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天津

2015年大陸各城市最新分級名單出爐。根據鳳凰財經網報導,在這份最新公布的《中國城市等級劃分表》中,繼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後,今年天津也因為經濟發展迅速,而躋身成為大陸第五個一線城市。

事實上,由於各城市發展的路線不同,城市分級難以用客觀標準明確區隔,目前大陸城市等級的劃分仍沒有官方標準,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劃分仍以民間機構的評級為主,在各家機構標準不同的情況下,除了一線城市較有共識外,其餘城市的等級劃分或多或少存在爭議。

京滬A辦超搶手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最大的區別仍在高端服務業的規模大小。規模越大,對於周邊經濟地區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至於如何去衡量一個地區的高端服務業規模,最直觀的指標,就是當地一級商辦大樓的出租面積。
以戴德梁行等國際大型房地產諮詢機構發布的相關數據,截至今年第2季末為止,北京、上海A級辦公大樓出租面積各以947萬平方公尺及666萬平方公尺,高居大陸各城市前2名,廣州及深圳則各以370萬平方公尺及314萬平方公尺分居3、4名,這個排名正好與當前一線城市排名相同。

北京引領大陸經濟
另在服務業方面,北京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高達78%,而上海亦有64.8%,廣州、深圳的高端服務業規模都只有上海的一半左右,合起來剛好與上海相當。
其中,北京作為大陸的權力中心,其高端服務業的龐大規模,是建立在全中國土地之上的,在可以預計的將來,北京仍然會是未來中國經濟影響力最大的第一都市。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商辦大樓的存量來說,成都已經可以躋身大第5城的地位。但由於當地的高端服務業規模目前仍然較小,加上地理位置偏處內陸,這嚴重抑制成都的服務業創新能力,使得其對外影響力的輻射半徑被限制在中西部範圍內,也顯見高端服務業的發展能力已成為決定大陸各城市地位的關鍵因素。

小 靈 通
大陸城市分級
目前並無官方制定的標準,主要仍是各民
間機構根據各項指標(如GDP、人均收入、居
民消費力、500強企業進駐數量等)評定而來,
一線城市指的是大陸全國綜合中心城市;二線城市一般指各省會;三線城市一般指地級市,其餘縣級市則為四線城市。除北上廣深津是被公認的一線城市外,二、三線城市的區別往往會因各機構的評定標準不同而略有出入。【取自中時電子報】

伊波拉奪2500命 幾內亞宣布脫離疫區

西非國家幾內亞在伊波拉疫情奪走超過2500人命後,今天宣布正式脫離伊波拉疫區。飽受伊波拉肆虐的西非3國中,如今僅剩賴比瑞亞進行結束疫情的最後倒數。

伊波拉疫情造成幾內亞數千人喪生,並且重創衛生與教育系統,幾內亞當局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做出這項宣布後,首都康納克立(Conakry)居民熱烈歡呼中百感交集。
為無國界醫生組織(MSF)工作的幾內亞人卡瑪拉(Fanta Oulen Camara)告訴路透社:「我有好幾個家人死於伊波拉。」
曾在2014年3月染上伊波拉的他說:「而我自己在康復後所面臨最困難的事是讓人們接納自己,以前支持我的人都背棄我,就連我任教的學校都拒我於門外。」
幾內亞負責協調伊波拉疫情防治工作的官員米格里亞尼(Rene Migliani)說,伊波拉讓幾內亞出現約6200名孤兒。

根據世衛,這波伊波拉疫情共在全球造成超過2萬8600人感染,其中1萬1300人身亡,大多數病例集中在幾內亞、獅子山與賴比瑞亞,光是幾內亞就有3800多人感染。
在幾內亞之前,獅子山已於11月初率先宣告脫離疫區。
境內有4800多人死於伊波拉的賴比瑞亞則正展開疫區除名的倒數計時,如果維持42天沒有出現新的病例,就可以宣布結束疫情。【取自路透社】
 

陸開放二孩 33年一胎化成歷史

2015年中國大陸十八屆五中全會決議全面實施兩孩政策。意味長達30多年獨生子女政策將畫上句點,事關13億人口生育自由,並有助改善低生育率造成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問題,人口性別均衡發展,維持社會穩定,同時牽動經濟、教育、醫療、家庭、社福、養老、住房、就業等各層面需求改變,意義重大。

結束一胎化政策,並不代表大陸中央放棄計畫生育這項基本國策。開放二孩前,政策仍持續微調,2002年12月頒布《人口與計畫生育法》,湖北、甘肅、內蒙古實行「雙獨二胎」政策,即夫妻都是獨生子女才可以生二胎。直至2014年全面實施「雙獨二胎」,該是做為全面開放二胎的政策風向球。
回顧計畫生育政策40年,大陸累計至少少生4億人口。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出,當初如不實施,現在人口恐怕達到17億至18億,獨生子女政策大幅減輕人口成長過快,避免給資源環境帶來太大壓力。

一胎化 衍生多重問題
一胎化解決人口爆增壓力,也帶來諸多問題,包括性別失衡、勞動力下滑、人權侵犯(殺嬰、墮胎)、社福體系因人口老化負擔過重、親子關係扭曲等。
大陸現行計畫生育政策並不僵化,多採因地制宜。依各城鎮、農村或少數民族需求,分為一孩、一孩半(第一胎為女孩,可生二孩)、二孩(雙獨)、三孩(少數民族)等不同政策,甚至西藏自治區採特殊生育政策,人口稀少的藏族少數民族不限制生育數量。

生二孩 實際意願不高
儘管各界對開放二孩充滿期待,但分析現行「單獨二孩」政策,成效卻不如預期好。大陸符合「單獨二孩」家庭有1100萬,2015年5月底統計,僅145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雖比2014年106.9萬對高,卻沒如預期「爆量」增長。有學者指出,從懷孕時間點看,真正因「單獨二孩」新生人口,可能只有1/5。

觀察上海市2008年實施「雙獨二孩」至今,符合條件的200多萬個家庭,僅1.5萬對申請再生育,也只多生了7000多人,今年11月調查1489對新婚夫婦,僅25%考慮生第二胎。另一警訊是,做為計畫生育政策試驗特區,早就獲允許生兩個孩子的山西翼城縣,人口出生率竟比只能生一孩的鄰近地區還低。【取自中時電子報】2015/12/29

