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106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彈性課程~走讀雙連坡


六和高中106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彈性課程~走讀雙連坡
發想:高三學生離開六和學園前是否能對六和週遭自然人文環境有基本認識呢?學生在六和學園讀書生活已近三年(直升學生則近六年了),是否認識我們的社區厝邊呢?為了幫助高三學生畢業前能對六和及週遭整體環境有更多認識,有更多的情感連結,因此「走讀雙連坡」教師社群擬藉著課堂討論及實際校外教學,探討六和在地社區歷史人文景觀以及相關環境議題,以增進同學對週遭環境的認知理解與關懷。

本課程設計為分為兩部份,在教室課堂由教師介紹六和週遭人文歷史環境及自然景觀變遷相關議題,同時進行分組並派發任務。然後校外教學一整個上午(約四堂課),走讀附近兩個里高雙里及雙連里,參訪福德祠、石門大圳過嶺支渠步道、埤塘、雙連坡碉堡公園及曾家古厝。接著再回到教室各小組針對校外教學觀察重點進行分組報告。以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意見表達及合作學習能力。 

走讀雙連坡
(雙連坡涵蓋高雙里及雙連里)



六和高中山坡地庫房南路(營區眷村)→福德祠、碉堡公園(陸光路14巷)→石門大圳過嶺支渠(在此野餐)→高蓮社區活動中心埤塘、稻田曾家古厝六和高中





雙連坡,原寫為雙連陂,是桃園市平鎮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涵蓋雙連里及高雙里。雙連坡因兩個埤塘相連而得名

平鎮區人文自然環境
平鎮區今日的地域範圍,於清朝時期、日據時期實施「街庄」制度行政區域的八保庄﹝社子庄、東勢庄、安平鎮庄、北勢庄、宋屋庄、雙連坡庄、山仔頂庄﹞大致確立而來。臺灣早期歷史地名中的「社」,通常指的是原住民聚落;「庄」是漢人聚居的村落,其中「社子」原是指霄裡社平埔族的社域;而「山仔頂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有土牛溝與隘寮的設立,惟今日遺跡多已不存在,難以詳考;而宋屋庄﹝又稱廣興庄﹞,清乾隆9年﹝1744﹞宋來高、宋富麟等率族人入墾當地,聚族而居,因此得名。平鎮在漢人於清初入墾此地之後,逐漸形成分區防衛、守望的東勢、西勢、南勢、北勢各庄;其中「西勢」地方,因忌字音不雅,而改名為「安平鎮」,有「望鄉平安」之意。

 
平鎮,原名「張路寮」,地理位置位於楊梅地塹東段的出口,是昔日湖口往中壢、桃仔園的道路要衢, 早期曾在路邊設有警戒盜匪的張望寮,以保護行旅安全,客家人稱之為「張路寮」。後來張路寮逐漸形成村莊,於是以張路寮具有鎮護行旅平安之意,而命名為「安平鎮」。 到了日治時代,1920年實施地方行政區域變革時,將安平鎮簡化為「平鎮」平鎮庄,屬新竹州壢郡管轄。1945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府轄區後,改為新竹縣中壢區平鎮鄉1950台灣省行政區進行重劃以及廢除區署,改為桃園縣平鎮鄉。199231日因人口達15萬,改制為平鎮市桃園縣20141225日升格為直轄市,原縣轄平鎮市改制為平鎮區如今的平鎮,已是桃園縣的主要城市之一,市區人口稠密,工業區工廠林立,郊區則處處農田埤塘, 工業與農業相依,城鄉風貌並存。平鎮地勢平緩,土地多已開發,缺乏登山步道與觀光休閒景點。

平鎮區位於桃園市中央偏南,東與八德與大溪區為鄰,南為龍潭區,西為楊梅區,北毗鄰中壢區;外形輪廓狀似「麒麟」,全區畫分為46里,總面積4779.12公頃,約占桃園市總面積十六分之一,總人口224,547地理環境及地形方面屬桃園臺地群中的楊梅面、大崙面及中壢面之一部。地質方面主要為紅土及礫土構成的「中壢層」及現生河床沖積層。有老街溪及新街溪兩條小溪貫穿切過臺地,流量平日均不大,不致造成水災。土壤方面多為沖積土。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雨量在2,500-2,600公釐之間,全年相對濕度80%-90%之間,四季多雨,夏熱冬暖,夏秋季有颱風,春末夏初有梅雨季。

