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7臺東地區自然地景實察第一天行程佳冬塭豐村

地理學科中心107年度教學資源研發暨種子教師培訓第一場次
一、日期:107年05月05日(六)~107年05月07日(一)
二、主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臺中市立台中女中)
三、地點:臺東地區自然地景實察

107/05/05(六)
9:00左營高鐵站集合
10:20-11:50 佳冬塭豐村(魚塭、地層下陷、海堤、離岸提)
11:50-13:00 楓港午餐
13:20-15:20 伊屯(離堆丘)、金崙大橋(扇洲、沒口溪)
16:20-17:20 利吉(外來岩塊、泥岩惡地)
18:00-19:00 晚餐
19:30-20:30 台東(交流討論)

107/05/06(日)
08:00-08:50 鹿野高台(鹿野斷層、河階、向斜、花東縱谷、沖積扇、茶園)
09:20-10:50 池上大坡國小(池上斷層、溜滑梯等錯動)
11:20-12:20 池上午餐
12:30-14:00 三仙台(火山角礫岩、礫灘、麥飯石、壺穴、海蝕隧道、海階)
14:30-15:20 小野柳(珊瑚礁、單面山、蕈岩、風化紋、外來岩塊)
15:30- 富岡港搭船往綠島(晚餐、住宿)
19:30-20:30 綠島(交流討論)


107/05/07(一)
07:50-09:20 龜灣(海蝕門、海蝕洞、裙礁)、帆船鼻(海階、滲穴)
09:40-11:10 海參坪(柱狀節理、殘餘火山口、海階)、觀音洞(溶洞、石筍、伏流)
11:20-12:10 牛頭山(海蝕柱)
12:30-13:30 午餐
13:40-14:30 綠島南寮港搭船返回富岡港
14:30- 搭船返回接駁至車站解散


第一天行程

「屏東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佳冬塭豐村(魚塭、地層下陷、海堤、離岸提)

屏東地圖
「屏東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佳冬鄉原名茄籐社, 因為周圍種了許多茄苳樹,且極為茂盛,後人改稱為茄苳 腳,日治時期因茄苳與日語的佳冬發音相近,也取秋收冬藏之意,而改稱佳冬。


佳冬鄉地處屏東縣平原南隅。位於東京一二○度三十分,北緯二十二度二十五分,東 南與中央山脈南段大五山脈西麓之枋寮鄉為界,西北環隔林邊溪,與林邊鄉、新埤鄉為鄰,南西瀕臨台灣海峽,中穿縱貫鐵路屏枋縣,屏鵝公路及公路屏東線台一線台一七線,全境地勢平坦,南北寬約六公里,東西長約五公里,由東北向西南緩斜,海拔五點七公尺,地質大部份為沖積而成之土壤與礫土。有林邊溪於林邊鄉交界穿流,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客家人居多、閩南人次之。佳冬鄉屬於高屏地區客家六堆之「左堆」。佳冬、林邊及枋寮鄉都靠近海邊,都屬鹹性黏質土壤,適於蓮霧的種植,所種植的蓮霧就是有名的「黑珍珠」蓮霧,佳冬鄉也是「黑珍珠」蓮霧的故鄉,是全屏東縣「黑珍珠」蓮霧產量最多的鄉,全鄉種植面積有500多公頃,是目前鄉內重要的經濟作物。

古佳冬因獨有的海港條件,經濟與人口蓬勃一時,蕭、賴、鍾、朱、林、黃、張、羅等客家開墾先民因經商,出現不少盛名世家,在地方興建大宅聚落和富麗堂皇的祠堂,使得佳冬鄉的大宅院比其他客家鄉鎮要多。佳冬大戶人家賢人輩出,地方傳聞與宅第風水有關,漫步佳冬的老厝、宗祠中,除欣賞客家建築的雕梁畫棟之美,也可研究房舍的坐向、或屋內排水系統的流向,一探早期大戶人家地理風水的祕密。佳冬鄉有蕭家古厝、楊氏宗祠和柵門被列入三級古蹟,除此外,未被列入古蹟的古厝也相當具有歷史,而且在台灣已很難見到在一個聚落裡還保留著這麼多客家傳統建築。


