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3/25『台三線新竹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地理考察手冊之一

106-2第二學期新竹客家鄉鎮人文生態之旅~『台三線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地理考察活動


日期:20180324()0325()
地點:新竹關西鎮、峨嵋鄉、北埔鄉及竹東鎮

發想:藉實地校外實察活動了解並關懷生活中的地理議題,例如水資源利用、食農教育、農村再生及活化古蹟等問題。從探討台三線新竹地區客家村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如何影響農村的人文生態及經濟發展,帶領同學關心並思考本土環境相關議題。也同時省思政府目前推動的浪漫台三線策略思維的可行性。
第一天324()
7:20-7:30集合(中壢火車站附近光南書局)→關西鎮關西老街(聆聽活化老街故事)、羅家書屋(聆聽青年返鄉活化老屋故事)、文化古蹟及產業發展導覽午餐(關西當地食材客家餐)→峨嵋鄉【參訪12寮休閒農園及聆聽返鄉青年農村再生故事、峨嵋湖、大埔水庫(水資源利用)、富興老茶廠(認識東方美人茶文化)、樟腦寮、擂茶製作】晚餐(峨嵋當地食材客家餐)→聆聽社區營造的免費商店及食物森林理念夜宿峨眉湖畔民宿【吾家農場】並聽農場主人分享農場開發過程故事
第二天325()
7:50-8:40早餐漫步峨嵋湖、桶柑園北埔鄉膨風茶文物館午餐(同學分組自行在北埔老街用餐)→北埔歷史文化古蹟金廣福與忠恕堂導覽竹東鎮林業展示館(探討竹東林業發展歷史)→竹東文創園區探討活化產業→18:00返回中壢光南書局

為何這次考察主題是新竹台三線沿途鄉鎮?
為推動及落實蔡英文總統「浪漫台三線」政見,行政院2017322日舉行「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治理平台」第1次會議,擬定4年期計畫,年度預算和特別預算共投入新台幣82.12億元的預算,打造台三線生態、人文和產業願景;全力打造國家級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啟動客家文藝復興。第一階段主要為進行以客庄三慢(慢食、慢遊、慢活)為特色的軟硬體基礎建設,包含台三線客庄文史資料調查整理及叢書出版,音樂、文學及藝術村打造,自然與人文景觀、空間環境優化改造,及便捷的複合式交通路網串連,配套推動文創、新農業、青創、產業聚落及文化生態旅遊等產業計畫,預估可帶動超過900位青年返鄉、超過2,600個就業機會及增加地方約282億元觀光收入。


浪漫台三線主要是自桃園經新竹苗栗至台中客家鄉鎮,如下圖。













第一天0324日〈星期六〉
7:20-7:30中壢火車站附近光南書局集合(中壢區中山路100)
第一站關西鎮
關西鎮地理環境
關西鎮新竹縣的一個,位於新竹市區之東北方,為牛欄河與鳳山溪匯流之處,為新竹郊區面積最大者的平地鄉鎮,過去曾為陸軍步兵206師(威武部隊)之重要陣地。關西鎮物產豐富,名產包括仙草、鹹菜、番茄、草莓等,其中以關西仙草最為出名,也是仙草之重要產地,其產量約為全台灣總產量之80%。每年亦會舉辦仙草節等活動。主要的發展聚落位於牛欄河與鳳山溪交會的河階地,是新竹郊區東北山區,南北交通和東西交通的匯集點,過去是山地經濟重要的交換中心,曾與新竹市區、竹東鎮並列新竹地區三大城鎮區