雙連坡人文自然環境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雙連坡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雙連陂庄」,隸屬於桃澗堡。該庄北與大崙庄為鄰,東與三座屋庄為鄰,東南與宋屋庄為鄰,西南邊為高山頂庄,西邊為過嶺庄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園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改名為「雙連坡」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平鎮庄
 
日治時期本地名為雙連坡,1945 年政府來臺改為雙連村,平鎮鎮升格為市後, 行政區域調整為雙連里、高雙里。目前桃汽客運站牌名稱仍沿用雙連坡地名。雙連坡屬雙連、高雙里之範圍位置,與中壢市的五權、內厝兩里鄉交 叉為一坡地混合地區,在地勢上,屬高山頂台地,過嶺台地與五塊厝低地 之間的連接地帶。相傳,在雙連村福明宮附近,於清代即有兩口大陂(客語陂是大池塘),平日蓄積山澗流水用以灌溉農田,並做為居民洗滌用水,水滿時兩陂塘水相連,一望無邊分界,民間稱為「雙連陂」,後習用而成地名。但光復後被人誤會意思,以該地為山坡地形,客語發音「陂」、「坡」同音,又以「陂」字較少見,也就是誤「陂」為「坡」,地名反記為「雙連坡」, 列入公文書之後,也就以將錯就錯而無改回原來的「雙連陂」了。

又有一說,桃園是個台地,台地缺水,早期開墾芝芭社時,為灌溉芝芭里的農田,墾民郭添光開了兩口相連的陂塘,名為「雙連陂」,今因時空變遷「陂」被 誤寫為「坡」的地名典故也漸被遺忘。陂塘亦在喪失原有灌溉功能後,成為野鳥鷺鷥覓食的天堂。

(補充   桃園是全台客家文化的重鎮,2017年5月桃園市政府與中央大學合作,以埤塘文化作為主題,舉辦「雙連陂藝術節」別具意義。「雙連陂」是中央大學所在地舊名,過去此地區缺水,先民利用畚箕與鋤頭開鑿埤塘,以埤塘水圳系統進行灌溉,桃園目前約有2,851口埤塘,不論是客家或閩南聚落,都是獨特的地景特色,與桃園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早年受陸軍彈藥庫的軍用地影響,限制外人進入,當地居民經過必須憑國民身分證所核發的通行證才可進出,因而建築都在「紅線」長年禁建下,成為低度開發區。近年來在麒麟山庄獲准開發興建,次第又有市公所的老人會館,市立游泳池興建,才出現區域性的聚落街市型態。



雙連溪發源於雙連,匯流高山頂台地北側山坡流水後,再會合雙連坡流水,沿雙連里兩側北流入中壢市五權里,繼續北流洽溪進入大園鄉匯入。山後坡谷交錯所形成的澗谷,都為各河流野溪的中上流,經過順斜地層的下蝕作用,河川深邃曲折,平時和水流量很小,但一遇豪雨時期,河層的下蝕作用,河川深邃曲折,平時和水流量很小,但一遇豪雨時期,河川即現黃濁大水,流短水急,水位遽升,成為短時間快速變化的間歇性河川。這也就是目前台地上仍舊有數口的陂塘,在未有石門大圳分流至此之前,此地居民在種茶葉、製茶,而茶葉是本地之主要作物之一。 

早期的雙連坡是一個農村型的社區,社區成員大約都有宗族的關係,主要為來自饒平的劉姓家族。劉氏家族遷移史 劉奇珍、劉華珍與劉璞珍三兄弟,原擊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山 前鄉山前牛皮社,於乾隆12(1747)左右偕侄劉舉及劉色(長房劉廷珍之 子)共五人渡海來台,首居台北州淡水廳觀音山下八里坌(今新北市八里區)定居,開墾山林水田計20 餘甲,因閩、客械鬥,乾隆 54 (1789)劉氏一族自此各立門戶,散居桃園龜山崁頂及移居黃來塘(即今龍潭鄉黃來村),疑為黃泥塘(今黃唐村)之誤。由於劉奇珍與劉華珍無子,由劉璞真三子劉萬蔚繼承劉奇珍與劉華珍兩房香火。劉萬蔚再行遷居今平鎮雙連坡,購得田烟四佰多甲土地,耕農為業。來台第二代劉武略、劉萬丙、劉萬蔚、劉萬萃四大房分居黃泥塘、 湖口、中壢大崙、三座屋、平鎮等地。雙連里除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外,還蘊藏深層的饒平客家文化內涵。
2009年中平國小在校門口豎立「饒平的故鄉」石刻,致力推動饒平客語。