佳冬鄉的客家聚落多靠內陸,靠海則是閩南聚落,受到侵蝕海岸影響,沙灘大量流失,築有離岸堤保護,離岸堤成了佳冬鄉堤防一大特色。





靠海的佳冬鄉,沿案是沙岸地形,底棲魚類豐富,加上冬季是南下的中國沿岸流與北上的黑潮支流交會處,近海魚類發達.但受到侵蝕海岸影響,沙灘大量流失,目前築有離岸堤保護,成為佳冬鄉堤防一大特色.


(註:就離岸堤而言,離岸堤堆置於海濱之外,有效阻擋了波浪能量並干擾海流,離岸堤的缺口處則扮演著潮流口功能,當海水帶著漂沙進入潮流口後便往兩側輻散而堆積,故一般在經過數年之後,漂沙沉積所形成的新灘面會很明顯,這便是『人工養灘』的工法。)


林邊溪在佳冬的燄塭村出海,在河口處形成了河海交會的潟湖與濕地,河堤成了賞鳥和觀潮的好地點,鄉公所也規劃了葫爐尾埤塘濕地供民眾賞鳥.

養殖業發達的佳冬,居民因超抽地下水,造成塭豐與燄塭二村地層下陷達二公尺半以上,堤防鋪滿抽海水的水管,電表成林等,成為佳冬鄉特殊景觀.

「佳冬離岸堤」的圖片搜尋結果

【堤防‧溼地‧地層下陷奇景】

在焰塭社區內,處處可見因地層下陷造成的房屋下陷奇景,可以看見居民是如何的在地層下陷的環境中求生存。

一進入社區,道路旁造形典雅的吳氏祖厝,因為地層下陷,祖厝強壓土地,無人居住。

「佳冬塭豐村吳氏祖厝」的圖片搜尋結果

沿著塭豐堤防繞一圈,可見到下陷一半的平房、廟宇柱子只有人高的情景,塭子國小前的塭田路和隔鄰的北興路,有些樓房下陷到窗戶與路同高,下陷的房屋與墊高的房屋成明顯的對比。



【塭豐魚港】

塭豐漁港是佳冬唯一的漁港,沒有大型的防波堤,魚場在林邊溪口及近海,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式漁船停靠.黃昏時,漁船在夕陽餘暉中擺盪,是村民話家常的休閒處.

【塭豐海堤】

塭豐堤防橫亙於林邊溪與陸地之間,形成人工屏障,行走堤防,可以同時享受聚落人文景觀與河岸景觀。堤防有多處的扶梯可以讓民眾上堤防賞景,每段各有不同的景觀,鄉公所在金龍寺前的堤防,做了步道,也種植景觀樹和設置涼亭,供民眾賞景休閒。
上面摘錄自佳冬鄉公所
「佳冬鄉塭豐村」的圖片搜尋結果
屏東縣佳冬鄉焰塭村西臨林邊溪,南臨台灣海峽,村民大部份以捕魚及養殖 為生,全村分為二個聚落,前聚落俗稱海埔,後聚落俗稱塭仔,二者皆緊鄰林邊 溪。除上述兩聚落為村民集中建屋居住外,其餘土地幾乎皆作為養殖使用。由於 該村位處長期地層下陷中心位置,此二聚落迄今仍隨處可見地層下陷的痕跡。 穿梭於此二聚落中最常見之景象為:1.老舊房舍沈沒於地平線以下。2.毗鄰 建物樓層底版高程不一。3.建物沈陷積水不退。4.一樓變車庫。5.新建屋舍一樓樓 版墊高數公尺。6.沈沒於魚池中的工寮。7.堤防上爬滿堤外鑿井抽水之輸水管等 奇特景觀。 