數十年最嚴重水災 英城鎮淪「小威尼斯」


英國這幾天遭遇暴雨侵襲,許多地方河水暴漲、氾濫成災,部分城鎮的景象宛如「小威尼斯」,英國首相卡麥隆動員軍方進行救援,而美國中南部在耶誕節前後,接連受到龍捲風和風暴侵襲,至今已經造成7個州41人死亡。
湍急水流氾濫成災,淹沒大街小巷汽車和房屋全都泡在水中。
西約克郡居民:「地下室都是水,都淹到天花板了,我們在等待救援,等有人來幫忙清理,因為沒有電,這裡的生意全受影響。」
英國連續幾天遭遇暴雨襲擊,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150毫米,從空中俯瞰一片汪洋的景象猶如「小威尼斯」,當局在各地發布超過360個洪水警報,包括英格蘭北部的西約克郡就面臨70年來最嚴重災情,2千戶家庭淹水又停電,上百名軍人出動救災。
英國陸軍中校科爾麥克:「我們已經出動約200名軍人支援大規模救援行動,過去4天我在坎布里亞、蘭開夏郡,現在到約克郡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我們沒見過這種景象。」
連英國首相卡麥隆都說,這次災情前所未見政府已經動員更多部隊,採取必要救援行動,而在美國壞天氣也不斷造成死傷。
德州民眾:「噢我看到了,就在高速公路那邊我看見了,好大喔,好驚人!」
雷電交加,民眾當場直擊龍捲風南部從德州、阿肯色、田納西到密西西比州都經歷龍捲風和暴風雨肆虐,家園殘破不堪,損失難以估計,氣象專家指出,美國今年冬天異常高溫助長了風暴與龍捲風威力,耶誕假期很不平靜!【取自TVBS新聞】

報導維吾爾鎮壓 法記者遭中國驅逐


由於報導中國利用反恐為名、鎮壓新疆維吾爾族人,法國1名記者遭到當地政府譴責,要求該名記者道歉。雖然該名女記者認為中國指控莫名因此拒絕讓步,但最後已確定將被驅逐出境。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第二位在中國遭到驅逐出境的外國記者。
據《BBC》報導,引起中國政府不滿的是法國《新觀察家》週刊駐京記者高潔,北京證實不會重新核發記者證給高潔,同時指控她撰寫新疆暴動的行為是支持當地的恐怖主義與殘暴行徑。中國一直認為新疆自治區長期不平靜,是因為當地伊斯蘭分離主義者煽動,其中許多人也都與外國有關係。 不過,對此高潔反駁該指控荒謬,而且向《美聯社》表示此舉是中國在嚇阻駐中的外籍記者。她表示,「一位政府發言人指控我支持恐怖主義,還說中國已無我容身之地。」
由於高潔記者證若無更新,便無法申請新簽證,等於她必須在今年12月底之前離開中國,屆時她也將成為半島新聞台美籍記者陳嘉韻在2012年被驅逐之後,另一位被驅逐的外籍記者。
高潔是在今年11月巴黎爆發恐攻後發表名為「巴黎攻擊之後,大陸團結有其目的」報導,當中提及中國新疆反恐政策,並認為中國之所以與法國合作別有動機,目的是為了讓其鎮壓新疆合法化。
她說,「事實上,當地確實有恐怖主義,但也有少數族群遭到歧視與暴力。」新疆當地多屬穆斯林的維吾爾族人認為,中國壓迫當地宗教與文化傳統是導致當地暴動的主因。
結果新聞出刊後引起中國政府與官方媒體不滿與譴責,她本人也2次被中國外交部官員要求親自報告並道歉與撤回。隨後中國外交部則證實由於她本人未正式道歉且不適合繼續在中國工作為由,表示不會更新高潔的記者證。
中國外交部批評西方抱持雙重標準,一方面允許反恐怖主義,一方面卻將中國形容為鎮壓少數族群的形象。
對此,法國駐中國大使顧山已呼籲中國收回成命,但未收到效果,駐中國外國記者協會也表示,對於當地政府企圖利用此舉來恫嚇感到憂心。【取自台灣醒報】2015/12/27
 

南水北調一年 北京仍缺水

中國大陸南水北調工程去年12月27日正式「開閘放水」,北京市民從此開始喝「南水」。截至24日凌晨0時,北京近一年來約引入8.66億公噸南水,卻因北京人口過多,仍「入不敷出」。

新京報引述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表示,截至24日凌晨0時,共有約8.66億公噸的南水引入北京。
北京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分析,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供水總量卻以每年平均0.58億公噸遞增,水資源「入不敷出」。

北京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50公噸左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且人口仍在增長,「仍需增加外調水量」。
對此,大陸天津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歲樑表示,南水北調減少北京超抽地下水,除了保障飲用水外,還需考慮多年調節用水,多方式儲存水資源。這樣,如果遇到南方缺水或枯水季,仍能保障用水。
報導引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對地表水的處理能力仍不足,預計明年將開工建設大興及石景山水廠。

報導也提到,「南水」源自湖北省丹江口,經河南、河北流至北京。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於季節及氣溫變化,連續7個多月出現高藻現象,水有股土腥味。
報導引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表示,為了除去這股氣味,自來水廠強化預加氯措施,並調整混凝劑投放量,去除藻類等懸浮物;此外,根據水質情況,調整臭氧量,透過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進一步去除水體剩餘藻類等。【取自中央社】2015/12/25

衝刺可再生能源 霧霾汙染可降42%

日前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通過全球氣候新協定,中國大陸政府也動起來。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召開「巴黎歸來談氣變」中外媒體見面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會上表示,大陸的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到2030年時,將由今年的12%,增加到20%左右,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完成氣候會議的減少碳排放的目標,而且能降低42%的霧霾汙染。
針對媒體詢問,巴黎氣候變遷會議最後,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和部分開發中國家建立「雄心聯盟」,成員包括100多個國家,中國卻未加入;解振華回應並反批,「這個聯盟的一些國家本來就不主張把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此外,該聯盟在透明度、力度方面,提出很多極端要求,有些參加的國家自身都不接受,卻提出這樣的要求,實際就是作秀;為此,中國沒有參加這個聯盟,所有聯盟國家還要回到公約的原則,回到談判桌上。
大陸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但據解振華表示,根據體制優勢,大陸環境問題的解決比走過老路的發達國家,會更好更快一些。
解振華說,大陸主要的目標還是節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陸的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今年底占12%,原來的目標是11.4%,到2020年要達到15%,到2030年達到20%左右,能源結構在做大的調整。
解振華表示,如果這些目標能夠實現的話,不但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可以降低42%的霧霾汙染;只要按照現在政策、措施、路徑,特別是大力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改變生活方式,這些措施如果都做到,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巴黎氣候變遷會議上也提出中國的行動和方案,他表示,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畫重要內容,2030年將使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取自中時電子報】

