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 2017年6月11日(日)『虎頭山人文生態之旅』校外教學活動

活動預告 國三彈性課程

2017年6月11日(日)『虎頭山人文生態之旅』校外教學活動


活動地點:
 1、桃園市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公園除了本身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還有森林環境教室,加上以自然
觀察、自然閱讀為主題的虎頭山樹屋群,讓虎頭山公園成為兼具休閒、健身、生態教育等多功能的
公園。
 2、桃園忠烈祠:日據時代的桃園神社,是目前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也是日本本土以
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
桃園虎頭山公園


虎頭山公園鄰近桃園市區,地勢居高臨下,為城市景觀保留了豐沛綠意,而享有「桃園後花園」的
美譽。公園內規劃有多條步道系統,以顏色作為路線區分,除了園區的人行步道外,另外完整規劃
出包括賞景健康步道、櫻花步道、森林體驗步道、太陽亭步道、梅園步道、生態解說步道、忠烈祠
步道等七條登山步道,讓遊客更容易探訪虎頭山的美景全貌。


虎頭山的七條登山步道,每一條各有不同的風貌,最長僅1公里多,雖然步道袖珍卻老少咸宜,非常
容易親近,沿途綠樹交擁、蟲鳴鳥叫,上山途中一路相隨,倒也別具風情。四季景觀隨著季節轉換
而有所不同,春夏交替時油桐花細白如雪,有四色樹美稱的台灣欒樹在夏季時綠蔭成畫,一到秋天
就率先換上新裝,轉換成燦爛黃花;秋末時芒花紛飛而至;到了冬天,梅花、櫻花接力盛開,滿園
繽紛,好不熱鬧。也因為虎頭山是桃園區內的最高點,冬天遮蔽了寒冷的東北季風,成為附近民眾
晨起運動的好所在。


除了自然景觀外,由七條步道所串連的奧爾森林學堂、觀景台、木棧道、經國梅園、楓樹園、生態
池、日式神社,以及融合古今的各式涼亭等,也都是主要景點。其中「賞景健康步道」全長1020
公尺,是最長的稜線步道,可一覽虎頭山全貌,中繼點「桃信亭」為一雙層觀景亭,為紀念劉備、
關羽、張飛三結義所建,頗具意涵;「森林體驗步道」為無障礙木棧道,全長僅215公尺,沿途有
高大濃密的樟樹可供遮蔭;「櫻花步道」全長不過500公尺,以山櫻花為主,華麗的風采為春天揭
開序幕,也讓民眾不用老遠上山,就能夠欣賞美麗的櫻花樹林。

位於素有「桃園後花園」美譽的虎頭山公園內,在2012年以不破壞公園內景觀及樹木為原則下,在
林木間搭起木製空中步道,同時利用雀榕善於纏繞的特性讓樹木與樹屋共生,打造出充滿生命力的
三座「活」樹屋,並以大大小小的貓頭鷹裝飾其中,命名為「奧爾森林學堂」。


      





桃園神社



  
桃園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桃園神社,是目前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也是日本本土以外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
桃園神社,興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除了奉祀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白川宮能久親王外,也加祀掌管五榖豐收的豊受大神明治天皇。昭和十二年(1937),台灣總督府
在台開始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於是全台各地紛紛興建日本神社,強制台灣人前往神社參拜。這
一年,總督府下令取消報紙的漢文版,積極推行「國語(日本話)常用運動」,而皇民化運動的最高峰
則是昭和十五年(1940)時,要求台灣人改用日本姓名。 隨著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全台各地
二百餘座原本就得不到台灣民眾認同的日本神社便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或無人拜祭,任其殘舊;或
遭破壞而毀損;有的神社,則被加改做為忠烈祠,以祭祀抗日烈士。桃園神社就是其中之一。桃園
神社1950年才改為桃園縣忠烈祠。主祀神改為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遺像,並在朵殿設置反清、
抗日烈士靈位。光復後,被改為「新竹縣忠烈祠」。
  
 
民國三十九年,新竹縣分治,設桃園縣,又改名為「桃園縣忠烈祠」。如今,桃園神社雖然經過修
復,恢復日據時代的舊觀,但仍可找到當年變造的遺跡。台灣光復初期的日本神社被冷落、遺忘,
甚至破壞,或改造為忠烈祠,是可以理解的歷史發展,但當時全台各地仍然保留著不少日本神社。
民國六十一年(1972),日本政府承認中共,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則引起政府的強烈仇日
情緒。於是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新令「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
遺跡要點」,清除的要點之一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其他的清除項目包括日本的
紀念碑、寺廟或公共建築內的裝飾物,如有日本年號的,一律改換成中華民國年號。
  