關西舊稱鹹菜甕,日治時期改名為關西街,係受到鹹菜棚的「鹹菜」之閩語發音(閩:Kiamtshai 客:Hamtsoi)與關西(Kansai)之日語讀音相似。還有一說,關西四周環山圍繞是非常肥沃的盆地,而朝西出口有老虎山與坪林高原對峙,只留鳳山溪通流(現有高速公路高架橋跨河連結),好像瓷硼而且盛產菜,顧名思義,乃取名為咸菜硼,猶有在仁安里拱子溝溪出口處,在日治時代明治末年所建的咸菜硼橋名尚在亦可為證。惟此名一直沿用至1920年(民國9年)91日修改台灣地方制度,將石光區併入於咸菜硼區改名為關西庄。當時選擇此名之動機,難免受到時代背景影響。由於那時代,凡事須順日人政策,而咸菜硼之日語為kan sai HO與關西之日語為kan sai同音。

關西鎮因幅員遼闊,氣候溫和宜人,素有「長壽之鄉」美譽,並因特殊環境,經行政院核定為平地原住民地區,境內有原住民、閩、客等族群,為多元族群融合的地區。以客家族群為主,關西鎮東部山區錦山里有少數泰雅族原住民居住的部落(馬武督)。

關西鎮居民最高紀錄為民國60年底的44,107人,隨著人口外移,截至1071月,面積125.5193平方公里,人口數28,847人。原住民人數約545人,多居住在錦山里891016四鄰,約280人,餘散居各里,族別以泰雅族為主。

關西鎮的產業目前仍以農業為主,耕地面積有5749.21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45.81%,但因多為丘陵和山地,所以大多為旱田,在農作物的生產上以稻米、茶葉、柑橘、仙草、香菇、蕃茄、草莓為主要的農產品。稻米種植面積二期作約為410公頃,因受限於天然條件,稻農大多為自產自足。茶園種植面積約為180公頃,因氣候、地形等天然條件適宜茶樹的生長,關西鎮的茶葉成名甚早,目前部分茶農所生產之綠茶、綠茶粉已取得有機認證標章。柑橘種植面積約為480公頃,因地屬丘陵地,年平均溫度為2223°C,適合柑橘頪生長,所生產柑桔果實飽滿,果肉多汁甜美,目前栽種品種有海梨、柑椪、桶柑、茂谷柑,並以海梨柑為大量。仙草種植面積約為110公頃,佔全台灣仙草產量80%以上,為全台之最,是關西鎮最具特色的作物。香菇主要分佈於錦山里,該里於三、四十年前就開始以段木栽培種植香菇,所使用之段木樹種為相思樹、櫟木、楓樹、杜英,不同的樹種種出的香菇香味也會有所不同,生產的段木香菇菇面平整色澤好,香氣清香,香菇厚實,肉質細嫩甜美,目前部分菇農種植之段木香菇已取得有機認證標章。蕃茄主要分佈於台三線及一一八線之蕃茄農場,種植方式以介質土栽培法為主,位於台三線之蕃茄農場並引進世界各國三十多項蕃茄品種,為全國種植蕃茄品種最多的蕃茄農場,有蕃茄聯合國之稱。草莓主要分佈於縣道一一八線公路旁,種植面積約為16公頃,是全新竹縣最大的草莓產地,部份農場已有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不必擔心農藥殘留問題。

鎮公所為推動關西鎮農業發展,關西鎮目前以發展休閒農業為目標,尋求新的農業經營方式,利用農業資源吸引遊客前來遊憩享受田園之樂,提高農民所得及繁榮農村社會,且結合農業生產、農業生活、農業生態三生一體的新產業,朝向精緻、質高、有機休閒農業發展。

0900-1200關西鎮【關西老街、羅家書屋】文化古蹟及產業發展導覽
關西鎮上至今保留了傳統客式、閩式屋舍,日治時期的官舍及商街建築,現代化的新式獨棟住宅及公寓大樓,共同組關西在人文風貌方面的特色景觀,新舊建築的交錯在關西街上隨處可見。老街,即今中正路以西的大同路段,清代竹塹社衛阿貴所承接興新堡號,於嘉慶17年(1812年)開墾所形成的街肆,公館即設置於此,道光年後山產交易日盛。今街道兩側多為舊式建築。新街位在關西鎮公所的東南方,即今中正路以東的大同路段,為道光初期所形成的街肆,道光9年(1829年)後始稱鹽菜甕街,新街形成後發展較老街快速,今日仍是商店密布的街道。關西分駐所前方中正路兩側的老街目前保有不少日治時期商家風格建築,惠愛路上的關西第一戲院亦呈現出關西鎮街道發展歷史。