「種出世界奇觀」 非洲多國聯手種植「綠色長城」攔阻沙漠漫延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21)已於12月上旬於法國巴黎落幕,超過190個國家在近2周會議後,同意協力抑制氣候暖化。但更加困難的部分,在代表各自返國後才要開始。
非洲極具野心的「綠色長城」(Great Green Wall)計畫,在COP21中獲得各國領袖未來5年共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20億元)的資助。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承諾,法國每年將會為非洲阻止沙漠化及其他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貢獻10億歐元(約新台幣363億元),直到2020年;「綠色長城」計畫也在其中。
在撒哈拉沙漠南端種植樹牆
「綠色長城」是11個非洲國家於2007年啟動的植樹計畫,包括吉布地(Djibouti)、厄利垂亞(Eritrea)、衣索比亞(Ethiopia)、蘇丹(Sudan)、查德(Chad)、尼日(Niger)、奈及利亞(Nigeria)、馬利(Mali)、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與塞內加爾(Senegal)。迦納(Ghana)於2015年12月加入,至今已有超過20個國家參與。
這個計畫準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Sahara)南端的薩赫爾(Sahel)地帶,種植一道寬15公里、長約7775公里的樹牆。這道「綠色長城」將自大西洋海岸橫跨非洲、延展至紅海。目的是阻擋夾帶沙塵的季風、減緩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並改善周圍地區人民及其牲口的生活品質。
受氣候變遷衝擊大 也最缺乏應對資金的社群
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民是受到全球地候變遷打擊最深重的社群之一,也是全球最貧窮的社群之一。這塊地區約已有4成面積受到影響,超過5億人口因此暴露在生存地區沙漠化的風險中。若沙漠化持續惡化,主要仰賴農業及畜牧維生的人民就必須被迫成為游牧民族。
沙漠化是一種土壤降解的型態,通常是基於氣候變遷或人為因素,導致已相對較乾的土地變得更加乾燥,喪失植被、無法進行耕作。跨國研究機構「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研究員博札諾(Michele Bozzano)解釋,「沙漠化並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是沙漠的擴張,而是基於土地的不當管理,而將土地轉化為沙漠。」
沙漠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限於地理層面,也包括糧食減少、沙塵暴頻率增加,進而對健康造成危害。資源的緊縮也可能助長了恐怖主義的盛行。馬利林務部主任庫勒貝里(Kouloutan Coulibaly)表示,「當你沒有錢也沒有工作,而恐怖分子前來招募,人們會加入,這至少是個機會。」
「綠色長城」計畫起先由前奈及利亞總統奧巴桑喬(Olusegun Obasanjo)在2005年提出,得到前塞內加爾總統瓦德(Abdoulaye Wade)大力支持。非洲聯盟(AU)於2007年採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聯合國也給予支持。
尊重、偕同當地社群為成功關鍵
這個計畫不僅要種樹,也希望與當地社群合作,帶來更多糧食與工作機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進而帶來和平。
目前進展最快的塞內加爾已經植下超過1200萬棵樹,橫跨150公里,佔據4萬公頃的面積。賽納加爾官方表示,政府目標是要種植80萬公頃、綿延545公里的樹牆。
國際救援組織「基督教救助協會」(Christian Aid)資深氣候變遷顧問阿多(Mohamed Adow)表示,這樣的再生計畫必須尊重居民、獲得當地社群支持才能成功。他在電郵中表示,「選擇適切的樹種,並建立與當地社群合作的維護機制是很重要的,否則樹牆可能只是一排受到當地居民厭惡的樹,並遭到被砍伐、取用木材的命運。」
塞內加爾政府顧問、地方發展計劃專家圖雷(Ousseynou Toure)則表示,綠色長城通過的每個國家自行決定如何推動、維持這項計畫,「如果其中一個國家無法完成自己的部分,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影響。」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波特斯切(Gilles Boetsch)指出,一些像是馬利等境內有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活動的國家,可能因此在計畫進展上有些延遲。
計畫已有一些成果
塞內加爾的努力已經帶來一些正面影響。一名接受《美聯社》(AP)訪問的塞內加爾北部38歲人民表示,畜群可能隨時死亡,但農耕就不需一直移動,「農業生活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
使用虛擬實境(VR)技術的短片《培植世界奇觀》(暫譯, Growing a World Wonder),則跟隨一名塞內加爾女孩繽塔(Binta),描述她與她的家人們如何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綠色長城」計畫如何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取自風傳媒】

澳放行煤港擴建 世遺大堡礁瀕危


澳洲今天放行備受爭議的港口擴建計畫,以配合煤炭出口,但港口擴建挖掘出來的淤泥,估計達110萬立方公尺,將傾倒在被列為世界遺產大堡礁附近水域,將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澳洲政府2個月前才給由印度撐腰、同樣在昆士蘭省境內打造的世界數一數二煤礦開發案開了綠燈,如今又放行港口擴建工程。擴建完成後的港口,每年煤炭吞吐量將高達1.2億噸。
由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 Enterprises)耗資165億澳元(121億美元),於大堡礁所在地加利利盆地(Galilee Basin)打造的卡麥可煤礦(Carmichael)開採計畫,引爆各界嚴厲批評。
因這項計畫所開採的化石燃料必須透過艾伯特角煤炭轉運站的深水港出口,而這個港口如今已負荷滿載。
環保人士辯稱,艾伯特角港口擴建恐危及世界遺產大堡礁的生態,並破壞當地的動植物棲息地。【取自法新社】

消失的美景/澳洲「大堡礁」褪色的絢麗珊瑚...

