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陷滅絕危機 雲南受威脅物種最多

2017-08-24 15:03世界日報 ■南方都市報/周世玲
中國植物的「戶口本」信息,最近發生了更新。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等機構主辦的「生物多樣性」雜誌發布的最新評估結果顯示,中國3萬5784種植物,有40種涉及絕滅等級,其中屬於絕滅等級的21種植物為中國特有種,生境退化和喪失是植物物種滅絕主要原因。據了解,為保護植物,中國在就地保護方面建成自然保護區超過2700個。在遷地保護方面,植物園近30年建設發展迅猛,但植物園存分布不均且同質化現象。此外,國家試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體保護在三、五年內或見成效。

高等植物量 中排全球第3

數據顯示,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全球30多萬種植物,中國占了十分之一,高等植物3萬5784種,其中1萬5000多種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僅雲南一省就有超過1萬9000種高等植物種類,相當於整個歐洲的數量,廣東省內有7717種。
為何中國植物如此豐富?國際生物多樣性計畫中國委員會秘書長、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研究員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氣候帶譜齊全的國家,先天環境多樣化。」植物學大會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展數據顯示,中國地域遼闊、橫跨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因此幾乎可以見到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類型,且有非常多的生態系統和類型。這也因此造就了中國高等植物數量居北半球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
此外,地質歷史原因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來說,有兩個地質歷史事件是最重要的,一個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另一個是第四紀冰期。第四紀冰期時,中國亞熱帶大部分未被冰川覆蓋,這使中國成為重要的物種保存中心以及物種形成和進化中心。

還沒被了解 很多就消失

但現實生活中,人類的活動正在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4年物種紅色名錄中,有1萬5000多個物種正在受到滅絕威脅。有研究認為,人口的增長給地球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壓力,人類現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已超地球資源的1.7倍。當今生物滅絕速率比66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以來所有的滅絕速率大1000倍,每年有1000個物種正在消失,如果不採取措施很快會變成每年1萬個,估計1200萬種現存真核生物有一半可能在21世紀末消失。由此,有學者認為,地球正在進入第六次生物物種大滅絕時期。
而在中國,在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和2004年出版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基礎上,環保部和中科院2013年聯合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報告(下稱評估報告),採用IUCN研發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該體系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的物種瀕危等級評估體系。評估報告對中國的超過3萬5000種高等植物進行評估,每種植物都有(受威脅)等級。今年7月出刊的「生物多樣性」雜誌最新研究對評估數據進行了部分更新。
評估使用等級包括絕滅、野外絕滅、地區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絕滅即滅絕,受威脅等級包括極危、瀕危、易危三個。
新近研究顯示有3879種(約11%)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多達40種植物已經確認滅絕,占比0.11%。其中屬於絕滅等級的21種植物都是中國特有種。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說,雖然全球植物有30多萬種,但從經濟價值角度來說,全球廣泛應用植物也就2000至3000種,最常用的不過50種。很多植物甚至都還沒被人類了解就已經消失了。植物不像動物,比方大熊貓有深入人心的形象,牠的可愛和現狀反差能讓人意識到保護的重要,但其實有很多植物也是珍稀的。

受威脅物種 雲南數量最多

評估結果顯示,物種絕滅的主要原因是生境(Habitat,棲地、生育地)的喪失和退化。由於人類經濟活動改變了土地性質,使野生植物分布地轉變為農林產品用地、城鎮建設用地及路網管線場地,從而蠶食毀壞植物的原生境,久而久之,造成物種居群數量減少直至消失。只有少數物種的絕滅主要是由於過度採集所導致的,如五加科的三七(Panax notoginseng)和木蘭科的絨毛含笑(Michelia velutina)。
特有物種方面,中國特有的高等植物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51.4%。評估結果顯示,特有種中屬於受威脅物種的有2462種,占受威脅物種總數(3879種)的63.5%。中國高等植物特有種在科級水平上的受威脅狀況為,被子植物是蘭科(Orchidaceae)最受威脅,蘭科植物有532個物種為中國特有,其中屬於受威脅物種的有271種,比率達50.9%。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如水杉、銀杏、珙桐、銀杉、天目鐵木、金錢松、百山祖冷杉等,都是中國代表性的受威脅植物。此外,評估結果顯示,受威脅物種數多的主要是西南一些省區。雲南省受威脅植物最多,有1674種,占全國受威脅植物的44.4%;其次為四川、廣西、西藏。廣東同樣不樂觀,排名在前列,作為第七名有338種,占比9%。
除了以上明顯受到威脅甚至已經滅絕的物種,評估報告對近危和數據缺乏的物種也提出需要關注的呼籲。新近研究顯示,屬於近危等級的高等植物有2818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7.9%。而屬於數據缺乏等級的植物有4804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13.4%,這些物種主要是野外居群和分布等信息不確定。評估報告指出,對含20種以上的科進行分析,以被子植物為例,其中杜鵑花科(Ericaceae)數據缺乏比率最高,該科種數為933種,其中數據缺乏種數為210種,數據缺乏比率為22.5%。報告提出,物種調查過程中可重點關注數據缺乏等級的物種,以填補數據空白。

這5大原因 失去生活地方

任海說,當前植物面臨的問題是,它們正在失去生活的地方。問題主要有五個。一是原有森林被砍掉。因為利益原因的也有,中國火熱的進口紅木原木生意在讓東南亞鄰國的紅木資源幾近滅絕,近年來情況有所減少。
二是破碎化。植物生存的環境大塊大塊被改造用來修建城鎮,生態環境破碎化,老虎不敢跑了、鳥不傳粉了,植物沒有傳粉更難有下一代了。三是污染。很多植物都是不抗污染的,一下酸雨就死定了。四是內因。部分植物有繁殖障礙。五是外來物種的影響。比方薇甘菊,號稱一分鐘一公里,從內伶仃島上到深圳,如今堪稱深圳的頭號植物入侵者。
IUCN將威脅因素總結為六個主要方面:生境退化和喪失、直接採挖或砍伐、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物種內在因素和種間影響。評估主要分析被子植物所受的威脅因素,評估報告結果顯示,生境退化或喪失影響最大,涉及2116個物種,占所有影響總數的60%,其中又以農林牧副漁業發展的影響最大,占比18.1%,其次為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分別占比7.1%和3.0%。直接採挖或砍伐涉及物種963個,占所有影響總數的27.3%,排名其次,此外依次分別為物種內在因素(占比10.1%)、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占比1.1%)、種間影響(占比0.9%)和環境污染(占比0.5%)。對於威脅因素,評估報告指出,威脅因素是隨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對威脅因素和物種居群變化開展動態觀測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保護涵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馬克平表示,保護生物多樣性主要有三種方式: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屬於就地保護的類型。中國對於就地保護的推動力度較大,自1956年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截至到2015年底,中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國家級保護區446個,占國土面積的14.8%,就地保護了65%以上的物種。
遷地保護方面,目前中國共195個植物園(樹木園),收集保存植物物種2萬個,占比中國植物區系65%。但中國的植物園現在存在分布不均、建設同質化問題。
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試點的國家公園體制。目前有九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進行,包括三江源、大熊貓、錢江源、東北虎豹等國家公園,估計三到五年內會有效果產生。
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取自南方都市報
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取自南方都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