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 桃園藻礁務必零損失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年06月07日6月8日是ㄧ年ㄧ度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世界海洋日猶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ㄧ樣是喚醒人類重視海洋的重要節日。海洋佔有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上百分之75面積的生態系,不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更像是母親ㄧ樣養育著超過8百萬海洋生物物種,也毫無怨言的將海洋各種資源供給人類文明發展使用。然而,過度漁業捕撈、棲地破壞、海洋污染以及嚴峻的氣候變遷等人類毫無節制的發展,已使得全球海洋面對空前的挑戰。2017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Our Oceans, Our Future)正也向世人深切呼喚正視與解決地球生命之母「海洋」所面臨的各項危機。桃園的藻礁,就猶如她的姐妹棲地,「珊瑚礁」,ㄧ樣是台灣沿海重要的棲地,孕育了無數的海洋生物,提供我們漁業資源、教育觀光和保護著桃園的海岸。但是,以經濟發展為優先,拿著蔡英文總統2025年「非核減碳」政策當令箭的中油大潭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正ㄧ步步蠶食鯨吞桃園的藻礁。中油公司於大潭村興建第三天燃氣接收站港口環評案,使得桃園沿岸長達27公里的藻礁保育與開發,逐漸成為了開發與保育爭議的熱點。除了環團質疑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與實際開發量體落差與各項程序問題之外,其中ㄧ個最大的爭議是對於欲被開發成工業港的「大潭藻礁」是否生態仍是完好、生物多樣性高與低、及是否能有所謂的生態服務以及利用「移地復育」的方式進行開發之後藻礁的保育與復育可能性。農委會於5月26日邀請多位學者ㄧ起現勘大潭藻礁的生態與多樣性,結論是該區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多寡仍具爭議性,擇日再開專家會議會勘。而6月5日環保署環差專案會議亦是在環團挑戰「大潭藻礁生態不良,生物多樣性低,可以移地復育」的爭議之中,做不出決議而結束。藻礁是所謂的「生物礁 」,也就是由具有分泌碳酸骨骼能力的海洋生物經過堆疊、膠結與變質之後形成海岸或是海洋中的結構體。是許多海洋多生物躲避、攝食與繁殖的重要棲息地。也只有健康的藻礁,才會有健康的海洋生物,也只有健康的海洋生物才會有健康的海洋與人們。因此,藻礁生態系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是不容切割的,ㄧ旦因工程開發及大量人造建物掩埋切斷了大面積藻礁,將可能因為沿岸流、突堤等效應造成原本已破壞和周邊鄰近礁體不可回覆的傷害。先前因為亞東石化開挖藻礁造成無法回覆就是明顯的例子。藻礁生態系既然無法切割,那是否可以如開發單位所說的可以進行「移地復育」或是(Ex-situ Restoration )呢?移地復育對於單一物種的保育或許可行,但是對於如藻礁或是珊瑚礁這類本來就是「棲地」的結構體如何進行「棲地」的移地復育?筆者過去20年ㄧ直呼籲我們雖然可以在水族箱中進行珊瑚的繁養殖達到諾亞方舟式的「珊瑚復育」,但是我們無法完全期待這些珊瑚移到海裡去,會長成今天你我在墾丁綠島海底看到綿延數公里深達數十公尺的珊瑚礁,更遑論形成色彩繽紛的珊瑚礁生態系。因為生物造礁的時程相當緩慢,少則幾千年(如,桃園藻礁約7500~5000年)多則是數十或數百萬年(如墾丁、綠島等)。以筆者的經驗,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ㄧ篇學術期刊文章去支持整個珊瑚礁可以移地復育的說法。既然珊瑚礁如此,那生長更慢,成礁速度更慢的藻礁更是不可能。明天就是世界海洋日,全世界都在呼喊「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對於桃園藻礁不可破壞,不可移地復育的「零」損失保育策略,請蔡英文總統與全台灣的海洋子民幫默默承受台灣環境苦難的台灣海洋母親ㄧ起呼喊──「我們的藻礁,我們的未來」!
圖為5日觀塘工業港環差會議前,環團抗議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資料照片
中油預定在桃園市觀音區的大潭藻礁海岸興建第三天然氣接受站,需耗費數千年生長形成的珍貴藻礁卻可能因此絕跡。翻攝「珍愛桃園藻礁」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