當年桃園神社幸運躲過拆除的命運,而成為台灣唯一倖存的日本神社。直到民國七十四年(1985)
桃園忠烈祠因過於老舊,於是縣政府準備拆除加以重建。此時民間力量漸茁壯,文化界反對之聲
四起,而民國七十一年(1982)政府亦已通過「文化資產保護法。」這場爭議終於順利落幕,桃園
縣政府尊重民意,採保留神社原貌的方式加以修復。次年,修繕完成。民國八十三年(1994)
桃園神社正式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獲得國家給予永久的保護。  
   
桃園神社包括本殿(安置神位之處、僅祭典主祭者可進入)、拜殿(一般信眾參拜之處)、中門
社務所(辦公處)、高麗犬石燈籠手水舍鳥居東司參道等。建築配置順應地形,逐層
拾級而上,材料採用檜木日本柳杉木,同時保留完整大木結構系統,顯露出蒼勁及樸實之美。
    

石燈籠
 
一般神社的燈籠有多種材質,包括石造、磚造、木造、銅造等,造型則多樣,本神社的燈籠為
石造,有大、小兩種型式,原日本人自神社沿現今之成功路三、二、ㄧ段〈日治時期路名為神
社路〉及大有路等路段之兩旁,以等距離之間隔,建造數量甚多之石燈籠,唯於臺灣光復後因
民族意識及道路拓寬等因素,而予以拆除。內部現存大型者兩座,小型者四座,皆是民國
七十五年依日治時期的舊照片重建,分置於鳥居前參道兩旁草坪中。大型石燈籠即小型者底部
加置85公分高之基壇,材質為鋼筋混凝土,表面仿石材處理,大型者上部之規格則略大於
小型者,其內部皆配有電線、電燈等。

鳥居
    
日人所稱之「鳥居」〈Torii〉如同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
用,有多種造型樣式,傳統的鳥居為上等木料(如檜木等)或石材製成,近代以來因上等木料
及石材供應不足,漸有鋼筋混凝土及磚製。本神社原有鳥居五座,第一座位於今成功路ㄧ段與
民生路交叉口附近「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桃園分行」前方,原東門溪〈已加蓋〉上之東門橋〈已
拆除〉東方橋頭,第二座位於今桃園巨蛋體育館附近成功路三段成功橋橋頭,第三座位於今
成功路三段與大有路交叉口〈即榮民醫院入口處附近〉,第四座位於今忠烈祠山腳下入口名稱
座旁,以上四座鳥居皆因道路拓寬現已拆除,第五座現位於忠烈祠內殿宇之前,但於民國75年
間修護時,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鳥居頂部並未依原樣復原,現為兩柱單間的「明神造」
樣式,鋼筋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爾後再修護時將秉持維護古蹟真實面貌的原則,按原有
照片之樣式予以復原。

手水舍
 

  
因位於神社的西方,日人稱為「西淨」,參拜者進入神社祭祀前需先洗淨身心,「手水舍」是
提供參拜者洗手、漱口的處所,又稱「水盤舍」、「淨手亭」。其外型為一四角形亭子,長
288公分,寬225公分,平面為矩形,以四柱支撐屋頂,側腳明顯,柱腳包覆銅皮〈根卷金具〉
四柱向內向上微傾,產生「助鋤」作用,使亭子較為穩固,增加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來襲時
之抵抗力。屋頂為「切妻造」(兩坡懸山頂式),銅瓦栩葺,兩側(日本稱為妻面)有精雕之
懸魚及銅皮鬼板,表現了日本木匠之優秀工藝水準,在額枋與桁木之間安裝成列的「直櫺木」
為其特色。亭內置一手水砵,長180公分,寬110公分,高80公分,混凝土製,表面磨石子,並
配置若干具竹或木製舀水瓢。

社務所
  
因位於神社的東方,日人稱為「東沐」〈齋館〉,其功能係作為神社管理人員〈日本和尚〉
處理日常事務及參拜者休息、齋戒、沐浴之用,是以木結構為主要材料的建築,格局及樣式
均為典型的傳統和式住宅,房屋主體的水泥製文化瓦屋頂為「寄棟式」,地面架高,下設通
風孔,進門入口處設「唐博風」(即卷棚軒,阻擋屋頂流下來的雨水及污泥。),以銅質
具裝飾,屋頂為「銅瓦柿葺」,紫銅表面再綠色處理。
 
民國93年桃園縣文化局依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
充實計畫』一案,擬定『桃園神社文化館』設置計畫,將原社務所、管理室、儲藏室、規劃
為『殖民文化講堂』,作為空間展示及講演授課之用,民國96年4月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外
經營管理,更名為『忠烈祠文化館』,由桃園縣朱立倫縣長、文化局陳學聖局長,民政處
李貞儀處長,於同年96年9月3日蒞臨剪綵,並手植桃樹以茲紀念,『忠烈祠文化館』正式
開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