雙連里居民有很純粹的信仰,最先墾拓的謝姓家族,從福建漳州原鄉就帶來三官大帝香爐同行; 改建後的福明宮也很有特色,供奉全國最高的三官大帝塑像,以及廟方聲稱由相思樹大樹幹形成的天然神,尊稱為「福祿壽財神爺」。

 

雙連坡主要寺廟為福明宮。福明宮的緣起可溯至清初,當時從唐山渡海來台的謝姓先民,由於需冒 著葬身魚腹之險,強渡黑水溝(台灣海峽),在前途未卜之下,莫不冀 望航海平安,因此自福建漳州奉請三官大帝香爐隨行護佑。先民平安來 台後,便於雙連坡大莊定居。至清乾隆五十四年〈西元 1789 年〉,在台 北觀音山八里岔〈今新北市八里區〉墾拓的劉奇珍、劉華珍、劉璞珍三 兄弟,移居雙連坡大莊,而向原來墾拓,但之移居中壢市洽西里的謝姓 業主購地開墾,並共同建廟祭祀開基主神三官大帝。直至民國七十一年(西元 1982 年),地方人士倡議興建大廟,選中雙龍福德祠邊土地興建迄今。
福明宮的創建是為了延續三官大帝的信仰,先民早期於農墾時除了於雙連坡的各角頭均有土地伯公祠如雙龍福德祠、雙隆福德祠、水波蓮花地 三處,伯公庇佑著農民的作物免受周界自然蟲害的侵襲得以豐收。三官的「天、地、水」和常民的「天、人、地」的宇宙觀有著相互呼應概念。


福明宮旁原有製茶工廠,透過昔日的種茶,而開鑿坡塘水圳正可說明福明宮對周遭環境免於亂墾的環保使命,所以種茶、製茶的產業歷史是福 明宮的文化資源。製茶是雙連坡可發展的社區產業透過可食用性、文化性、將雙連坡形塑東方美人茶的社區。地方產業中製茶是可發展的項目,本地昔日創作膨風茶外銷,現雖茶園均改植稻米,茶葉的加工可塑造雙連坡為茶香社區,因茶文化而延伸的商機可為社區帶來商機。

福明宮位處雙連坡的核心地帶,利用景觀資源,及福明宮的位置資源,除有利社區發展,並能為福明宮產生實質的效益。福明宮周邊土地呈未開發狀態,其中以開發雙連埤周邊景觀最具前瞻性,有居民建議不要讓雜草湮沒美麗的陂塘,在維持純樸、素雅的條件下,鼓勵農民種植觀賞植物。使它結合自然、環保、休憩、娛樂、教育兼具多功 能的生態場所。
(以上資料參考丘臺興碩士論文客家社區發展與宗教組織平鎮市雙連坡社區與福明宮網絡關係”)


第一站福德祠(陸光路14巷)
清朝時這一帶荒涼只有少數人家,有戴姓人家專門做米蘿為業,用三粒石頭立於茶園大樹下,安奉拜福德正神供民眾膜拜,一般俗稱米蘿伯公。後來人口增加便正式蓋廟祠。
 


第二站雙連坡碉堡公園(雙連里)
位於平鎮區陸光路14巷內的雙連里舊砲陣地,因地勢高加上離觀音海邊只有五海浬,民國40年代開始設立大砲為軍事要塞,後來隨著國防政策、作戰型態改變與國軍推動精實方案,砲陣基地荒廢不用,大砲撤離至龍岡碉堡與雜草為伍,形成環境衛生死角,包括立委呂玉玲、市議員謝彰文、舒翠玲、楊家俍、黃敬平、張肇良等人認為棄置後很可惜,都曾向軍方爭取綠美化。雙連坡碉堡公園新闢綠美化工程2017920日開工,預計20185月完工。市府與軍方合作,採代管方式,將軍方備用營區進行植栽、步道、照明等綠美化工程,並結合軍方碉堡,發展為「雙連坡碉堡公園」。
 
「雙連坡碉堡公園」早期為雙連坡營地停放戰車之地,為掩護現有兩座碉堡與戰車不被敵方察覺,於此地種植許多榕樹、樟樹等大型喬木,加上閒置後自然演替,形成動植物豐富的生態環境空間。目前這裡除了榕樹、樟樹外,還有構樹及相思樹。

