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稻埕之旅

大同區旅遊

大同區由於是台北較早開發的區域,因此擁有許多台北歷史的古早味,想要了解更多的人文風情,迪化街、保安宮也是不錯的選擇;迪化街的南北貨、茶葉、布匹集貨中心更是台北的知名所在,每當春節期間,總是擠滿人潮,擴大成為年貨大街,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保安宮-保佑同安,為祭祀保生大帝的道教廟宇,副祀釋迦牟尼、神農大帝、註生娘娘、池頭夫人等成為當地的祭祀中心。

大稻埕的由來

在台北尚未開發的時候,大稻埕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集生活的地方,直到了康熙48年(西元1709年),當時在台居民陳賴章向政府申請了官方開墾直到,開拓大加臘堡地區,包含了大稻埕一帶,漢人才漸漸進入這裡,開始了農業公正的生活,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很大的曬穀場,供這裡的居民使用,因此就將這裡稱為『大稻埕』。

大稻埕的興衰

從漢人進入開荒拓墾後,一直平靜的生活在大稻埕地區,直到了1920年,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實施了台灣地方官制以及行政區域改制等計劃,廢除當時台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立了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雖然大稻埕的區域已被裁廢,但是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時至今日,大稻埕仍然是台北人懷念的所在。

大稻埕碼頭的繁榮

大稻埕的範圍為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而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的5號水門處,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碼頭的興起,也與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相當有關,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大稻埕為稻江,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大稻埕-大台北的懷舊風味

大稻埕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下,在特定的節日也有煙火活動,讓民眾在淡水河畔欣賞美麗的煙火表演;此外,附近的『大稻埕歷史街』也是著名的景點,『海關博物館』更是展示著世界各國的海關制服以及相關文獻、文物,『永樂市場』、『迪化街』更有許多充滿人文風情的建築,讓民眾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能夠體驗早日的純樸風情。
迪化街閩南式街屋

大稻埕小旅行



位置:貴德街44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
大稻埕傳奇人物。
當時因為宗教、通商之間的摩擦時常引起糾紛,
本身為基督徒的李春生每每在斡旋協調的過程中將事情圓滿解決,
而獲得極高的聲望。
除了促進茶葉貿易,當初劉銘傳在推動現代化建設時,
亦曾給予不少協助。
由後代捐建的李春 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宅)貴德街73

門面寬宏大方,左右三面窗和雕飾考究。
陳天來於大稻埕創立「錦記」茶行,
致力發展臺灣茶進運南洋市場而致富。
他曾任「臺灣茶商公會」 會長、努力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
得到當時總督石塚的支持,終奏其功。
陳天來從事茶葉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

海關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塔城街海關大樓內,設有海關博物館設有通關作業、查緝走私、海務燈塔、海關文物、國際關務等展示區,包括清代的護照,歷年來海關查緝的充公物,各國海關各具特色的制服、紀念品、紙鈔,;海關博物館讓民眾了解海關對於國家的成就與貢獻,對於海關單位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台北海關大樓  請注意大樓上面的時鐘
沿續著六年代初期台視大樓及嘉新大樓之風格,
以小窗強化整體的塑性趣味



  



蓋在騎樓上面的  法主公廟
位置:南京西路3442
註:臺北市南京西路334 舊稱為 法主宮街 ,古時兩旁都是茶行
廟內供奉著泉州人的守護神-張法主聖君,法主公素以靈驗著稱。
該神像是清朝同治八年(西元1869)
茶商陳書楚從泉州安溪帶來大稻埕安奉的神明。
(民國57(西元1968)臺北市政府要拓寬南京西路,
所以法主公廟後殿就被拆掉)
民國80年後,臺北市政府要打通南京西路南京西路344
法主公廟正好使臺北市南京西路344巷無法貫通,
結果是法主公廟全拆了,原地改建一樓讓給臺北市南京西路344巷出入,
法主公廟改到23樓,要靠電梯上下。



228事件的  引爆點
法主公廟附近,有各種小販,包括賣香煙的,
有人賣私煙就有煙酒專賣局查緝私煙的人,
光復初期,法主公廟後面流動攤販群聚,由於軍警查緝私煙不幸傷人,
引爆遍及全台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影響深遠的歷史地點。

註:
法主公廟對面,有一家咖啡廳「天馬茶房」,
在日治末期和戰後初年是大稻埕知名交誼餐飲店,
由當代名「辯士」( 黑白兼默片時代電影刻情解說員)詹天馬所經營。
當年,詹天馬為社會 名流,台語第一首流行歌曲 - 桃花泣血記 之歌詞,
即出於他的手 筆;詹天馬本人也是台灣新劇的推動者和電影片商。