「佳冬鄉塭豐村」的圖片搜尋結果

「佳冬鄉塭豐村」的圖片搜尋結果    ã€Œä½³å†¬é„‰å¡­è±æ‘」的圖片搜尋結果
沿著屏東佳冬鄉塭豐村新建的海堤走一遭,便可深切體會塭豐村長吳文華這句話說得有多沉重。海堤內觸目所及的房子有大半埋入土中,平房只露出窗子以上的部分;海堤外的海浪無情的拍擊堤岸,不斷的威脅這座海平面以下的村落,看了令人驚心。

在新建的海堤石階上,吳文華指著已遭砂岸掩埋的部位,「舊海堤已完全隱沒,新海堤加高3公尺仍擋不住海浪,只有再加蓋矮牆。」儘管堤岸一再加高,大浪捲起的石塊仍時而打在臨海房屋的屋頂上。
「佳冬鄉塭豐村」的圖片搜尋結果
塭豐村是臺灣地區地層下陷最嚴重的村落,最大的下陷深度達2公尺。村內主要道路塭田路兩旁的房子呈現參差不齊的特殊景觀;填土架高的新屋跟陷入地裏的舊厝形成顯著對比;村內經常受到海水倒灌的威脅,有的房子常年泡在水中,乾脆改建為養殖地
塭豐村地層下陷與養殖業大量抽取地下水有關。地下水位從民國54年到現在,已經下降了22公尺;其中以民國68年1月至69年7月,下陷情形最為嚴重。
根據臺灣地區漁業年報資料顯示,臺灣地區養鰻蝦量在民國68年為2萬6400公噸,69年增為3萬3000公噸;草蝦由67年的1686公噸,激增為68年的4300公噸,而屏東林邊、佳冬、枋寮沿海1000公頃窪地為臺灣養殖漁業的最重要產區,鰻、草蝦的增產,顯然造成這些地區加速抽取地下水,也加速促成地盤下沉。
現在,由於養鰻的外銷行情已大不如前,養殖地區的地層下陷情況也跟著緩和下來,但是超抽地下水的問題依然存在——鰻養得少了,草蝦的養殖數量卻由民國66年的1100公噸,增加為71年的7400公噸。
沿著佳冬、林邊往北走,安平、布袋、臺西、鹿港等臺灣西海岸幾個養殖重鎮,幾乎部面臨地下水超抽引起的地層下陷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部分地區因下陷嚴重,造成當地道路、住宅、學校無法正常使用;排水困難,甚至形成公共衛生上的難題。
這幾年,自來水變鹹,或鹽度增加的現象,已不再止於林邊鄉一地。幾乎臺灣西海岸凡是有養蝦養鰻業的靠海鄉鎮都面臨這種局面。在臺西、鹿港水產養殖區,現地抽取的地下水,已略有鹹味。
目前這些地下水變鹹的地點,距離海岸線大約2公里,此起林邊的6公里,也不過50步與百步之差。這一現象已不容忽視了。
臺灣省政府從民國69年8月開始,將林邊、佳冬、枋寮四周70平方公里列入臺灣地下水管制區,採取的防止措施包括填高低窪地,加高道路。加高與延長河堤、海堤,興建防潮閘;可是這些措施並未能從根本上防止地層繼續下陷。
農發會許多專家認為,要防止地層下陷,又能兼顧養殖漁業,應先在河川上游興建蓄水庫,在河口建攔水堰,將養殖業納入水利會組織,建立引水系統,另外改進養殖方式,包括發展鹹水養殖,循環使用養殖用水,降低養殖密度及換水率。
農發會技正李健全指出,其實,屏東境內力力溪、林邊溪的水質污染並不嚴重,可以引作養殖用水,不必只靠地下水。只是養殖業者對這兩條溪的溪水沒有信心。
(摘錄自翁台生.楊憲宏【離別西海岸】海平面下的村落──塭豐)