  
公園設計為尊重自然、融合碉堡的公園景觀,打造碉堡與自然合一的觀景台;規劃流暢步道動線,提供市民散步時享受微風吹拂的感受;停車場則採用地景式設計,藉以柔化基地線條,運用草地作為與園區步道區隔;設置景觀照明,提供安全美觀的停車空間;區內並設置遊戲區,提供大人、小孩皆可遊玩的自然碉堡公園。

    


 平鎮區雙連坡碉堡公園位於雙連里的中心點,北可串聯石門大圳過嶺支渠綠色廊道,附近還有雙連坡三營區,面積約5.5公頃,市府研議發展為運動園區,責請平鎮區公所及體育局研議規劃棒壘球場及極限運動場,提高使用效率,也能讓各學校使用。

平鎮區雙連坡營區使用率較低,許多營舍也有損害,桃園市府向國防部軍備局申請代管,初步以「雙連坡運動園區」進行規劃、保留彈性,提供民眾休閒運動使用,也一併修繕、維護既有23棟房舍;待將來營區撥用完成,可完整活化5.5公頃土地,後續再進行更細緻完整的綜合性規劃。

第三站石門大圳過嶺支渠(入口~清泉街與陸光路的路口)




 
桃園市平鎮區石門大圳水圳路綠色廊道有「相思仔(山子頂)」、「仙丹花(鎮興支渠」、「櫻花(過嶺支渠)」、「流蘇(社子支渠)」四條各具特色的步道(自行車與行人),其中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北起清泉街,南迄長安路的長安水圳二號橋,全長1600公尺,步道全線不僅景色優美且設施也十分完善,沿途設置有坐椅、涼亭休憩區、兒童遊戲場、體能訓練器材及表演廣場等。漫步在綠色廊道上,只見兩旁廣植林樹成蔭,步道一邊是潺潺流水的石門大圳,一邊則是綠色草坪,還會經過一遍綠油油的稻田、埤塘、櫻花林,以及一大片的芒花隨風搖曳美不勝收,讓人心曠神怡,享盡鄉村田園風光,是四條步道中最適合全家人散步休閒的好地方。

 
  
 

 

 野餐處

 


  

第四站高連社區活動中心




 







補充

桃園地表多黏質紅棕土壤,有利於築溜池陂塘,為修築水利設施只宜 種植甘薯、雜糧、茶葉,不利需水量多的水稻栽種。先民於地勢高處則凹 地築陂,於降雨之時導引山谷的水貯蓄之,用水時則經過圳渠引入田中,或於地勢低處分溪水導入圳中,再引入田中。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往往於原灌溉田處再築陂經圳灌溉於田,是以常有兩陂相連,名稱為雙連陂,實為充分使用水資源的「上流下接」工法。


