的決定性時刻,改變她的形象和政治命運,她從此被視為一個有高度能力、有決心,而且是成功的戰爭領袖;在戰爭前的民調,柴契爾是英國歷來最不受歡迎的首相,但奪回福克蘭群島後,她的人氣扶搖直上,「福克蘭因素」加上工黨內部嚴重分裂,助她在一九八三年大選大勝。
在戰後數年,柴契爾常在公、私場合提到「福克蘭精神」,不僅反映出她懷念這場戰爭帶給她的高人氣,還有她因當時有效率而果決的決策而贏得稱許。福克蘭戰爭彰顯出定義柴契爾主政時期的數項特質:她的決心,她相信自己的決策是對的,以及對於懷疑她決定之人毫不遲疑的棄而不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