▲澳洲大堡礁在氣候的變遷、環境摧殘、人類過度開發之下,這塊世界瑰寶將面臨消失的危機,且有學者指出,最快在10年內消失殆盡。(圖/翻攝自網路)

▲澳洲大堡礁在氣候的變遷、環境摧殘、人類過度開發之下,這塊世界瑰寶將面臨消失的危機,且有學者指出,最快在10年內消失殆盡。(圖/翻攝自網路)

曾被CNN評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其綿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曾於1981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但因氣候的變遷、環境的摧殘、人類過度開發,使這塊世界瑰寶將面臨消失的危機,且有學者指出,最快在10年內消失殆盡。
有「海上生物樂園」美稱的大堡礁是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所建構成,同時也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因此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組成,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觀。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衛星圖。(圖/維基百科)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圖/翻攝自oneandonlyresorts網站)
大堡礁的廣闊使它成為唯一一個可從月球觀測到的生態系統,在風平浪靜時,遊船通過這些自然景觀,船下聯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奇特珊瑚景色,成為吸引世界各國遊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但存在的隱憂正因人類的過度開發一一浮現,許多珊瑚種類白化面臨死亡。有學者指出,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不到10年的時間絢爛的珊瑚景色將永遠消失殆盡。
雖然當局設立大堡礁海洋公園保護著大部分的珊瑚礁,減少人類對此區的影響,例如觀光業和漁業等,但依舊逃不了其它自然因素以及汙染影響著大堡礁的生態系統。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圖/翻攝自oneandonlyresorts網站)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圖/greatbarrierreef.org)
根據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氣候變遷因應小組(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Team)報告指出,全球暖化造成氣溫升高或海水化學性質產生變化,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的頻率也隨之增加,光從1998年到2002年統計,短短4年內已有一半以上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產生白化現象。
雖然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積極保護珊瑚礁,但為了避免珊瑚礁再次發生白化現象,人類必須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防止海水水溫再次升高,才能保住這塊絢麗的瑰寶。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圖/翻攝自oneandonlyresorts網站)

▲絢爛珊瑚「澳洲大堡礁」。(圖/翻攝自oneandonlyresorts網站)

消失的美景/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山」 光環逐漸黯淡

▲專家估計在未來20年內,「吉力馬札羅山」的冰雪奇景將完全消逝。(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專家估計在未來20年內,「吉力馬札羅山」的冰雪奇景將完全消逝。(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非洲燦爛發光的山「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其壯麗的美景在於覆蓋山頂終年的冰雪,猶如一個雪白、發亮的美麗光環,但近年由於全球暖化影響,加劇了冰層融化,估計在未來20年內,「吉力馬札羅山」的冰雪奇景將完全消逝。
臨近肯亞邊界的非洲最高山,其最高峰為基博峰或稱烏呼魯峰,海拔高達5895公尺,吉力馬札羅山部分山區被劃分為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並於1987年登錄為世界遺產。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吉力馬札羅山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且是由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丘,火山口直徑約2公里,為全世界第2大火山口。據悉,「吉力馬札羅」在當地的斯瓦西利語為「白山」、「水山」或「閃亮」之意。
因此,當地的渣卡族(Crater)人將吉力馬札羅山視為「聖山」,由於吉力馬札羅山於1977年有限度的開放登山遊憩,因此其登山步道設施相當完善,管理服務措施健全,通常只要具備高度適應能力與良好體力,即有85%的機率可成功登頂,是世界7大洲最高峰中,最容易攀登的一座山峰,每年吸引15000人前往當地登山遊憩。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過,根據《維基百科》指出,19世紀80年代晚期,基博峰山頂完全覆蓋著冰雪,但近年來山頂積雪融化、冰川消失的現象非常嚴重,從1912年到2009年的近80年間,冰川已萎縮85%,1989年到2007年間,每年減少2.5%,專家預估,大約在2022年至2033年間,吉力馬札羅山峰頂的冰川將完全消失。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圖/Google Map)
此外,今天(22日)為世界地球日,世界各地在這一天群起舉辦環保、愛地球活動,呼籲愛惜大自然,隨著許多美景逐漸消逝,提醒世人得更積極面臨全球暖化的危機,地球日更顯得重要,為了健康永續的環境,減少地球負荷,是生長在地球村中你我的責任。

▲「非洲屋脊」吉力馬扎羅山基博峰火山口冰雪覆蓋從1993年(上)到2000年(下)大幅減少。(圖/維基百科)

非洲速讀

非洲速讀

位置:歐人東行必經 伊斯蘭文化 傳入 ( 北非、東非 ) 歐人殖民 ( 三角貿易 ) 1. 地形、氣候不易深入 2. 傳統文化改變 3. 非洲文化外傳 二次戰後獨立 (1960 非洲獨立年 ) 1. 美洲印地安勞力不足 2. 黑人有冶金、採礦、...

大西洋三角貿易 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發展落後 國家財富資本大量累積 移入黑奴勞工並改變人口結構 北大西洋暖流 加那利涼流 北赤道洋流

政治與經濟發展 殖民地式經濟及其影響 歐洲各國殖民地 1850 年

1914 年 政治與經濟發展 殖民地式經濟及其影響 歐洲各國殖民地

殖民地式經濟 地表的景觀 傳統自給式農業的土地利用方式 改變 政治與經濟發展 殖民地式經濟及其影響

熱帶栽培業 <ul><li>經營特色:面積廣大 </li></ul><ul><li>科學化(專業且集約) </li></ul><ul><li>先行初步加工(提高附加價值 </li></ul><ul><li>、港口型都市) </li></ul><...
交通發展模及其影響 幾內亞共和國 鐵路運輸路線圖 鐵路的終點往往是港口都市,人口大量集中,多半是該國的首都或最大的都市 區域差異大 運輸體系的發展模式


政治與經濟發展 區域衝突 蘇丹境內,北方的 阿拉伯 人和南方的黑人,被殖民者劃下的國界線綁在一起,雙方從十九世紀以來,從沒停止爭戰過。 北非 蘇丹 的內戰

非洲內戰引發環境問題 <ul><li>在非洲,因爭奪礦產、石油等天然資源,而引發財團駐軍和過度開發;以及政府不穩定、種族問題所造成內戰不斷等情況,皆使得非洲經濟蕭條,更甚者,在剛果、蘇丹、烏干達等地傳出環境遭破壞的惡劣情況。 </li></ul...

