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從5月31日開啟歐洲之行。其中,分量最重者當屬訪德。同屬全球出口大國,力挺自由貿易、抵制貿易保護主義,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對對方的期待,卻又大不相同。
李克強啟程前夕,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已對外釋放截然不同的消息。
兩大出口國 力挺自由貿易
柯慕賢指摘,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增長,但包括德國在內的外國企業在華投資依然面臨重重限制。包括汽車在內的製造業以及服務業,德國企業在中國都遭不公平待遇。
史明德呼籲,中德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希望德國發揮影響力,督促歐盟盡快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即WTO成員對華反傾銷調查時全面停止使用「替代國」的做法。訪德期間,李克強說服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表態,支持歐盟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義務。
今時今日,美國對經濟全球化的熱情縮減後,中國、德國都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德國是中國在歐盟的最大交易伙伴,中國是德國全球第一大交易伙伴,截至2016年底,德國對華實際投資累計281.8億美元,中國對德國非金融類投資累計88.3億美元。
中國有市場 德國有技術
這些統計資料面前尤其美國的共同壓力之下,中國、德國都是對方需要的合作伙伴,而非排斥、擠壓的對象。但除了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拉美國重回經濟全球化軌道,中德兩國對對方的需求迥然不同。
迄今,德在華投資領域主要為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大部分為生產性項目,技術含量高。德國的製造工藝、科技創新甚至熟練勞動工人精湛的技能,都給中國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是中國企業對德國最感興趣的地方。
中國企業赴德收購目標廣泛,但在工業尤其是科技企業的表現引人注目。去年,中國巨集芯收購德國晶片企業愛思強雖然未果,但並未嚇跑中國企業,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隨後宣布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李克強直言,創新給中德關係裝上新的引擎。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闡釋說,德國企業有科技,但市場相對較小;中國市場大,人才、資本及政策優勢強。兩者若實現強強聯合,將創造無限可能。
技術差距縮小 製造業將正面競爭
隨着中國製造業實力的增強及併購、吸納包括德國科技企業步伐的加快,兩國製造業之間的水準差距不斷縮小。今天的德國,仍是中國製造業實現跨越、邁向更先進工業社會所學習、追趕的對象。內地正在製造業等領域,宣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以改變以往粗製濫造的糟糕印象。在這一點上,鮮有他國可以替代德國。
但對德國來說,中國製造業成為強有力競爭對手是遲早的事。這一天到來之前,德國必須在其他領域獲得在華市場更大份額。比如服務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延伸出的、諸如工業設計、市場調研、軟體發展等生產服務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