百年前關西老街位居交通要道牛欄河與鳳山溪匯流處,街上繁華熱鬧,後因交通方式改為路運,而逐漸沒落,直到這兩年,開始有喜愛老屋的人回到故鄉,讓沉靜已久的老街有不同的樣貌,假日市集越來越熱鬧,也讓人們走入老街看看。關西鎮中正路老街活化,懷舊與藝文的融合,散步尋寶再喝杯咖啡,別有一番情趣。

圖片引自https://bobowin.blog/2016-12-12-70/
關西警察分駐所
建物關西太和宮焚毀於後即在1920年代被興建於該廟原址。其建築充滿濃厚日式風味,配色為配合警局,以白、深藍為主。後方有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宿舍旁另有一庭園造景。周邊目前被規畫為古蹟藝術園區使用。
Hi Look
由關西的在地青年邱美鳳進駐,是藝術,也是設計工作室,用她的設計長才,讓老屋的生命延續,在屋內看到許多文創商品,每一個空間角落及擺設都極具巧思,社區內的宣傳文宣都是由他來設計,以創作素材讓關西老街更為世人所知,展現對故鄉的情懷
「石店子有機書店」的圖片搜尋結果
石店子69有機書店(中正路69)
石店子有機書店則由盧文鈞先生開設,成列著二手書籍,還常辦讀書會、新書發表會等,讓關西這帶的書迷有交流的地方。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在這裡不賣書,而是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深化在地閱讀文化,只換不賣的有機書店,讓書的價值持續延續,是愛書人的福音

13.jpg   「石店子有機書店」的圖片搜尋結果
臺灣紅茶公司(中山路73)
大正九年(1920)初,日本殖民當局獎勵農民種植茶葉關西地區茶園面積因而大幅增加,製茶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台灣紅茶公司之主要創辦者羅氏家族在清治末期即已開始栽植茶葉,並以手工製成成品,再連同其他生產者之產品以人力運送至大溪,轉賣大稻埕銷往臺灣島內外各地。昭和三年(1928),羅氏家族成立製茶企業「馬武督茶業組合」。昭和八年(1933),羅氏家族在赤科山(今關西鎮玉山里附近)成立製茶工廠「赤柯山茶業組合」;其茶園面積二百餘。昭和十年(1935),「臺灣新聞社」在臺灣博覽會上舉辦「全島名物名產人氣」票選活動,關西出產之紅茶獲選為得票數最多的農產品之一。昭和十二年(1937),在當地實業家羅碧玉號召之下,羅氏家族及關西地區羅氏宗親與地方人士共同出資成立「臺灣紅茶公司」,以製造或收購各種茶葉,經精製、拼堆、包裝等程序直接大量銷往海外市場。當時,該企業除在關西設有大型精製茶廠外,也在臺北設有貿易事務所和簡易精製包裝廠。