乾旱期: 乾燥範圍南移  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增加    加上人為干擾  植物受到永久性的破壞 人口與環境問題 撒赫爾的沙漠化 年雨量介於  100 ∼ 600  公釐 年雨量變率大 數年為週期的乾旱期和溼潤期交替出現 溼潤期: 糧食需求 ...
人口成長快速 過度放牧與耕作 乾季土壤 受風蝕 雨季土壤 受雨蝕 土壤肥力 下降 植物生長條 件惡化 土壤生產力 減退 沙漠化 撒赫爾的沙漠化
衣索比亞 饑荒情形 乾旱年和人為活動加遽了 撒赫爾 的沙漠化 撒赫爾的沙漠化
人口與環境問題 非洲疾病的擴散 非洲 瘧疾分布圖(資料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 , 2005  年)

非洲 愛滋病分布圖(資料來源: 聯合國 愛滋病組織 , 2005  年) 人口與環境問題 非洲疾病的擴散 平均壽命降低 壯年人力不足 經濟發展受限 扶養比過大 農業人口老化 農業生產大減
愛滋病:非洲面臨最大挑戰 <ul><li>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警告說,在非洲,愛滋病正損害醫療衛生以及福利和司法系統,其巨大影響使得防治愛滋病的發展計劃倒退了數十年。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的經濟增長下降了百分之四。 當前,有大約 2800 萬...
人口與環境問題 人口與都市 非洲人口資料 <ul><li>  2006  年總人口約為  9  億  2  千  4 百多 </li></ul><ul><li>萬 人 </li></ul><ul><li>  5  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比例約占 <...
受到早期西方殖民影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肯亞 奈洛比 附近的貧民窟- 基貝拉 人口大量入都市,造成都市問題 人口與環境問題 人口與都市

人口與環境問題 自然保育的衝擊 非洲 盧安達 維龍加山 的山坡梯田景觀 盧安達 的人口密度為全 非洲 最高的國家,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耕地,農民向森林保護區推進。 此舉不但引發人們爭奪土地,也使得瀕臨絕種的大猩猩處境更加危險。

世界保育潮流演變 <ul><li>1. 從排除人為干預到參與式保育 2. 全球共同體 保育無疆界:沙塵暴、公海資源、河川上下游等。 </li></ul><ul><li>3. 目前著名的跨國界: 印尼與馬來西亞合作的班騰卡利曼國家公園、南非與波札...


跨國界保護公園 --- 哈拉哈迪國家公園 非洲 第一座跨國界保護公園 單一的生態區域管理 觀光客可自由地從任一國 家出入公園 有助生態環境及改善當地 人生活


跨國保護區在非洲


跨國保護區在非洲
作者:陳佳聖
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重要性
  提到生物多樣性,非洲非當莫屬,豐富的物種、多樣的生物棲地及各式各樣的地理風貌,還有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是庇護地球面積20%的重要角色(熱帶雨林可以消耗地球所產生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時也是生態系的重要基因庫)。提到生物多樣性,非洲擁有數量僅次於南美和東南亞的生物物種,例如一般所熟知的非洲大草原上的有蹄動物及牠們的掠食者;也有位於邊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世隔絕了幾百萬年,島上蘊藏了無數獨特的動植物物種及生態,成了動植物的天堂樂園。

  非洲的海洋、清淨的水和廣大的陸上棲地,這些絕對有潛力提供重要以及具支持性的天然資源給人們,讓人們在大自然中得到好處,也許這是新的自然與人的共處之道,但也是人類可以直接信賴自然資源的重要法則。當然所謂的好處,不一定是經濟上的交易或利益,而是重新讓人們思考與大自然共存的一種新信念。

  非洲保護區的成立有不同的背景及結合的原因,有的保護地區中獨特的生物物種、有的保護地貌或特殊地景,也有跨國界保護區,讓動物能夠沒有國界地擁有更寬廣的生活空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藉由成立保護區來幫助當地人建立保護野生物的觀念,也藉由保護區成立之後所帶來的觀光資源來改善生活品質。因為,人與自然的和平共存,還是要依賴永續經營的生態觀念來發展,但人類並非既得利益者,希望,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可得到關照。
劍羚保護區:非洲第一座跨國界保護公園
哈拉哈迪跨國公園的劍羚,節錄自哈拉哈迪跨國公園網站  哈拉哈迪【註1】跨國公園(Kgalagadi Transfrontier Park)為非洲第一座跨國界保護公園,建立於2000年5月,統整了波札那(Botswana)的劍羚國家公園(Gemsbok National Park)以及南非的哈拉哈迪劍羚國家公園(Kgalagadi Gemsbok National Park),面積約38,000平方公里。這個保護區不但幫助劍羚【註2】可以因著季節的變化而自由地遷徙,也讓他們的掠食者也有相同遷徙的機會。換句話說,也是讓動物生態系有自由且自然地消長機會。
  在公園裡有成群的羚羊奔馳在沙漠中,沙地與諾斯貝河(Nossob)和澳柏河(Auob)的乾河床接壤,看似不毛之地的景觀,更是自然觀察和攝影的最佳選擇。哈拉哈迪跨國公園是卡拉哈里獅子和劍羚等動物的故鄉,紅色的沙土是公園的特色,大部份的動物如角馬(非洲原產一種外形像牛的羚羊)、大羚羊、南非羚羊(南非原產的瞪羚之一種)、小羚羊等生活在乾河床上,其它掠食者如獅子、豹、獵鹿豹、鬣狗、胡狼等也一同生活在一起。這裡也有214種的鳥類紀錄。還有400多種的植物紀錄在哈拉哈迪沙漠中。
  這個地區被視為單一的生態區域管理,觀光客可自由地從任一公園進出,提高觀光受益,從各方面來看哈拉哈迪跨國界公園的成立,對生態環境、對當地人都有相當的助益,統整起來,各方讚同。
保護瀕絕大猩猩:奈及利亞和喀麥隆跨國界公園
  經過了多年的努力,2003年9月17日在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國界上成立了大猩猩【註3】保護區,這些珍貴的十字河大猩猩生活在奈及利亞十字河洲和喀麥隆西南方的深山裡,數量僅存不到280隻。這個最新計畫企圖保護這些大猩猩和他們的棲地,經過不斷地修正與討論,包括土地該如何利用才能同時兼顧人們及大猩猩,及建立屬於大猩猩的通道,讓這些飽受威脅的大猩猩可以自由行動。在這個計畫中,主要的衝擊來自於新建道路的設立、評估大猩猩的數目、增加及加強保護區的法律政策等,這些都是保護區計畫要進行的工作。
  這個跨國界保護區主要在奈及利亞的加哈克根提國家公園(Gashaka Gumti National Park)和喀麥隆的塔卡巴波波(Techabal-Mbabo)。加哈克根提國家公園是奈及利亞境內最大的國家公園,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從1991年即被劃為國家公園來保護,但實際上公園內早已被放牧人和農人侵占,國家公園及所保護的意義名存實亡;而塔卡巴波波面積較小,約佔900平方公里,但在喀麥隆境內並無劃分為保護區,位置非常靠近奈及利亞邊界,在阿達木瓦高原(Adamaoua plateau)上,最高點為2456公尺。這樣的自然環境不僅適合大猩猩,也有大量的哺乳動物居住在這裡,包括一些獨特的生物亞種,例如黑猩猩,但是這些也都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
  跨國界保護計畫是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著手進行,它有更確切的目標:建立網絡保護區來保護喀麥隆的熱帶雨林,以及填補這個世界最具生物多樣性國家在保育知識領域中的斷層。
  非洲跨國界保護區計畫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希望真的能為這個地球多保留些什麼,也真的希望我們對自己的生態環境有深切的關心與反省。
註1:
  哈拉哈迪沙漠為非洲土地上一塊龐大又連續的沙區,含括了非洲的9個國家:加彭(Gabon)、剛果(Congo)、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北部)、安哥拉(Angola)、尚比亞(Zambia)、辛巴威(Zimbabwe)(中部)、波札那、納米比亞(Namibia)、和南非(南部)。佔地面積約2500萬平方公里,而沙土的深度有時會超過100公尺。
註2:
  劍羚(Gemsbok)生長在非洲東部至西南部寬闊的乾旱地區,生活在植物及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毛色由米色到灰或棕色,有明顯的棕色或黑色斑紋,鬃毛由頸部一直延伸到肩部,體側的黑色條紋非常明顯;雌雄都有角,角長而筆直,雌性的角通常比較細長。食性,吃草及樹葉。天敵包括獅子、斑點鬃狗、豹及野狗等掠食性動物。
註3:
  大猩猩(Gorilla):目前世上僅存的數量極為稀少,被華盛頓公約(CITES)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大猩猩因脂肪堆積而肩膀寬厚,體型龐大,平時多在地面上活動,不常爬樹,睡覺時則在樹上築巢,巢都是臨時建造的,用一次即廢棄不用。用雙足站立,但行走時仍是四肢著地。大猩猩雖然體大力大,但一般而言,性情相當溫和、善良,更是安靜的素食主義者;只有受到攻擊或圍困時,才會搥胸咆哮,是一種自衛行為的表現。

