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2月 22日
中國對非洲的大規模投資和建設,在客觀上促進了非洲不少地區婦女地位的改善和提高,這一效應輻射到區域以外。
2011年,20出頭的貝扎(化名)生活在埃塞俄比亞的一個貧瘠的村落,在家裏三姐妹中排行老大,一天突然聽說在要修路,來了幾十名中國人,建立工地,在當地僱工。中國的廚師需要兩人幫助在廚房幹活,於是和施工人員有關的親戚就找到她得到這份工作。
工資雖然很低,可是當時對她這樣當地僅靠務農、很多人一天只有一頓飯吃的家庭來說,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從未離家出遠門的貝扎並不知道,她的國家正因為中國投資的大舉進入,經歷著一場巨變。
80年代飽受戰亂、饑荒肆虐的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塞",台灣譯名為"衣索比亞")皮包骨頭、奄奄一息的兒童的新聞照片今天還深深映在很多人的腦海里。這個"非洲之角"中心位置的國家近年來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經濟增長率,超過周邊其它國家。這種經濟變化對象貝扎這樣的埃塞婦女的生活狀態及未來也產生重大衝擊。
經過不到10年的大幅投資,中國成為埃塞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中埃經濟關係如此密切,中國企業在該國到處可見,讓埃塞俄比亞人將中國人稱為"埃塞俄比亞的第87個民族"(該國現有86個民族)。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和丹博士(Dr Hodan Osman Abdi)說,中國和非洲很多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其中一個直接影響就是積極的影響到非洲女性的基本生活,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給他們創造了就業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走向自主自立的生活態勢。
英國牛津大學移民問題研究員戴夢涵博士(Dr. Miriam Driessen)經過長期研究也發現,中國赴埃塞俄比亞開展的各種工程項目帶動了當地就業,在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不少因此就業、受惠的埃塞俄比亞婦女獲得了更大的個人自主權利和發展空間。
這麼多中國人為什麼不遠萬里到非洲投資?非洲人民歡迎嗎?非洲婦女因此如何收益?她們也會大批移民中國嗎?埃塞可能是非洲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
中國赴非洲的"移民"
中國國內經濟經過過去數十年急速增長,基建和很多製造業市場飽和,不僅產能過剩,基建人才市場也呈飽和過剩狀態。生存環境壓力大,競爭烈。
而埃塞經歷了國內戰亂和饑荒後,隨著政權和經濟穩定,人口迅速增長,為經濟增長提供大量勞動力。
埃塞經濟增長亟待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對工程設計建設人員市場需求巨大。這為大批中國企業赴埃塞投資創造了天然環境。而根據埃塞投資委員會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裏,共有279家中國企業在埃塞投資,為當地創造了20000多個就業崗位。
長期關注、研究中國國內外移民問題的戴博士近年內研究了中國前往非洲埃塞的"移民問題",並曾用16個月的時間親自前往埃塞與中國國企、私企的工程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和中方與埃塞當地人民直接對話。
就一些媒體上有關"中國百萬人移民埃塞俄比亞"的說法,戴博士指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中國人到埃塞來,只是該國好像到處都有中國人。她說,大批中國人到埃塞來的原因很簡單,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移民概念。
很多中國工程建築人員在中國已經擁有業內經驗和學歷,但遠赴埃塞,一方面離開了中國國內競爭激烈的基建人才市場,另一方面在埃塞俄比亞也可以獲得比在中國相對來說更寬闊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及更高的工資收入。
不少中國年青的工程人員寧肯暫時遠離家鄉親人,在物質條件相對落後、文化環境迥異的國外工地上生活,一個簡單的目的就是為了攢錢回中國購買自己的房子。"在中國城市裏,現在房價高企,而談婚論嫁的一個基本條件常是男方必須能買得起房子"。
非洲"半邊天"
戴博士指出,這些中國工程人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移民,沒有想到在當地扎根定居,而是在工程結束後前往其它國家和地區參加新的工程,或者返回中國家鄉。
這些企業依靠的是埃塞俄比亞迅速增長的年輕人口:上世紀80年代埃塞人口不過3千多萬,今天已經猛增到1億人口。在中國大幅投資埃塞的時代,貝扎作為新一代的埃塞年輕人中的一員,希望從中尋找生活和發展機遇。
和丹博士本人就來自非洲索馬里。她說,像埃塞俄比亞這樣的社會,在傳統的經濟環境之下,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都需要體力活,需要男性來幹,女性的就業機會就很少。這便導致女性在經濟上依附於男性,這也影響到他們的社會地位,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隨著中國在埃塞俄比亞的大力投資,女性的就業率大幅提高。產生了許多適合女性賺自己的錢的機會,除了服務業之外,在很多工廠裏,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女性。比如華堅鞋廠超過60%的員工都是女性。
中國某大型企業的一名工程師史先生曾赴非洲多年。他介紹說,中國在埃塞的企業主要從事工程承包等基建項目。此外,還有很多中小企業在當地投資設廠,主要涉及輕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像紡織、制鞋及皮革加工等。
他說,隨著這些中國投資,比如基建的施工地區,當地很多村鎮就會新增商店、飯店、路邊擺攤的商販,它們也主要都是婦女在經營。
收入和期望
史先生坦誠,中國基建公司僱用的當地埃塞人因為體力需要等原因以男性為主,女性一般從事辦公室文員,清潔,烹飪等後勤工作。按市場價格,一般中企支付給所僱用人員的工資不高,普通工人僅僅保持在該國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線以上。因此員工的流動性也大。
戴夢涵博士說,雖然這種工作工資並不高,但這些工作讓原本在家務農或從事家務的埃塞俄比亞農村婦女開始接觸社會,並在與中國人的接觸中增長見識,學習了對外打交道的經驗,包括與不同文化背景者來往。
和丹博士稱,當地女性的收入主要花在她們家庭上和孩子的教育上。因此,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的收入可支配在自己發展上,而且越來越多的女性受到了教育後,變得自主自立,有能力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有了更多的自我發展的機會。
在中國公司的廚房,從幫廚,到學習燒中國式的飯菜,貝扎學到不少東西。但隨著埃塞通貨膨脹,生活壓力不小。中企工資收入低,她也不准備長期做下去,而是有自己的打算,也要像她的僱主一樣,走向世界。
她並不准備去中國,而是希望攢些錢去沙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