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12:29:37 聯合新聞網 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宋家瑜(國立臺灣文學館約聘人員)
多數台灣人對移工文學的認識,建立在「移民工文學獎」、「外勞詩文比賽」等民間與政府為移工舉辦的文學競賽,但無論是得獎作品的特色、還是每年大量來稿的現象,都只是移工在台灣的文學表現其中一個面向。事實上,東南亞移工在台灣已經進行長達近20年的文學結社活動,若要認識移工文學,從移工社群在台灣進行文學結社活動的特色看起,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移工在台成立的社團屬性非常多元,一人同時加入多個組織是常態,台灣常見的移工社團有中小型的宗教性社團、募款回鄉籌建孤兒院的同鄉會,這些團體除了讓移工在異鄉找到心靈慰藉、增進社會意識,積極的社團參與也能讓他們在社群網絡裡尋找不一樣的社會位置。大型的移工文學社團多半為國際性的組織,更多的則是即興結社。但移工社團創立頻繁的現象也意味著長久維持的不易,許多組織發展幾年後皆面臨核心成員歸國而解散,或因幹部不斷更新導致團體始終在組織工作的過程。
目前確切得知台灣尚在運作的文學社團僅有菲律賓移工詩社SMI及印尼移工文學社團FLP、KPK,這三個社團因為是國際性組織,在許多國家設有分社,組織基礎穩固,也因為有系統的請國內作家學者授課,許多文學社團的成員除了在母國發表文學作品,也在移民工文學獎、外勞詩文比賽屢屢獲獎。
菲律賓詩社SMI(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
東南亞移工最早在台灣的文學活動可從1999年在台灣成立分社的菲籍移工詩社SMI(Samahang Makata International, Taiwan Chapter,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談起。SMI是國際性的詩社,因為菲律賓勞動人口外移的關係,在台灣、香港、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黎巴嫩、美國、加拿大、希臘、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等國皆設有分會。
台灣分會會長Jun M. Sanchez原是桃園電子廠的廠工,SMI台灣分會創辦迄今已有550位會員分布全台,但其中有許多因周末仍須工作,只有約70位會員定期參加活動。社團創作的詩多以英語及菲律賓國語Tagalog語寫成,參加者每個月都要依據訂出的主題寫出詩作,成員詩作會定期在一些專屬於菲籍移工的期刊或雜誌上刊登。每個月的第三個主日彌撒後,一些活躍的社員會聚集在有小菲律賓之稱的「Chung Shan」台北市中山北路上,聖克里斯多福教堂旁邊的公園朗讀自己的詩作,討論協會當年度的重要活動或與同伴分享生活點滴。
印尼文學社團FLP(印尼筆社)
2007年台灣的印尼移工人數逐漸多於菲律賓移工,成為台灣最大的移工輸入國,2011年2月FLP(Forum Lingkar Pena,印尼筆社)台灣分社正式成立。FLP是1997年由印尼知名作家Helvy Tiana Rosa在雅加達成立的文學組織,成立至今已擁有超過兩萬名會員,除了開設線上寫作課程,亦常態性舉辦文學競賽、出版全球印尼寫作者的創作作品。
FLP全稱”Forum Lingkar Pena”的Forum在印尼文是「論壇」的意思,平時社員在FLP的facebook社團頁面互相閱讀和點評彼此作品是社團運作的常態,沒有租借實體場地上課或開會。這和菲律賓詩社SMI的活動模式有很大差異,因為SMI全稱” Samahang Makata International”的” Samahang”是Tagalog語「組織」的意思,活動方式還是偏向傳統集會結社的概念,每個月要集體聚會朗讀詩作。對照SMI在台北的菲律賓生活圈中山北路定點聚會的創作方式,FLP在城市裡沒有特定活動的空間,卻體現了當代移工社團盛行的空中社群(on air community)交流模式。