打擊博科聖地 西非聯軍救近千人質

非洲多個國家聯手,最近成功從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手中救出近千人質。喀麥隆政府證實,西非的多國聯合軍隊日前成功從博科聖地組織中救出900位遭綁人質,並取得該組織擁有的武器。不過,當中並沒有之前遭綁的200多位奈及利亞女學生蹤影。
未見失蹤女學生
喀麥隆國防部長阿索莫表示,集合喀麥隆、查德、奈及利亞與貝南等多國部隊,在今年11月底前往位於喀麥隆與奈及利亞邊界的山姆畢沙森林針對博科聖地發動攻擊,在任務中擊斃100名民兵、逮捕百人,同時取得博科聖地份子擁有武器以及伊斯蘭國旗幟,救出900名人質。
不過,路透表示,目前被救出的人質已證實未包含去年博科聖地在奈及利亞俘虜的219名女學生。喀麥隆通訊部長巴克里指出,「被解救的人質都是村民,當中並沒有之前被擄的女學生。」《美聯社》則報導,部分人質曾被訓練成炸彈客、戰士與竊賊,所幸人質被解救後已與家人團圓。
惡名昭彰的博科聖地是在去年4月在奈及利亞東北部綁走200多名女學生,消息傳出引起國際社會譴責。分析指出,事後發動的救援行動大多無功而返,主要原因是被綁學生可能被分散,並被安排在不同的家庭中。
非各國聯合打擊
由於非洲各國開始加強對博科聖地組織的軍事行動,迫使後者的勢力範圍縮小,但該組織則卻越加頻繁發動自殺攻擊加以反擊。
博科聖地在2009年興起後已造成近2萬人死亡,230萬人無家可歸,該組織也與敘利亞及伊拉克活躍的IS有合作關係。博科聖地更經常利用年輕婦女扮成炸彈客。
這次集合5國的聯軍行動一共派出8,700士兵,目標都是針對在奈及利亞興風作浪的博科聖地而來。喀麥隆日前也表示,博科聖地在該國已無佔領任何土地。

西非國家聯手從博科聖地組織中,成功救出900名被俘人質。(photo by Staff Sgt. Justin Morelli on Wikimedia)

促革命後對話 突尼西亞組織獲和平獎

FOCUS/促革命後對話 突尼西亞組織獲和平獎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這是一個由突尼西亞總工會、人權聯盟、律師公會以及貿易聯盟所共同組成的一個集團。突尼西亞在茉莉花革命成功後,因為新政府制定憲法的歧異,導致朝野兩黨嚴重對立,幾乎就要引爆內戰,而四方集團就在此時為對立的兩方,創造了對話的平台,最終促成了政權和平轉移,也讓突尼西亞逐漸步向民主憲政國家,反觀其他因阿拉伯之春而起義的國家,目前不是陷入內戰就是政局紊亂,突尼西亞的民主發展更顯可貴,四方集團的貢獻實質名歸。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費芙:「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201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表揚他們在2011年革命期間,對於突尼西亞建立多元民主的貢獻。」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表揚他們為突尼西亞的民主發展,創造了一個和平對話平台,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成功推翻獨裁專制,逐漸步向民主憲政的國家。
突尼西亞勞工工會主席阿巴希:「這項殊榮不只是頒給我們,也是給所有突尼西亞的政治領導人,他們選擇了一致的道路,功拋開狹隘的黨派利益,而以國家人民利益為優先考量,我也要把獎獻給所有突尼西亞的女性和年輕人,是他們站起來對抗歧視和排擠,堅持捍衛公民權、自由權以及尊嚴和美好的生活。」
突尼西亞人拿著國旗,在四方集團4位成員下榻的飯店外,興奮地歡呼慶祝!因為他們深刻地體會到,要不是有四方集團,突尼西亞現在很可能已經陷入了內戰,2010年突尼西亞一名26歲的水果攤老闆,因為被警察取締而自焚,這引爆了民眾長期對專制政權的不滿,各地開始發起大規模的示威運動,後來竟成功的推翻了23年的獨裁政權,這就是阿拉伯之春運動的起點,之後反抗威權的運動,更加迅速燒至整個北非、中東地區近20個國家,突尼西亞的伊斯蘭主義政黨,贏得國會多數席次和執政權,不過卻在憲法制定上,與反對黨陷入了對立的情勢,加上極端組織又在各地發動恐怖攻擊,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眾在反對黨的領導下再度走上街頭,要求新政府下台,到了2013年突尼西亞幾乎瀕臨內戰邊緣。
突尼西亞民眾:「這狀況當然是怪政治人物啊!不然要怪誰,人民只是隨著事件起舞,根本不是真正參與其中。」
於是就在這個時候,突尼西亞總工會 、貿易及手工藝聯盟、人權聯盟以及律師公會,共同組成了「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並發表聲明希望政府、政黨和社會各界公開對話,同時要求每個政黨在參與談判之前,必須先行接受四方集團所起草的對話協議,目的是要各方都拋開意識形態。
反對黨議員菲哈瑞:「我們已經別無選擇,一定要讓談判成功,在過去的三四個星期,大家都已經累壞了,而且也感到沒希望了,但願這個狀況最後能夠改變。」
談判最後取得了共識,新政府同意交出政權,2014年的1月國會批准了新的憲法,同年的12月選出了新的總統,突尼西亞政權成功地和平轉移。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費芙:「四方集團是在2013年組成,當時民主的發展正面臨崩解的險境,政治暗殺事件以及社會的不安,四方集團建立了一個替代管道,提供和平的政治對話,當時突尼西亞正瀕臨內戰邊緣。」
阿拉伯之春運動過後,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乃至葉門,目前都還陷在內戰當中,而埃及也換了兩輪政府,國內衝突依舊,只有突尼西亞真正開花果,四方集團認為和平對話,是解決爭端最好的方式,而他們已經向世界證明了這一點,今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因為受到巴黎恐攻的影響,奧斯陸特別加強了警戒,四方集團也藉此呼籲各國需要展開對話,好共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