屏東佳冬、林邊,淤泥問題為何難以全面清除?原因就在於當地長期地層下陷的老問題。在屏東,自來水並不普及,加上沿岸漁塭長期超抽地下水,使得屏東地層下陷嚴重,路面比海­平面還要低,下陷最深達到三公尺多,將近一層樓高的深度。  為了防止海水倒灌或淹水,堤防高度越建越高,因此就像一個碗,當堤防不敵大雨潰堤,水和泥就會淹埋排不出去。學者強調,把容易淹水的地方改為滯洪池,還地於水,順應自然,­才是治根之道。

  


「佳冬離岸堤」的圖片搜尋結果

2017年4月號

海岸線消退4〉屏東塭豐海岸 長年超抽地下水

16年蓋24座離岸堤 搶救海平面下村落

文 / 彭杏珠     攝影 / 陳之俊   2017-03-27







這一帶的村民九成靠魚塭為生,是台灣產值最高的漁業養殖區,但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嚴重下陷,加速海岸的侵蝕。
僅三公里海岸線,不僅被五公尺高的海堤包圍,還外加24座離岸堤,「固若金湯」的防護方式,就出現在海平面下的村落——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
40年來,塭豐村儼然是台灣養殖漁業的縮影。早期村民務農種田,後來土壤鹽化,1975年轉而養鰻魚,1980年代又時興養草蝦,後因草蝦病變無法存活,2000年又改養石斑、龍膽石斑、午仔魚等高經濟魚種。
人口僅2928人的塭豐村位於林邊溪出海口南岸,九成靠魚塭為生。站在塭豐生產區海水供應站頂樓往內陸看,排列整齊的魚塭綿延數公里,養殖面積達420公頃,為台灣產值最高的漁業養殖區,不少村民因而致富。
然而魚產豐富的代價卻是超抽地下水帶來的地層下陷。
每逢漲潮、大雨 淹水高達30公分
根據1998年3月的資料顯示,屏東沿海地區下陷面積約201平方公里,又以塭豐村一帶累積下陷達3.06公尺最嚴重。來到這裡,就能追尋台灣「地層下陷」的軌跡。
今年61歲、連任第八任屏東縣議員的王啟敏回憶,村子大量蓋魚塭後,幾乎天天淹水,每天漲潮兩次就淹兩次,約30公分左右,只要颱風大雨一來,水位到達胸部,經常睡覺到一半被海水浸濕而冷醒,「隨著養殖業愈來愈發達,淹水的高度也從30公分升到50公分。」
「塭豐就像個大碗公,一下雨就淹水,」塭豐村村長李明杰說,1980年代,中央就希望遷村以解決水患,但世代生長在此的居民不願意搬遷,政府只好將村子的道路墊高二公尺。
但是馬路一被抬高,房舍等同陷入土裡,村民只好在一樓屋內填土,形成「一樓窗戶被砍一半、樓下比樓上矮」的特殊景象。
屋內不填土的村民就直接抬高房屋基座。王啟敏的住家就是花大錢整修出來的。約30年前,35坪大的房子請人抬高花了25萬元,連同打掉牆壁、重新裝修,總共花300萬元,「都可以到高雄市買一間公寓了,」他無奈地說,塭豐也意外養出專門抬高房子的新產業。
「塭豐受地層下陷與海岸退縮交互影響,海灘流失與海堤越波情形很嚴重,」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副局長黃傭評根據資料指出,1977至1983年間,平均每年後退16.5公尺,七年累計115.5公尺,目前沙灘至海岸的平均距離還不及5公尺。
1981年,政府為保護塭豐海岸邊的村莊,九年間從燄塭村、塭豐村到賴家村共完成3.166公里的海堤,工程經費為7456萬元。
