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mount dumped has reached at least 500 tonnes per day and there is little prospect of rubbish volumes declining.
為於印度洋主要航線上的馬爾地夫(Maldives),是個由低平珊瑚島所組成的國家,境內鮮少有高過海平面2公尺之處,只有一個例外,就是被謔稱為「垃圾島」的斯拉夫士(Thilafushi)礁島:一個曾經很原始的潟湖,現在卻是座15公尺高的垃圾島。
■馬爾地夫因地球暖化而有遭海水吞噬之虞,但現在卻可能先被其觀光業帶來的巨量垃圾給淹沒。
馬爾地夫以其熱帶群島的魅力,靠著天然美景及海洋生態,每年招徠超過百萬名觀光客。但在其原始風貌的背後,卻衍生著許多愈來愈緊迫及廣泛的環保問題。
人口稠密的首都馬利市(Maled),每天產生的汙水,未經處理就排放在離海岸200公尺處的近海,然後被海流直接沖回來。
供應馬利市所有用水的唯一一座海水淡化廠,已在2014年報銷,以至於碰上緊急需求時,必須從鄰近國家空運而來。
斯拉夫士 成垃圾歸宿
位在馬利市附近的斯拉夫士島,因淪為馬爾地夫大多數未經處理垃圾的歸宿,而已成為日益惡化的環保毒瘤,歷經數任政府都束手無策。
馬爾地夫觀光部長艾迪布(Ahmed Adeeb)說:「斯拉夫士是個環境災難,已經在摧毀馬爾地夫的招牌了。」
斯拉夫士島上,有數以百計的外來勞工,在毫無安全防護裝備下,辛勤地處理及焚燒成堆的垃圾,其中不乏電池、石棉及未經處理的醫療廢棄物。
塑膠瓶、空食品罐及結塊的垃圾,不斷從斯拉夫士島流向印度洋,一團團煙霧也不斷從各悶燒的垃圾丘上冒出,都見證了馬爾地夫這個微小的開發中國家,為其經濟繁榮及人口成長,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應運馬爾地夫的觀光業快度成長,斯拉夫士也在1992年開始「填海造陸」。從那以來,馬爾地夫105個觀光度假村中的許多景點,及馬利市本身,就一直以斯拉夫士為垃圾的最終歸宿。
經濟成長的慘痛代價
傾倒在斯拉夫士的垃圾量,已達到至少每天500噸。隨著觀光客人數持續增加,其垃圾量減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到2014年止的10年之間,馬爾地夫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翻增逾倍,今年預估將成長10%。這大體上歸功於觀光產業,其已占馬爾地夫GDP的30%。
然而,斯拉夫士的垃圾,已開始侵入鄰近的度假村及潛水水域,更升高解決環保問題的急迫感。
馬爾地夫總統雅明(Abdulla Yameen)的政府,計畫在5月招標發包初階段的垃圾分類工作,接著第2階段將計畫把垃圾轉化為生質能源。但環保人士對其成效存疑。
馬爾地夫有愈來愈多的度假村,試著自力救濟。
該國第1個度假村庫魯巴(Kurumba)有個廢棄物管理計畫,已將其垃圾量減少70%。
由One & Only國際飯店集團經營的Reethi Rah度假村,已設立自有的太陽能電、堆肥及回收機制。
由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經營的Finolhu Villas度假村,已由太陽能供電,並尋求透過回收與再利用,達成「零廢棄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