1960年代,臺灣紅茶公司在紅茶外銷市場逐漸式微時引入日本煎茶製作機器技術,並將產品銷往日本等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使企業總部建物受到毀損;該毀損在2000年即告修復完成。200412月,臺灣紅茶公司利用該建物之東側廠房及主建物二樓成立台紅茶業文化館,並加入新竹縣地方文化館群。2006年,該建物被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
關西台灣紅茶公司.JPG
錦泰老茶廠(中豐路一段336)
這幾年下來台灣的茶葉也正在蛻變中,從傳統只提供茶葉的買賣慢慢轉型成為觀光茶廠,產品也從單純的茶葉、茶包開始以更多元化的包裝溶入、帶入日常生活(比方說茶皂)
錦泰茶業於1936年創立於台灣新竹縣關西鎮,以紅茶起家,擁有傳承數十載的製茶工藝與保存完好的茶葉文物,201312月通過台灣客家委員會「客庄區域產經整合計畫」取得「Hakka TAIWAN」標章認證,是北台灣聲名遠播,廠齡已八十年的老茶廠。
因應臺茶逐漸走向精緻化、在地化發展,2002年起,錦泰轉型為觀光茶廠,設立「茶葉文物館」致力於保有已傳承數十載的製茶工藝與茶葉相關文物,並展示仍可運作的古董製茶機具;2013年成為客家委員會「客庄區域產經整合計畫-3線」輔導之亮點業者,並獲「Hakka TAIWAN」商品標章認證。
「錦泰」初期以製作及外銷紅茶、綠茶為主,後與日本丸紅茶業株式會社、三井農林株式會社、今泉茶業株式會社及臺灣農林公司、振宏茶業公司、臺北茶業公司合作,開始製作日本煎茶、包種茶、烏龍茶,並外銷至日本(東京、橫濱、博多、名古屋、沖繩、鹿兒島、廣山)及利比亞、摩洛哥等國家。2002年後改產製耐放、耐泡的「炭焙烏龍茶」為主要產品,歷經多年研發而成,結合唐、宋老祖宗製炭焙茶工藝及現代科技所誕生的創新技術,除消除茶葉中的苦與澀,更充分發揮臺灣高山茶葉優勢,為品茗人士提供品質優良,100%臺灣採摘、烘製的頂級茶葉。
另外,只有客家人才會製作的「客家養生水果茶」,又可分為虎頭柑製成的「客家酸柑茶」、柚子製成的「客家老柚茶」及檸檬製成的「客家檸檬茶」,皆歷經客家古法九蒸九曬,再經過數月日曬而成,止咳化痰、潤喉爽聲、耐泡耐保存,是一種融合了茶香、果香及陽光風味的養生水果茶,保存的年分越久,沖泡後的風味越是香醇,稱之為「臺灣普洱茶」也不為過,也因此讓「錦泰」獲新竹縣政府指定為「發揚客家傳統文化的示範景點」殊榮。
1 (2)

26
東安古橋&牛欄河親水公園
東安橋古名「彩鳳橋」為昭和二年(1927年)建造,當年橋成,關西陶社曾向全台徵詩,允為一時之盛。東安橋位於牛欄河最寬的地方,也是關西的中樞地帶,橋樑為五孔石造拱橋,其因取材自當地著名的方解石,每一塊橋石各有不同色澤、紋理,故橋型頗為特殊再加上日月的風霜,更令人感覺安東古橋走過無數歲月滄桑,歷久而彌堅典雅壯觀,全台少見,為關西八景之一。關西鎮四號道路拓寬時為維持牛欄河景觀及保存古蹟,施工時保留東安橋並在一旁新建單跨孔新東安橋,達到拓寬橋面之目的。牛欄河親水公園完工於1999年,是以整治後的牛欄河為對象而建的親水公園。公園內有水牛像、吊橋、石塊造景等。親水公園也常配合關西鎮的藝術節舉辦市集或是音樂會
KuanhsiTungAnBridge.jpg

羅屋書院(關西豫章堂)(南山里上南片779號)  
新竹縣關西鎮位於牛欄河、鳳山溪匯流處,境內三面連峰,多丘陵,自古地靈人傑。客家歌手陳永淘在《鮮鮮河水》裡寫道:「故鄉那清澈河流,有泥鰍、螃蟹、蝦子,阿公阿爸及阿舅領著孩子們游泳潛水」場景正是鳳山溪。現在的鳳山溪,不見三代同堂戲水。但在溪流南側,古早時稱上南片庄,風水學來說,倚山面水,是一片風水福地,至今仍保存著關西規模最大的單姓聚落建築群。多處客家三合院,都還有人居住,其中僅有當年為羅氏私塾的羅屋書院開放參觀。

