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保護區在非洲
作者:陳佳聖
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重要性
提到生物多樣性,非洲非當莫屬,豐富的物種、多樣的生物棲地及各式各樣的地理風貌,還有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是庇護地球面積20%的重要角色(熱帶雨林可以消耗地球所產生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時也是生態系的重要基因庫)。提到生物多樣性,非洲擁有數量僅次於南美和東南亞的生物物種,例如一般所熟知的非洲大草原上的有蹄動物及牠們的掠食者;也有位於邊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世隔絕了幾百萬年,島上蘊藏了無數獨特的動植物物種及生態,成了動植物的天堂樂園。
非洲的海洋、清淨的水和廣大的陸上棲地,這些絕對有潛力提供重要以及具支持性的天然資源給人們,讓人們在大自然中得到好處,也許這是新的自然與人的共處之道,但也是人類可以直接信賴自然資源的重要法則。當然所謂的好處,不一定是經濟上的交易或利益,而是重新讓人們思考與大自然共存的一種新信念。
非洲保護區的成立有不同的背景及結合的原因,有的保護地區中獨特的生物物種、有的保護地貌或特殊地景,也有跨國界保護區,讓動物能夠沒有國界地擁有更寬廣的生活空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藉由成立保護區來幫助當地人建立保護野生物的觀念,也藉由保護區成立之後所帶來的觀光資源來改善生活品質。因為,人與自然的和平共存,還是要依賴永續經營的生態觀念來發展,但人類並非既得利益者,希望,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可得到關照。
劍羚保護區:非洲第一座跨國界保護公園
哈拉哈迪【註1】跨國公園(Kgalagadi Transfrontier Park)為非洲第一座跨國界保護公園,建立於2000年5月,統整了波札那(Botswana)的劍羚國家公園(Gemsbok National Park)以及南非的哈拉哈迪劍羚國家公園(Kgalagadi Gemsbok National Park),面積約38,000平方公里。這個保護區不但幫助劍羚【註2】可以因著季節的變化而自由地遷徙,也讓他們的掠食者也有相同遷徙的機會。換句話說,也是讓動物生態系有自由且自然地消長機會。
在公園裡有成群的羚羊奔馳在沙漠中,沙地與諾斯貝河(Nossob)和澳柏河(Auob)的乾河床接壤,看似不毛之地的景觀,更是自然觀察和攝影的最佳選擇。哈拉哈迪跨國公園是卡拉哈里獅子和劍羚等動物的故鄉,紅色的沙土是公園的特色,大部份的動物如角馬(非洲原產一種外形像牛的羚羊)、大羚羊、南非羚羊(南非原產的瞪羚之一種)、小羚羊等生活在乾河床上,其它掠食者如獅子、豹、獵鹿豹、鬣狗、胡狼等也一同生活在一起。這裡也有214種的鳥類紀錄。還有400多種的植物紀錄在哈拉哈迪沙漠中。
這個地區被視為單一的生態區域管理,觀光客可自由地從任一公園進出,提高觀光受益,從各方面來看哈拉哈迪跨國界公園的成立,對生態環境、對當地人都有相當的助益,統整起來,各方讚同。
保護瀕絕大猩猩:奈及利亞和喀麥隆跨國界公園
經過了多年的努力,2003年9月17日在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國界上成立了大猩猩【註3】保護區,這些珍貴的十字河大猩猩生活在奈及利亞十字河洲和喀麥隆西南方的深山裡,數量僅存不到280隻。這個最新計畫企圖保護這些大猩猩和他們的棲地,經過不斷地修正與討論,包括土地該如何利用才能同時兼顧人們及大猩猩,及建立屬於大猩猩的通道,讓這些飽受威脅的大猩猩可以自由行動。在這個計畫中,主要的衝擊來自於新建道路的設立、評估大猩猩的數目、增加及加強保護區的法律政策等,這些都是保護區計畫要進行的工作。
這個跨國界保護區主要在奈及利亞的加哈克根提國家公園(Gashaka Gumti National Park)和喀麥隆的塔卡巴波波(Techabal-Mbabo)。加哈克根提國家公園是奈及利亞境內最大的國家公園,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從1991年即被劃為國家公園來保護,但實際上公園內早已被放牧人和農人侵占,國家公園及所保護的意義名存實亡;而塔卡巴波波面積較小,約佔900平方公里,但在喀麥隆境內並無劃分為保護區,位置非常靠近奈及利亞邊界,在阿達木瓦高原(Adamaoua plateau)上,最高點為2456公尺。這樣的自然環境不僅適合大猩猩,也有大量的哺乳動物居住在這裡,包括一些獨特的生物亞種,例如黑猩猩,但是這些也都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
跨國界保護計畫是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著手進行,它有更確切的目標:建立網絡保護區來保護喀麥隆的熱帶雨林,以及填補這個世界最具生物多樣性國家在保育知識領域中的斷層。
非洲跨國界保護區計畫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希望真的能為這個地球多保留些什麼,也真的希望我們對自己的生態環境有深切的關心與反省。
註1:
哈拉哈迪沙漠為非洲土地上一塊龐大又連續的沙區,含括了非洲的9個國家:加彭(Gabon)、剛果(Congo)、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北部)、安哥拉(Angola)、尚比亞(Zambia)、辛巴威(Zimbabwe)(中部)、波札那、納米比亞(Namibia)、和南非(南部)。佔地面積約2500萬平方公里,而沙土的深度有時會超過100公尺。
註2:
劍羚(Gemsbok)生長在非洲東部至西南部寬闊的乾旱地區,生活在植物及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毛色由米色到灰或棕色,有明顯的棕色或黑色斑紋,鬃毛由頸部一直延伸到肩部,體側的黑色條紋非常明顯;雌雄都有角,角長而筆直,雌性的角通常比較細長。食性,吃草及樹葉。天敵包括獅子、斑點鬃狗、豹及野狗等掠食性動物。
註3:
大猩猩(Gorilla):目前世上僅存的數量極為稀少,被華盛頓公約(CITES)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大猩猩因脂肪堆積而肩膀寬厚,體型龐大,平時多在地面上活動,不常爬樹,睡覺時則在樹上築巢,巢都是臨時建造的,用一次即廢棄不用。用雙足站立,但行走時仍是四肢著地。大猩猩雖然體大力大,但一般而言,性情相當溫和、善良,更是安靜的素食主義者;只有受到攻擊或圍困時,才會搥胸咆哮,是一種自衛行為的表現。
設立在非洲的跨國保護區除了可以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也可減少人們對草地的破壞
回覆刪除pu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