儘管海堤能大幅阻止波浪越堤,卻也加大堤腳反射波沖刷,導致海灘更快速流失,加上養殖持續讓地層下陷惡化,讓維護更形棘手。
平均每一公里就有7.7座離岸堤
李明杰回憶,防護設施修改了三、四次,後來水利署引進最新工法,塭豐村就在1986年成為台灣第一個在外海蓋離岸堤的村落。從1984年至2000年間,一共在塭豐外海100公尺處,興建長80公尺、寬20公尺的離岸堤,投入1.66億元蓋了24座,堪稱是離岸堤密度最高的村落,平均每一公里就有7.7座。
相關圖片
 ç›¸é—œåœ–片沒想到再多防護也抵不過大自然侵襲。2009年莫拉克颱風竟然衝垮河堤,讓塭豐村變成汪洋一片,大小魚塭全軍覆沒,損失上百億,許多人36天回不了家。「我家損失3000多萬元,還有很多人賠了上億元,」前塭豐村老村長吳金樹說,不少村民至今還負債。
當時屏東縣緊急重修河堤,水利署也加設四座抽水站,並陸續花了9078萬元強化24座離岸堤,但還是逢雨必淹。成大水工試驗所組長許榮庭說,每次只能靠抽水機抽水,不然鐵定淹水,因為塭豐是位於海平面下的村落。「唯有遏止村民再抽地下水,否則淹水及海岸侵蝕困境難解。」
只要往海邊望,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私接的管線,連村內的排水溝都布滿抽水管,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所長吳憲昌指著佳豐路的排水溝說,這是清理過的,現在才能看到一半的排水溝。以前整個被塞滿,只要幾家魚塭排水就溢淹道路,連大晴天都會淹水。
八八風災過後,漁業署為解決超抽地下水及減緩地層下陷,鼓勵當地漁民從事純海水養殖,斥資9.64億元打造海水供應站,2015年9月已供應200公頃魚塭,預計今年底將供應其餘220公頃。
即便如此,漁民仍擔心斷水危機,目前屏東縣正爭取2.5億元經費興建近域取水工程。吳憲昌說,有了備用水源,漁民才會同意政府拆除全部管線,恢復排水溝疏清通洪功能,遏止地層再下陷。
即使已有層層防護,村民還是希望能換大一點的抽水機及改建「實心」海堤更為安全。但黃傭評認為,「要蓋實心海堤,絕對不可能。」全世界還沒有實心混凝土海堤,不僅成本是現在的五倍,也沒必要花大錢做浪費的工程。
還好在政府宣導下,這幾年村民在颱風來襲前,會預先排放魚塭的水以避免淹水;甚至連沙灘也慢慢長回來了。一輩子都在守護塭豐海岸線的吳金樹看著自己種的花草,期許海岸邊能成為塭豐的第一座公園。
儘管海岸侵蝕情況有逐漸好轉,地層下陷也控制在每年二公分左右,但因而失去的土地無法再復原。藉助這段海岸線的歷程,期許台灣不再出現第二個塭豐。

塭豐漁港位於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林邊溪出海口南岸
近年來船筏數維持在 200艘以上
利用水利局興建之林邊溪塭豐堤防腳停泊
因港址位在林邊溪內為一河口港
航道常嚴重淤塞必須年年疏浚

%e5%b7%a51.jpg_pic
塭豐,一處位於以黑珍珠蓮霧、養殖漁業、歷史古蹟聞名的屏東縣佳冬鄉內臨海村落,當地海洋資源豐富,沿岸皆是沙岸地形,惟海岸長期受到侵蝕,沙灘大量流失,雖當地已有海堤且曾施作離岸堤保護,但因該舊有離岸堤施設年久,經長期海浪侵蝕地層下陷等因素,致使防護功能逐漸喪失,一名當地耆老感慨的說著:「兒時海灘縱深尚有約兩百多公尺,後來一直退縮,每到颱風大浪就會打到旁邊的民宅,非常可怕」。