關西豫章堂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係關西羅祿富派下的書房。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方後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羅姓同宗,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

乾隆十六年(1751),有羅氏移民淡水遷徒到現今關西鎮南山里上南片開墾,並招呼廣東省蕉嶺縣之親族前來。後來,羅碧玉在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出一定規模時開始興辦教育;他率領眾人建立了學堂及書院羅屋書院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創建,大正二年(1913)竣工,共歷時十二年。由於關西太和宮在日治初期遭日軍焚毀,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發起重修,並將新廟遷建至大同路現址。當時商請廣州司傅阿發師前來在建造太和宮,因難得大興土木,故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與羅屋書院一同建造。
書院座落於關西鎮上南片庄,屬南山里範圍,周圍居民皆為羅氏族人。庄頭前方有鳳山溪流經,其餘三面環山,整個聚落的宅第座向大多是背山面水,具風水考量,為客家庄一大特色。建築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作化胎,為一堂四橫格局。此宅僅有門樓內縮朝東北方,其餘開口皆朝北,據說有逆朝鳳山溪溪水以聚財的風水考量。內院牆上作天公龕,內禾埕則為過去族人與佃農耕種休憩的用餐處。正堂立面作檐廊左右橫屋為塌肚。書舍位於左橫屋人客廳,師長則住在書院右後方的得月樓。正堂祭祀關公,其他空間為族人使用。羅屋書院與一般書院的格局、營運模式較不相同,屬家族私人學堂,由此也可知羅家自古對教育的重視。




此宅為傳統木構及磚造合院,內牆為土埆磚、斗子砌,外牆則為石砌、磚造。壁堵作為石雕及磚組砌,如正堂裙堵石雕與中堵的卍字不斷磚組砌。窗櫺可分石造、磚造及水泥泥塑三種。羅屋書院使用石材為泉州壓艙石與台灣自產石材兩種,分深淺兩色,色澤上可相互搭配。因創建於日治時期,檐廊地坪使用水泥鋪面,水車堵則安裝玻璃保護交趾陶,保存良好至今都未曾修繕。
裝飾特色可分為泥塑剪黏、石雕、木棟架以及彩繪。泥塑剪黏部分包含正堂中棟剪黏花卉、泥塑人物、神獸,廳下入口屋簷處檔水板「鰲魚吐水」剪黏,檐廊兩側中堵老翁及文生泥塑。水泥塑成的竹節窗,竹枝形態各異。水車堵剪黏及交趾陶,講述澠池之會、劉備退守夏口等人物故事,在玻璃保護下至今,色彩依然鮮明,服裝紋飾都清晰可見。依照地緣關係, 此處交趾陶可能為蘇揚水作品。最後是左右橫屋立面水車堵,塑有人物、動物及花卉剪黏,此處人物多已脫落,但動物姿態仍可展現出匠藝精巧。
  
石雕部分集中於外觀,包含櫃台腳裙堵博古架雕刻等。棟架部分僅正堂檐廊為抬樑式棟架,但不論是瓜筒、彎栱、束木、束隨、束頭、托木雕工都十分精細。如瓜筒上刻有老鼠咬金瓜,寓多子多孫,書卷造形的彎栱寓書香門第等等。廳下作格斷花罩,鏤雕螭虎。廳下左側托木刻有文生三人,右側托木為武生三人,雕花精細,繪有金漆。廳下彩繪多位於木棟架之上,如棟樑繪有「蘇武牧羊」,牽樑中間繪螭虎團字-「福」,以及左右兩側圓光門之上的書卷門額。另外,受日治時期洋風興盛的影響,正堂檐廊及廳下兩側出入口作有仿西洋式栱門。
羅屋書院的客家建築特色有以下幾點,一為是以風水為考量的建築配置方式,包含擇址及門樓的方位等,其次是將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表現在宅第名稱與裝飾特色上。第三是謹守客家信仰觀念,天公龕嵌於圍牆上,龍神神位則安置於供桌下。

「羅屋書院」的圖片搜尋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