埤塘文化原因

桃園地表多黏質紅棕土壤,有利於築溜池陂塘,為修築水利設施只宜種植甘薯、雜糧、茶葉,不利需水量多的水稻栽種。桃園台地上,就是因為地形、氣候、水系等的限制,使得早期到達本區的墾民,必須設法貯留雨水、溪水、泉水來作為補充農田灌溉所需,而這些關於埤塘形成的背景,也是以「自然因素」為主。
 埤塘形成的背景:
    台灣因為降雨季節不均以及河流短促,以至於水資源常沒有充分的利用,所以,水利灌溉的工程變成是一種重要的事業,而桃園台地地區也就是因為降雨不均、河流短促及豐枯水期降水落差大而興起了建立埤圳設施的動機。造成這些埤塘的開發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在自然因素上有以下幾點:
   1)在降雨特性方面
       桃園台地降雨日數冬季多於夏季,而降雨量則夏季多於冬     ,這是因為東北季風強烈,常有少量之雨水下降,所以降雨日數多,而夏季則是常以急促的雷雨和颱風雨為主。所以說,桃園台地無明顯的乾季,但是因為夏雨急驟,逕流量大,而且夏天蒸發旺盛,所以如果說降水沒有獲得妥善保存與利用,則容易造成灌溉用水短缺的情況。這也是農民普遍在農地上開築埤塘貯水的根本原因之一。
 2)在河川地面水特性方面
    桃園台地上的小型溪流極多,自北而南較大的溪流有南崁溪、埔心溪、新街溪、老街溪、雙溪、大堀溪、新屋溪、社子溪、新庄子溪等,這些溪流原本都是古石門沖積扇上的放射狀河川,後來因為台北盆地陷落,淡水河強烈的向源侵蝕,終於襲奪了各溪之上游大漢溪(大嵙崁溪),導致各溪變成了流短、流量又小之無能河。這種河川,河道短促、坡度陡峻,遇上下雨則洪水橫流;遇上旱季,則水枯細流,所以台地上溪流雖多,卻只有排水作用而已,並無法提供多量的灌溉用水。所以漢墾民前來拓墾的時候,為了達到耕地水田化,只有普遍的挖埤塘來蓄水灌溉,避免降水和溪流水的供應不足。
        3)在地下水特質方面
    桃園台地地勢高,地下水來源少,所以在地下水利用上有限制。其中與灌溉水利最有關的就是泉水的利用了。這個地區泉水湧出點多在地形階面相接處。而廣義的桃園台地上共有桃園、中壢、大崙、富岡、楊梅等地形面,其中以桃園、中壢台地崖邊緣之泉水量較多,早期沿這些台地崖下曾有較大規模的開圳導引泉水的水利開發活動。至於其他地區,在地下水資源的運用上則相對困難,實在需要仰賴其他水源以供灌溉所需。
 4)在地形特性方面
    桃園台地之地形形勢是以石門為中心,其等高線作同心圓狀向西北緩傾斜,地面平均坡度則自1/40漸次緩降至1/120,表面除了有少數小起伏外,大致平坦。這種坡降性質雖使本區地面逕流排水迅速,然而也有利於早期墾民順應天然地勢,在田地高處開挖埤塘貯蓄雨水、逕流,已達上流下接的灌溉目的,如果還有餘水也可由下游埤塘承接,做重複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順應天然坡度,利用上流下接原理的灌溉方法,不僅田地位置必須比埤塘低,另外也要考慮埤塘的高處是否有足夠的集水範圍,因此只要地勢稍有起伏,一定會影響埤塘機能的發揮及其在地表上的型態與分布。
       5)在土壤特性方面
    桃園台地的耕地土壤,絕大部分為貧瘠之紅壤與黃壤,其中沖積土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五,而這種粘重的紅壤、黃壤透水性差,如果在這種土壤的上面開挖埤塘則是不會有漏水的顧慮,於是有利於蓄水灌溉的發展。
 ç›¸é—œåœ–片
   綜合上面的這幾點,桃園台地雖在水文環境上居劣勢,無法提供足夠、穩定的灌溉水源,但是卻因為具備以下自然環境基礎,利於人工埤塘的構築,奠定了桃園台地灌溉活動的基本模式:
1)在降雨季節上無顯著的乾季,免除埤塘因連續乾旱而枯涸之虞。且雨期有豐沛的雨水可資貯存,使埤塘充分發揮調節用水之功效。(2)桃園台地面緩斜,平均坡度為75-100分之一,埤圳水利設施依上流下接的原理構築便利。(3)桃園台地地表為粘重之紅壤,透水性差,所構築之埤塘較無漏水之患。


先民於地勢高處則凹地築陂,於降雨之時導引山谷的水貯蓄之,用水時則經過圳渠引入田中,或於地勢低處分溪水導入圳中,再引入田中。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往往於原灌溉田處再築陂經圳灌溉於田,是以常有兩陂相連,名稱為雙連陂,實為充分使用水資源的「上流下接」工法。

灌溉大圳

平鎮市灌溉三十甲以上的公共陂圳有:八字圳、泉水厝圳、園林埤、 水汴下圳、佃公潭埤、崩崗潭埤、鳥樹林南埤(平鎮市誌 P.478)。 民國53 年石門水庫完成,石門水圳之水利灌溉系統合併原「中壢農田水利會」管理之陂圳灌溉系統,成立「石門農田水利會」接續管理。石門農田水利會主要水源來自石門水庫的48%攔河堰、池塘等,主要雨 量佔 52%。石門大圳取水口標高 195 公尺,而水利會灌區最高 240 公尺,故 標高 190 公尺以上灌區均為抽水灌區。平鎮市農田編列石門農田水利會掌 管灌溉流水的農田,分別列屬:中壢工作站:東勢支渠、南勢支渠、社子支渠、平鎮支渠過崁工作站:過崁支渠然近年來耕地有一些轉為其他事他事業用地,灌溉面積縮小,新的旱溜池未再規畫為新的水利設施,所以,原有陂埤,亦有廢棄運作,轉為建地使用。石門大圳,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水位不足,桃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19567月開工,1964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龍潭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八德區新竹縣湖口鄉