突尼西亞延長全國緊急狀態2個月

記者黃日暉/綜合報導
突尼西亞總統府22日宣布,該國原訂實施1個月的全國戒嚴狀態,將再延期至2016年的2月21日。據了解,該份聲明內容,乃是突尼西亞總理與國會議長磋商之後,作成的臨時決定。戒嚴期間,突國領袖與軍隊將被賦予更大權限。
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市(Tunis),上個(11)月24日一輛載有總統護衛的巴士,遭到1名以背包裝戴10公斤的軍用炸藥的「伊斯蘭國」(IS)自殺炸彈客,登上車輛引爆攻擊,造成12人當場死亡,另外17人受傷的不幸意外。總統艾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立刻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個月。
▲突尼西亞1輛載有總統護衛的巴士爆炸,目前已有12人死亡17人受傷。(圖/翻攝自推特)
根據突尼西亞國營電視台報導,爆炸發生在靠近執政黨「憲政民主聯盟」(RCD)總部附近。事發後安全部隊封鎖穆罕默德五世大道(Mohamed V Avenue)周遭街道,巴士殘骸離內政部大樓也不遠。
這是突尼西亞2015年以來發生的第3次重大攻擊。3月突尼斯巴杜博物館(Bardo Museum)遭攻擊,造成21名觀光客不幸罹難。6月1名恐怖分子殺害度假海灘飯店內的38名外國人。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坦承犯下這3起攻擊案件。

再見曼德拉 電影

★民主鬥士獄中血淚真實改編
★柏林影展和平電影獎

獄警與囚犯,是誰囚禁了誰?
又是誰讓誰獲得自由?

獄警桂格里是典型的荷裔南非人,認為黑人是低劣人種。因為會說科薩語的關係,他成了看管關在「鎖住自由的監獄島」---羅賓島上的民主鬥士曼德拉的最佳人選。桂格里每天暗中監聽囚犯,卻也漸漸受到曼德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開始醒覺到人是可以多麼殘忍無情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種,根深柢固的種族主義思想也漸漸轉變。

終於,他決定幫助曼德拉,共同尋求南非的民主自由人權。本片改編自羅賓島獄警桂格里所著之同名小說《Goodbye Bafana》,描寫兩個不同背景、信念衝突的男人,如何聯手挑戰不可能的真實故事。電影重現南非從法西斯主義當道的種族隔離政策,進展到民主自由的過程,當中曼德拉扮演非常重要、鼓舞人心的角色,南非也成為現代社會中民主國家轉型正義的典範。

《關於製作》

44個拍攝天,30年南非歷史

2006年4月,【再見曼德拉】在南非開鏡。電影從1月就開始在當地準備、場勘、招募工作人員。服裝和美術部門最忙碌,因為必須真實呈現橫跨30年場景。

喬瑟夫范恩斯和戴安克魯格3月抵達南非。必須花很短時間認識當地、角色、南非歷史背景,並學習南非口音。其餘時間則用來梳化及試裝,因為兩人在片中年齡變化長達20年。此外,喬瑟夫范恩斯還得學習科薩語,以演出詹姆桂格里流利對談的模樣。4月初時,丹尼斯海斯柏抵達,他必須和兩種不同語言的老師學習,一個是科薩語,另一個則是專屬於曼德拉的特殊音質及講話腔調。

主要拍攝始於4月17日,花了至少44個拍攝天。拍攝團隊共115個人,其中有很多是從南非當地招募的。過程非常疲累,平均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一個禮拜至少拍攝6天。在開普敦,4月是秋冬之際,所以拍攝必須在早上5點至下午5點太陽下山以前進行,才會有充足光線。然而有時即使天光舒適、天氣溫暖,早晨的風還是冷得刺骨。拍攝過程就像在歷史場景還原真相,走在當年政治犯走過的迴廊,進入曼德拉和其同黨被囚禁將近30年的牢房,都讓人感動無比。

其中一個場景在開普敦郊區的波斯摩監獄,那裡現在仍關了大約6000名重刑犯。曼德拉在羅賓島關了將近20年後,被移監到波斯摩。牢房在監獄屋頂下,所以採訪時進出都要在其他犯人視線中經過檢查點。只有少數警衛知道曼德拉曾被關在此,因為當時為了防止暗殺,監獄高層對於曼德拉囚禁的地點非常保密。在數次移監後,曼德拉最後被囚之處在維多維斯特。他被軟禁在一個隱蔽房子裡。這裡同時也是曼德拉被釋放之處。所有人都記得那感動場景:曼德拉踏出身為自由人的第一步,和妻子薇妮高舉雙手,共同迎接新南非。

曼德拉曾被囚禁過的監獄直到1990年後才開放參觀使用。在維多維斯特(曼德拉曾在此處被軟禁18個月),美術設計在儲藏室找到當時使用的家俱。羅賓島現在則成為紀念博物館,而波斯摩也正重新整修中,維多維斯特則是維持曼德拉當時居住的原貌。在這些地方拍攝,彷彿回到過往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年代,讓我們更親近歷史。

