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再現錢途 為孟加拉創造收入

隨著環境保意識提升,可經由生物分解的黃麻已成為取代塑膠袋的首要選項。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在孟加拉素有黃金纖維之稱的黃麻,是用來作成麻布的原料,近來這項經濟作物為孟加拉帶來不少外匯。

因為聚乙烯和塑膠等合成材料的發展快速,黃麻產業在1980年代之後就失去了光彩。不過,黃麻的運用最近似乎有捲土重來的跡象,而且比80年代之前更具規模。

國際市場上對天然纖維的需求不斷在增長,使得孟加拉在今年的黃麻和黃麻產品出口突破了10億美元。無論是種植方式或使用量,黃麻現在被認為是繼棉花之後第2重要的天然纖維,主要產地包括東印度、孟加拉、中國和緬甸。

成偏鄉農民主要收入

由於近來黃麻被拿來作用為包裝材料,因為產品多元,需求量也愈來愈大。首都達卡的孟加拉黃麻研究所(Bangladesh Jute Research Institute)科學家阿撒度薩曼(Mohammad Asaduzzaman)表示:「將黃麻經過機器製程和化學處理,現在我們可以製作包裝袋、地毯、紡織品,甚至是絕緣材料。」

當世界廣泛使用塑膠袋時,黃麻的需求量下降,許多黃麻工廠紛紛被迫歇業,對孟加拉的產業造成影響,許多人因此失業,更多農人因此轉種植獲利較高的稻米。

而現在局勢反轉,黃麻需求量漸增,農人們也回頭再次種植黃麻,現估計孟加拉境內種植黃麻的農人有500萬人,也成為該國偏鄉的主要經濟收入。

黃麻收成後必須捆綁在一起浸泡在流動的水裡,使其腐爛,在將纖維從植物中取出後運送到工廠乾燥處理。

便宜又耐用 需求增加

達卡政策對話中心(Centre for Policy Dialogue)的研究員毛薩敏(Golam Moazzam)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對本土市場或是國際市場,政策都支持黃麻包裝袋的使用。舉例來說,孟加拉政府強制規定糧食作物要用黃麻袋盛裝。」

科學家表示,黃麻在不同領域上都有用途,性質堅韌且持久,他們手上的研究計畫相當有野心,試行如何把黃麻和棉花混和以製作成丹寧纖維。

以黃麻作為材料的地工織物(Geotextiles)經常用來作為土壤受侵蝕的控制,還有鋪設在道路上提高耐用度,天然的纖維也可作為製造紙漿和紙張。

孟加拉的科學家刻正努力縮短黃麻的生長期,在120天以前收成的黃麻質地會較為柔軟。「如果這種特殊品質的纖維經過化學處理和漂白後,就會變得更柔軟,如果我們可以把它和棉花混合,就可以作成牛仔布料和多元的織品。」阿撒度薩曼說。

這些手續經過商業設計之後,將可紓解產量逐漸減少的棉花在市場上的需求。而且預期成本將可減少一半,大力提升國內的織品產業獲利。

但是,創新研發總會有瓶頸。黃麻纖維和棉花必須使用特殊的器具才能夠一起混紡,目前還無法量產,科學家們希望紡織業者可以儘快採購新的機器。「可惜的是,現在促進黃麻多元產品的研究並不多,像是印度和孟加拉這類出口黃麻的國家應該進行統合研究,尋找更多樣化的黃麻產品。」【取自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