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陸西南部乾旱,使湄公河水量大減,河道下游的國家無法獲得足夠的水源灌溉農作物。泰國和越南一些學者批評,大陸在湄公河上游建造水力發電用的水壩,使下游國家獲得的水量驟減,但大陸多次否認這個說法。
另外,巴西公司計畫在亞馬遜雨林建造的貝盧蒙蒂水壩,以及衣索比亞計畫在尼羅河建造的水力發電堤壩,也引發許多爭議。
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高級講師蘇珊.施邁爾指出,各地政府在推動水壩工程時都說,水力發電有助於脫貧。她承認社會發展需要電力,人們需要穩定的水力供電,「問題是,誰能決定我們怎樣在這方面發展?」
正因為這些爭議,世界銀行從1990年代起,減少在各國水壩建設的投資,1993年更從印度訥爾默達河一個水壩計畫撤資。「經濟學人」雜誌說,世界銀行曾是全球最積極推動水壩工程的組織,但現在「怕了」。
西元2000年,世界銀行委託研究團體「世界水壩委員會」,研究水壩對社會和環境的衝擊。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全球已有4000萬到8000萬人,因為水壩工程被迫離開家園。有些人指出,委員會只計算立即搬遷的人,如果把後來被迫另尋農地和捕魚地點的人算進去,實際數字會高得多。
國際水力發電協會發言人亨利說,世界水壩委員會的報告是水力發電發展的「分水嶺」,此後,許多國家在發展水利時,更重視工程對社區和環境帶來的影響。
Pu101 1號
回覆刪除水壩對人們帶來好處,使我們有充足的水,但是對於大自然有可能是種傷害,所以在實施一個工程時要考慮到其中對於環境和人們的影響。
建造水壩破壞生態會影響當地居民居住權益也影響漁民的漁獲量,所以在決定建水壩之前應該要把對人民和生態傷害降到最低人民才比較不會抗議。pu20205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