  有鑑於此,第七河川局於101年度提報辦理「屏東縣塭豐海岸離岸堤加強工程」,先針對第3〜6座等四座(塭仔國小旁)既有離岸堤進行加強以減緩海浪直接衝擊沙岸,且為達淤積灘岸營造淺灘、保護沿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融和海岸景觀及生態保育等目標,其設計過程除提送水利署審查外,亦委託專家學者提供寶貴意見,更多次召開說明會與當地民眾面對面座談,進行意見交流、化解疑慮,本工程經於102年度完工後已漸達成效,目前淤積的沙灘已逐漸覆蓋離岸堤馬鞍藤等海岸植物仍持續在復育後的灘上蔓延著,潮間帶亦有招潮蟹等生物招手,配合著堤頂步道、景觀涼亭陸續修建改善後,是遊憩、觀海的新景點,特別是夕陽餘暉倒映在搖曳的海平面暮色,實令人感動不已。


  當地居民也因此希望循此模式,繼續往南辦理海岸復育工程第七河川局仍將秉持與民眾感同身受的角度,守護著有活力的塭豐海岸線。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地層下陷的防治對策
 防止地層下陷的方法,沿海地區應劃為地盤下陷敏感區,其上游才劃分為 地下水適宜開發區,以避免因地下水之開發而導致地層下陷。防止地層下陷的 最佳辦法是少抽地下水,尤其要避免嚴重的點超抽,因此地下水位變化的監 視,限制地下水位變化的幅度就很重要,下列方法似可考慮。
 1.分散灌溉用水井,在工廠附近、魚塭區等不設灌溉井,使區域內抽取地下水量均勻分布且總抽水量控制在 1 mm/day 以內,部分點抽水量可在 1.5 mm/day 以內。 
2.在不會下陷的沖積扇區規劃鰻魚養殖區,不准在沿海易下陷區設立淡水養殖魚塭。
3.養殖地區的道路填高、排水溝設施、抽水站的興建等由該地自行處理,以加 強其保育、回饋的觀念,不宜由政府為少數高利潤的養殖業者花費大量公 帑。
4.妥善規劃養殖用水源,沿海地區只能准許鹹水養殖,或大部分鹹水、少量淡水的混合水養殖,能以地面水替代的儘量改用地面水。
5.做養殖業利潤和地層下陷災害防止費用的經濟分析,養殖區災害防止經費分擔的合理分配方式等,以應日漸發展養殖業的適當管理需求。

工業技術研究院地層下陷資料庫中的地層下陷預防方法則如下:
1. 明文法定限制地下水的抽取量,取締封閉違規使用的水井。
2. 人工地下水補注,避 免土壤緊密,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3. 開發替代水源,循環使用地下水,減少水 資源浪費,多利用水庫蓄水池。
4. 改變土地使用形態,減少地下水使用,發展 使用海水養殖技術,減少抽取地下水。
5. 興建河堤、海堤、防潮堤等排水工 程。完成地層下陷警報系統,提醒附近居民具有防治地層下陷災害與影響的觀念。

由於養殖漁業的水車(增氧氣)須全天候開啟,龐大的電費成了一筆不小的負 擔;又養殖漁戶的生產利潤,常因天災影響而有不良影響;其生產過程中因超抽 地下水而導致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等現象,進而導致不動產常因海水倒灌而降低其 價值,這些無形的損失往往比其養殖正常生產下所獲利潤還大。而屏東縣沿海地 帶夏季日照時長且日射量充足,隨著太陽能工業發展日漸茁壯且太陽能板發電效 率漸漸提高,太陽能發電成為新興且被重視的再生能源。屏東縣政府於民國 98 年 88 水災之後,為了協助農漁民產業轉型,推廣「養水種電」計畫,創造了新的 地方產業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