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6月1日──「曾經滄海難為水」中國最大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大壩開始蓄水

2009年9月的三峽大壩。(LeGrandPortage@wikipediaCCBY2.0)
2009年9月的三峽大壩。(LeGrandPortage@wikipediaCCBY2.0)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唐.李白《蜀道難》

歷史上的今天》6月1日──「曾經滄海難為水」中國最大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大壩開始蓄水

 2017年06月01日 14:21 風傳媒
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大壩開始蓄水,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是中國史上最大水壩工程。三峽工程包含防洪、疏運交通、水力發電等功能,但所造成的生態、人文危害已成為中國當局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長江是四川地區通往中國東岸唯一的水道,下游川江切過中國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奇絕景色曾被無數詩人以筆墨歌頌,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難以動搖的地位。
瞿塘峽夔門。(于回YuHui@wikipediaCCBYSA2.0)
瞿塘峽夔門。(于回YuHui@wikipediaCCBYSA2.0)
在三峽建造大壩的構想,最早出現在孫中山1919年《建國方略》第二計劃第四部。1940年代國民政府曾與美國合作考察,計畫興建三峽工程,後來因國共內戰無疾而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水患問題仍不時侵擾武漢等長江中游城市,毛澤東也曾指定周恩來規劃三峽工程,但在技術原因、地理條件等複雜問題下暫時擱置。
1980年代,中國政府開始改革開放,「四個現代化」成為建設重點,三峽工程再度被提出。這項計畫在全國政協遇到了強力反對聲浪,許多專業人士強烈反對,反對方甚至出版《長江長江:三峽工程論爭》一書,還有學者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被逮捕。中國國務院為此連續4年以14個專題分析論證,認為經濟方面利大於弊,在江澤民時期以經濟發展至上的目標下,終於在1992年通過議案,1994年開始動工。
三峽工程總共分為3期17年,分期實現截流、蓄水、通航、發電等目標,2003年正式開始蓄水和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175公尺,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公尺,緩解了中下游枯水季的航運交通,每天有多達140至200艘船要求通過5級船閘。三峽電站每年發電量約1000億度,評估相當於每年節約5000萬噸煤,也大大減少了燃煤發電產生的空氣污染。
三峽大壩五級船閘。(David Hewitt@wikipediaCCBY3.0)
三峽大壩五級船閘。(David Hewitt@wikipediaCCBY3.0)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
但是,三峽大壩的優點恐怕遠遠彌補不了缺點。第一,整個工程計畫一共淹沒129座大大小小城市和城鎮,中國政府協助移民超過120萬人,光是移民的經費就佔去總工程的45%。反對三峽工程的重要人物、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曾指出,隨著水位逐年上升、地層和山坡變軟,三峽工程移民歷經至少2至3次的搬遷,但拿到的補助只有政府宣傳的1/3。而且水庫淹沒大部分良田,遷移的農民落入無田可種、無工可做、沒有出路的「三無」狀態。
三峽庫區的地理位置(三峽水電站為左側,葛洲壩在右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三峽庫區的地理位置(三峽水電站為左側,葛洲壩在右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第二,大量古蹟名勝從此沒入水下。三峽是著名風景名勝區,蓄水後景觀削弱,外界也多半認為景致不再,三峽的旅遊業大不如前。且長江文明和黃河流域文明並駕齊驅,已知的文物古蹟就有1200多個,興建期引來全球學者搶救,但仍有太多古蹟無法移走,包括白鶴梁、大昌古鎮和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秭歸縣城都盡數沉入水底。雖然張飛廟、屈原祠等古建築被成功遷移,但千年歷史風貌也無法複製。
搬遷前的屈原祠。(中國國家博物館)
搬遷前的張飛廟。(中國國家博物館)
搬遷後的屈原祠。(中國國家博物館)
搬遷後的張飛廟。(中國國家博物館)
更糟的是,淹沒了眾多文明瑰寶後,三峽大壩的功效也遠不如計畫。一生堅持反對三峽工程的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里(1924-2011)曾指出,三峽大壩的優點言過其實。黃萬里在80年代就預言,三峽大壩截斷沙流,沉積物將堵塞住重慶港航道,更會造成洪水抬高水位,上游一帶低漥縣市的數十萬人口,可能一次洪峰就會全數淹沒,防洪效果全無。
自然生態層面,三峽大壩讓淤泥堆積於水庫,造成水質惡化,大規模開山破土不僅影響魚類、植被等生態,更嚴重增加對地表的壓力,地震變得更為頻繁。上游森林遭大量砍伐,下游平原區也「圍湖造田」,有蓄水功能的洞庭湖等急遽縮小,與日俱增的人口用電量更遠超過發電量,原本僅雨季易出現洪水的長江中下游,開始每幾年就出現嚴重氾濫,2016年6月更在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11個省引發洪災,造成164人死亡、26人失蹤,受災戶高達3000萬人。
長家三峽大壩前後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長家三峽大壩前後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11年,王維洛發表《早拆比晚拆好,晚拆就拆不了》一文,警告政府再不拆除大壩,未來除了花費更大,淤積更多的泥沙可能迫使長江改道,危害下游城市。中國政府也不得不承認三峽大壩的缺點,2013年中共國務院頒布並執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開始針對三峽大壩和長江流域整治,但至今仍未有拆除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