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農地違章工廠/農工相剋 地主民代偷笑

2019-05-14 00:04聯合報 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主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抗議「林岱樺護航違章工廠」,喊出「拒絕農地違章工廠無期限」。圖/聯...
地球公民基金會抗議「林岱樺護航違章工廠」,喊出「拒絕農地違章工廠無期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知名文化地理學者Don Mitchell曾寫過一本書《土地的謊言:移工與加州地景》,揭穿加州美麗的農業地景,其實是建立在拉丁裔農場工人的剝削之上。我想到這本書,是因為最近不少環團、文化人士批評立院初審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他們主要訴求是驅除農地違章工廠、停止對農地汙染、還地於農民、恢復農村美麗地景、提供全民無毒食物…
我不反對這些農村願景,也認為政府應建立一套可執行的律法來管理工廠的區位;然而有關違章工廠的討論,欠缺對勞工或農民的生計的理解與分析,他們被環保論述遮蓋住了,如果不討論他們,土地的討論就真的成了美麗的謊言。我希望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讓討論更周延。
第一個觀點,台灣大部分勞工原來都是農民,因為農村經濟凋蔽,被迫轉換到工業部門。留在農村的中高齡居民,有些人無法再耕作,就把農地出租或出售給工廠,賺取生計。這一切都是在市場供需邏輯下完成的。
第二個觀點,工廠何不在工業區營運,而要跑去農地建廠?主要是當年政府完成了農地改革,卻沒有進行都市土地改革,提供了都市土地價格炒作的機會;面對不合理的土地價格,許多傳統產業自然會往農地發展。政府劃定了不少工業區,但由於區位問題,沒有廠商願意過去,如彰濱工業區就是一例。
第三個觀點,政府為什麼縱容農地違章工廠汙染環境?其實應該這樣問:為何政府也縱容合法工業區的汙染?台塑六輕、長榮石化、日月光、RCA…,不勝枚舉。這其實是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發展的後進國的悲哀。台灣產品要在世界市場競爭,價格也是關鍵因素。為壓低成本,代價就是低薪資、犧牲環境。
第四個觀點,產業有群聚效應,高科技產業在政府大力扶持,徵收大量農地蓋廠房,創造群聚。傳統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型的傳統產業,自尋生路,租用農地廠房也形成了群聚。更有趣的是,高科技產業部分產品零件由違章工廠提供,以降低生產成本。所謂合法非法,並不能一刀二切,他們就像黑白道一樣共生。
第五個觀點,根本問題是,台灣經濟發展到底要往何處去?以農產品出口為主?以工業產品出口為主?以觀光業為主?以房地產市場為主?回到現實,農業產值低,內需尚且不夠,我們多少食物是仰賴進口啊!建立可維持合理土地成本且區位恰當的工業區應是當務之急。當然,工業區要嚴格控管汙染排放。
我對政策的建議是:一、大工廠在農地是否就地合法化,要看當地是否還有大量農作,有的話就要遷往工業區。如已形成產業聚落,就變更為工業區。二、幫小工廠設立區位合理、負擔得起的工業區。三、終極問題是,要配合台灣未來發展模式,進行合理可行的土地使用規劃。
國土計劃法能約束便宜行事的土地炒作與城市發展,該做農業就別做工業,該做工業就別做住宅;等農地被破壞,其實土地價值反增,屆時住商開發依然會回頭驅趕工廠生存,這會導致產業發展的不穩定性。千要不要形成工農相剋的困境,卻讓地主及民代在後面偷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