迪化街 一段上的  永樂市場


日據時代的「永樂町  現為  迪化街 中街   古厝

太平町二丁目警察官吏派出所

台北市太平町二丁目警察官吏派出所,轄區包括太平町二丁目、建成町一丁目之一部分及日新町一丁目之一部分。因台北市北警察署獲配消防車1輛,欲在原本的太平町二丁目派出所隔鄰興建消防詰所,遂順便將派出所一併重建為2層樓建築,於1931年1月22日舉行落成式,建築面積56坪,1樓右半邊為消防詰所,左半邊是派出所,2樓有40餘坪的大廣間,可供民眾作為集會場所,工程總經費為1萬2,000餘圓,其中派出所建設費8,000圓,消防詰所建設費3,000圓,其他雜費1,000餘圓。


▲ 太平町二丁目警察官吏派出所原貌
 (圖片來源:臺灣の警察,1932年)


▲ 太平町二丁目警察官吏派出所現況

城牆拆下來的石塊  用來做圍牆

張東隆商事株式會社
本建物位於太平町重要節點,由大稻埕地區代表性商社張東隆商行承租本建物開設「張東隆商事株式會社」,經營石油買賣、汽車零件、生活物料等,見證大稻埕地區商業發展,亦具保存太平町街區風貌之意義。1920年代後期改建為3層樓,空間格局為「一坎二進一過水」之建築形式,騎樓維持原有構造及柱基細部,二、三樓地板為原有構造,整體建築仍保留部分舊貌。

延平北路一段147號(中間處)登錄為歷史建築。(北市文化局提供)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上,是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台北霞海城隍廟
一般來說,霞海城隍廟所屬宗教應為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屬多神教。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義勇公。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台原偶戲館

文化館介紹: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原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位於大稻埕古城,鄰近碼頭淡水河邊的西寧北路上,與臺北市保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迪化老街比鄰而居。兩棟並立的四層樓歷史建築共有200坪使用空間,分別規劃為:博物館辦公室、雕刻工坊、DIY教室、偶戲特展室、精品典藏空間,以及適合各類專業演出的納豆劇場(表演廳),可謂設備完善、功能齊全。館方除了不定期策劃各項偶戲展覽使來訪群眾拓寬視野外,也開設有布袋戲雕刻製作、偶戲大師示範表演、親子偶戲劇場、傳統偶戲技術推廣等課程;另外,我們也為學校團體提供專業的導覽與表演,為的無非是讓參觀者可以親自體會到偶戲表演的樂趣及美感。.

莊協發雜貨店

台北市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口的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是台北市第一處被指定為古蹟的雜貨店。
柑仔店古蹟經過一年多整修,化身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昨天重新開張,從小在這棟屋子裡長大的文史專家莊永明,還有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小韞、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大同區長謝正君等人都出席盛會。
文化局說,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莊協發」商號外觀初看貌不驚人,但多瞧幾眼令人讚嘆,陽台、天井、難得一見的竹節式落水管,墊高的騎樓猶是原汁原味,窗門板則是可拆卸式的木板牆,是「千秋街店屋」街景不可或缺的特色建物。
文化局表示,貴德街在清朝時稱千秋街,是當年台北最早最繁榮的洋樓街,而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口的「莊協發商號」雜貨店,歇業20多年後重新整修恢復成一甲子前的柑仔店風貌,在莊永明的規劃下變成「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繼續發光發熱。
文史學者莊永明前年擔任本報「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顧問時,特別將大稻埕及其最重要的道路「港町」,雙雙列入台灣歷史上十大風雲地點。如今莊永明老家「莊協發商店」更成為台北市第一處被列為古蹟的「 仔店」,繼續見證大稻埕與「港町」的昔日風華。
莊永明指出,大稻埕不但是日治時期台灣經濟重鎮,與抗日運動、新文化運動更是關係密切。港町(今貴德街)與永樂町(今迪化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是其中最重要三條道路,「港町就是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開闢的建昌、千秋街,過去因廣布公使館、五大洋行而有『洋人街』之稱,也是台北市著名的『茶街』。」
他表示,昔日港町人文薈萃,蔣渭水、林獻堂等人一九二○年代在此舉辦「港町文化講座」,是台灣民主自覺的先驅;一九三○年代李臨秋在此創作《望春風》,林清月則大力推動流行音樂,讓此地成為台灣歌謠的搖籃。

位於西寧北路、貴德街口的「莊協發商店」,則是當年港町「唯一的7-11及八卦中心」,提供日用品、菸酒及零食等日常所需,還能賒帳以及送貨到家。莊永明說,還沒有電視之前,左鄰右舍都在這裡閒聊講古,他就是在這裡聽到廖添丁、板橋林家的故事,種下對台灣文史一甲子的不解之緣。
莊永明將老家一樓捐給台北市政府後,掛上「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屋活化紀念」招牌,展出台灣菸酒認證、老磅秤及許多關於「台灣第一」的史料,並仿效當年「港町文化講座」而成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邀請台灣文史專家在此「講古」,以此留住大稻埕與港町的珍貴歷史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