FLP台灣分社最初並非由印尼移工發起,是由印尼留學生與移工共同籌辦的,首屆會長為印尼留學生Tina Yanesh。2014年由印尼移工Justto Lasoo接任會長,Justto在台中從事焊接工作,也是在台印尼母語雜誌”IndosuarA”的記者。加入FLP台灣分社必須繳交自傳及入會費新台幣100元,社長會集結幾名組長收集閱讀資料,安排社員定期閱讀不同文體的作品,邀請印尼知名的作家在社團評比大家上傳的文章。核心幹部每個月會訂定不同主題讓成員寫作,質量好的作品會由社長推薦給印尼母語雜誌” IndosuarA”刊登,增加社員作品的曝光機會。
FLP台灣分社內部也會舉辦文學競賽,目前已經出版三本得獎作品集,2015年出版的” Aroma Rindu” 《想念的味道》為第三本作品集,收錄18名在台移工的小說創作。不少文章產量高的成員,會選擇自費出版自己的作品。自費出版的普及是印尼文學場域特殊的現象,通常這些作品會透過社群或線上方式販售。曾獲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的社員Erin Cipta便將得獎作品與其他創作收錄在自己的小說集,書名和書封的靈感源自她在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獲獎的小說〈業豐與Carlos的故事〉。
印尼文學社團KPK(作家創作社群)
另一個在台發展時間較短的印尼寫作社團為KPK(Komunitas Penulis Kreatif,作家創作社群)。KPK總部在印尼萬隆,台灣分社於2015年5月在台中公園舉辦成立大會,是繼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南韓之後成立的海外分社,現任社長Tari Shasa平時在彰化從事看護工作,也是在台印尼母語雜誌”TIMedia”的記者,曾獲得第三屆移民工文學獎優勝。
台灣分社一開始只有四名社員,她們透過facebook號召其他印尼移工加入,成員滿30人後開始和KPK萬隆總部申請線上課程的事宜,並且邀請出版詩集的作家教導社員創作。社長Tari在2015年和其他兩位移工朋友自費出版一本在印尼移工圈子很受歡迎的散文遊記”Babu Traveler”,Babu是印尼文女傭的意思,書名直譯為《女傭旅行者》,顧名思義就是由三位在台灣工作的印尼「女傭」,紀錄她們走訪台灣各地旅行的經驗,帶領讀者透過「女傭的視角」認識台灣之美。
印尼閱讀推廣組織TBM(社區圖書館)
較特別的例子是印尼閱讀推廣組織「TBM Rumah Ilmu Taiwan」(知識之家),TBM是印尼文Taman Bacaan Masyarakat縮寫,直譯為「社區圖書館」。TBM是來自雅加達的移工進修學校BHAKTI JAYA INDONESIA(CLC)底下的計畫之一,2013年開始在基隆設置第一個行動書櫃,雖然沒有像一般文學社團有定期發表作品和安排寫作課程的活動,但每週日會在台灣各地擺設行動書攤,提供移工閱讀母語的空間。
TBM也會為團體裡的移工學生出版個人故事的合集,鼓勵印尼移工記錄在台灣工作的生命經驗,2016年出版” Seribu impian di Formosa”《福爾摩沙一千個願望》和” Goresan Pena Formosa”《用筆刻劃福爾摩沙》兩本故事合集,書封分別為101大樓和龍虎塔,都是移工印象深刻的台灣地標。對於想嘗試創作的移工而言,TBM是另一個可以接觸文學的環境。
在公共空間擺設書攤的TBM也是與台灣民眾最接近的文學團體,台中的TBM設在火車站前的東協廣場和「1095文史工作室」合作提供書籍;台南的TBM設在台南公園,每月第二個禮拜日和「Nan-Nan南南」一同擺設書攤。分布全台的TBM,讓北、中、南的印尼移工都有機會讀到母語書籍,也讓更多台灣人認識移工文學。下次若週末走訪火車站周圍的公共空間,不妨留意看看是否有擺滿東南亞書籍的攤位、以及專心閱讀的移工,主動試著和移工朋友聊聊台灣、聊聊文學,相信會有很特別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