為提供民眾休閒活動的去處,平鎮市於是規劃將石門大圳流經平鎮的幹渠及支渠的水圳路,
規劃為平鎮綠色廊道,並以「一廊道一特色」的理念,分別在石門大圳幹渠的山仔頂段、鎮興
段及過嶺支渠、社子支渠,分別打造為「相思仔」、「仙丹花」、「櫻花」、「流蘇」四條步
道,以供人行及自行車使用,逐步建構平鎮市的環狀自行車系統。

外地的遊客,來到桃園旅遊,市區的公路旁,鄉間的道路邊,常可看見大圳溝或埤塘,卻不容易
清楚,這是桃園大圳,還是石門大圳的水利系統?兩者又有何不同?
桃園大圳完成於日治時代大正13年(1924年),石門大圳則是民國53年(1964)完工,兩者是
桃園台地上重要的農業水利系統。數百年前,先民來到桃園台地拓墾,為解決台地灌溉用水不足
的問題,廣闢埤塘以儲存水源。桃園台地曾經遍佈大小萬餘口的埤塘,先民也曾開闢一些小型的
水圳系統以灌溉農田。以埤塘儲存雨水,猶如看天吃飯,水源並不穩定。日治時期大正2
1913),桃園發生嚴重旱災,促使了桃園大圳的興建。大正5年興工,歷經八年,才告完工,
大圳灌溉二萬二千多頃田地,也使灌溉區的稻米生產由每年一熟增為二熟。桃園大圳的水源來自
大嵙崁溪(大漢溪),若遇乾旱時,大嵙崁溪水位不足,桃園大圳亦有用水不足的問題。 民國
42年(1953),桃園面臨嚴重的乾旱,水源不足,農田被迫休耕,終於促使了石門水庫的興建。
民國45年(1956)動工,歷經八年,終於完工,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石門水庫的完工
也使桃園大圳獲得更穩定的水源,同時能夠支援湖口的光復圳,擴大了農業灌溉的面積。

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灌溉區域的區分,大約以桃園台地海拔110公尺的等高線為界。桃園大圳
灌溉海拔110公尺以下的田地, 灌溉區域為八德、桃園、中壢、楊梅、新屋、蘆竹、觀音、
大園等較低海拔的近海鄉鎮。石門大圳則灌溉海拔110公尺與250公尺之間的田地, 灌溉區
域為龍潭、平鎮、楊梅、湖口等較高海拔的內陸鄉鎮。掌握這個區別要領,則對桃園台地這兩
條主要的水圳系統就可以有基本的認識了。
石門大圳的主幹圳長27.4公里,支渠18條,長101.2公里,分渠43條,長175.7公里, 而由各圳渠通往田間的給水小路則長達1700公里,猶如微血管遍佈人體,水圳將水份送至農田,使土地獲得滋養,稻苗能欣然成長。

第五站曾家古厝
 
建於民國16年,為曾氏家族祭祖祠堂。祖先來自廣東省,目前無人居住,祭祖時子孫才會來此祭拜。

  
近來有關高雙里的討論議題
高雙里緊鄰中壢新屋交流道以及66號快速道路,最快三分鐘就可以上高速公路,交通區位優良,加上腹地大,設有不少大型餐廳,也將開發「長安物流生活園區」。過去36年來,長安路貨物轉運中心(貨櫃場)案遲遲無法開發,桃園市府決定重新檢討定位,發展成為高科技物流園區,並規劃住宅區及公園公設,希望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繁榮發展,並成為平鎮開發亮點。平鎮的長安路貨物轉運中心自民國68年劃設後,一直無法開發與重劃,即便民國91年細部計畫發布後仍無法實施,因此桃園市府決定重新檢討定位,將原先的貨櫃專區,轉型發展成為高科技物流園區,同時有部分住宅區功能,定名為「長安物流園區」。
 

4 則留言:

  1. 平鎮區有許多好玩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掘~ 普301 14 鄭和軒

    回覆刪除
  2. 我們應該要發掘自己成長的地方的美 普301 3

    回覆刪除
  3. 普302/02/何映潔
    雖然在六和讀了6年,但對周圍的社區確實不太了解,希望藉由之後的走讀雙連坡課程,可以讓我更加認識這邊的自然及人文環境。

    回覆刪除
  4. 平鎮的未來非常極具可能性。pu30113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