44天內,劇組經歷長達27年詹姆桂格里與曼德拉的生活,同時也是南非歷史。雖然曼德拉本尊沒出現拍攝現場,但他的精神與劇組同在。曼德拉和他的夥伴不只是讓南非自由,同時也打開一扇新的世界之窗。

曼德拉 再見!人權鬥士 95歲謝幕

獲諾貝爾和平獎 斐首位黑人總統   2013-12-07

〔編譯俞智敏/綜合約翰尼斯堡六日外電報導〕南非反種族隔離抗爭象徵及二十世紀政壇偉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五日晚間不敵病魔,在約翰尼斯堡家中於家人隨侍下安詳辭世,享壽九十五歲。南非全國民眾和全球各國領袖得知噩耗後紛紛表達沉痛不捨與哀悼。南非總統祖瑪宣布,曼德拉葬禮將於十五日舉行。
  • 南非前總統曼尼拉(中)五日晚間不敵病魔,在約翰尼斯堡家中於家人隨侍下安詳辭世,享壽九十五歲。(路透資料照)
    南非前總統曼尼拉(中)五日晚間不敵病魔,在約翰尼斯堡家中於家人隨侍下安詳辭世,享壽九十五歲。(路透資料照)
曼德拉一生致力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曾遭監禁長達二十七年。但他在一九九○年獲釋後卻轉為推動全國和解與寬恕,一九九三年與當時的白人政府總統戴克拉克因聯手終結種族隔離制度,一起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一九九四年他在南非首次多種族民主選舉中當選為首位黑人總統,一九九九年任滿後毫不遲疑地把政權交棒給新生代政治領袖,被視為是非洲政壇的罕見楷模,更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被譽為20世紀 最偉大政治家之一

南非總統祖瑪五日深夜在電視上向全國及全球宣布,曼德拉已於晚間八時五十分左右在家中辭世。曾與曼德拉一起被監禁在羅本島上的祖瑪神情哀痛地表示,「我們敬愛的曼德拉、我們民主國家的創始總統已經離世,他已經永久安息。我們的國家失去了最偉大的子民,我們的人民則失去了父親。」
祖瑪六日則宣布,曼德拉的葬禮將於十五日在他位於東開普省的兒時家鄉庫努舉行,全國自六日起降半旗,直到葬禮結束。曼德拉的遺體自十一日起將安置在首都普勒托利亞政府大樓內供瞻仰。
雖然曼德拉過世前一年曾因肺部感染多次進出醫院,民眾對他的辭世已有心理準備,但消息傳出後南非依然舉國震驚,曼德拉最年幼的兩名女兒更是在英國倫敦觀看曼德拉傳記電影《漫漫自由路》時,臨時被告知父親死訊。數百位民眾六日凌晨自動自發地聚集在曼德拉位於約翰尼斯堡郊區的住宅外,許多人高唱反種族隔離歌曲或吹奏「呼呼塞拉」(vuvuzela),並自動在屋外排放燭火、國旗及鮮花,以表達對曼德拉的追思。

全球領袖哀悼不捨 葬禮15日舉行

同樣創造歷史的美國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也立刻致電給祖瑪表達哀悼。預料歐巴馬將親自前往南非參加曼德拉葬禮,白宮也已下半旗向曼德拉致敬。
雖然約翰尼斯堡六日的股市交易僅在上午十一時休市五分鐘向曼德拉致哀,證明南非的日常生活不會受到曼德拉過世影響,但南非近年來歷經流血罷工動亂、犯罪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祖瑪政府又貪腐醜聞不斷,在此時失去曼德拉這位深受人民敬愛的政治領袖,的確讓許多人對未來感到徬惶不安。

北極浮冰馬拉松 報名費高達40萬

北極浮冰馬拉松 報名費高達40萬

鄭宇晴 2015/04/14 17:10 點閱 2660 次
參與北極馬拉松的選手必須忍受零下40度的低溫跑完42公里,考驗其耐力和毅力。(photo by North Pole Marathon on Facebook)
參與北極馬拉松的選手必須忍受零下40度的低溫跑完42公里,考驗其耐力和毅力。(photo by North Pole Marathon on Facebook)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能想像一場路跑活動,選手們得忍受零下40度的低溫,在搖晃的浮冰上邊留意冰間縫隙邊跑步,同時又要提防北極熊的攻擊嗎?欲參加北極馬拉松的跑者須先支付40萬元台幣報名費,還有許多人在過程中因失溫不得不放棄比賽,顯示完賽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
【捷克澳洲選手奪冠】
2015年邁向第13屆的北極馬拉松,由來自愛爾蘭、打破多項馬拉松紀錄的極地跑者理查‧唐納文主辦,他表示,北極馬拉松是世界唯一一場於結冰的海上舉辦的極限路跑活動,終點還會因地形變化隨時改變位置,「我們還必須派槍手巡邏,以免選手遭北極熊攻擊。」
今年的北極馬拉松,由來自捷克的比特洛‧瓦布勞斯克以4小時22分24秒的成績摘下男子組冠軍。「過程十分艱辛,比在陸上跑還要難,時常要在厚厚的積雪中跨行。」瓦布勞斯克表示,「不過也是非常有趣的經歷。」來自澳洲的海瑟‧霍金斯則跑出了6小時57分39秒的成績,摘下女子組冠軍,她說,「跑完的感覺很不真實,但這是一場非常棒的比賽。」
【考驗耐力和勇氣】
這場馬拉松以在浮冰上繞圈的方式進行,來自22個國家的45名選手們得在零下40度低溫下跑完標準馬拉松全程42公里,還得留心腳下不斷移動的浮冰、跨過比人還高的冰丘,並忍受突然降臨的暴風雪。許多選手因體溫過低,不得不放棄比賽。
根據香港《有線新聞》報導,來自香港的社工張思縈以7小時6分6秒的成績奪得女子組季軍。張思縈賽前曾說,希望藉由極地馬拉松的經驗,鼓勵由她輔導的戒毒者永不放棄希望,堅持到最後,為此次路跑寫下感人的一章。
要參加北極馬拉松,選手們得籌資11,900歐元、相當於台幣近40萬元的報名費。我國馬拉松好手陳彥博曾於2010年參加,以5小時29分47秒的成績奪得男子組季軍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