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巴洛克建築

華美巴洛克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chic/C02.html

1.巴洛克建築特色:

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華麗、誇張的雕刻風氣,講究線條的韻律感、空間感與立體感,雕塑中帶有繪畫般的效果,以強烈、活潑的律動感表現出藝術美感,以雕刻、浮雕讓建築本體相互融合,一眼即可看出它特殊、宏偉的建築表現。建築特徵使用光影形成強烈明暗對照,外部立面有中央突出,繪畫與建築混合的美感 。

老街街貌成型于日據時期。和平路兩旁街道全被改為“大正式”牌樓,築起了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洗石子立面,以鳥獸花草等立體浮雕為飾,中央冠上商店字號,而象徵平安的花卉、如意,代表招財的蟾蜍,具吉祥意象的麒麟、祥獅,。含豐收意涵的四季水果,以及有辟邪作用的龍馬背太極、駱駝載書、龜魚游水……等,都是立面上常見的圖樣。而每當夜幕低垂,在昏黃的燈光烘托下,老街更散發有如舊照片般的悠悠古意。


是大溪鎮目前擁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老街區(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多變的街屋,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民國7年至9年),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 和平老街發展沿革 和平老街雖是較晚發展的區域,然而因為緊靠大漢溪河港碼頭之故,其繁榮與興盛的程度卻是後來居上。 和平老街的建築本體早在1850年~1860年代便陸續成形,歷經多次增、改建,在1896年乙末戰役曾遭日軍砲擊焚毀,1918年市區改正實施拓寬道路時,又拆去舊店面重建而成今日所見的街屋立面,並增設亭仔腳,造就了大溪街屋的特殊性。

2.仿巴洛克式建築特色:

巴洛克式建築的大溪和平路老街 ,多為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建築,在大正八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以聚集眾多店家的今和平路一帶為重點,在這波改建當中,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在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人爭相仿效,而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充滿繁複的裝飾,文史工作者將其稱為「大溪樣式」,簡言之,「大溪樣式」是融合巴洛克式繁飾主義,以及閩南傳統裝飾圖案所衍生出來,全新的一種建築風貌,在西洋的格式中,亦不失去原本東方的文化,將兩者融合,成為”仿巴洛克式風格”,成為老街的一番特色。
3.辰野式風格建築特色

日本建築名家辰野金吾在1883年曾到英國考察當時流行樣式,特別喜愛19世紀末設計,倫敦新蘇格蘭廣場,其運用紅磚及白色水平橫帶的華麗造型,回到日本後,辰野的設計反映此特色,故稱為「辰野式風格」。

大溪—蔣公行館 大溪公會堂 現在保存的第二代公會堂,採用紅磚與白色水平灰泥帶裝飾,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風格。於1932年與大溪神社同年建成,日據時期是提供市街住民集會、典禮等公眾活動使用的公共建築物,後來仍是大溪民眾聚會宴客的場地。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公會堂被納為蔣公行館,在原公會堂西南側另建新屋,作為起居宿泊之用,曾改名為『中山堂』,後成為蔣公官邸和行館建築統稱《大溪賓館》。先總統蔣公去世後,行館改稱『蔣公紀念堂』,開放民眾入內。94年命名為「大溪藝文之家」,整修為多功能展演場所,成為桃園縣地方文化館之一。


除此之外,位於蔣公行館旁邊的露臺,是當地人推薦欣賞大溪河階的最佳地點,可以遠望層層河街與丘陵相互重疊的壯麗景觀,搭配些許陽光與薄霧繚繞的綠山之景,使人心曠神怡。


1 則留言:

  1. 剛好在比較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差異,就看到老師的文章~原來在桃園也有巴洛克建築,大溪老街不僅僅有象徵巴洛克風格的S型曲線,更有東方代表吉祥涵義的圖樣!正所謂中西融合呀~

    翊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