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天險 台灣東北岬灣海岸

【台灣岸邊】海蝕天險 台灣東北岬灣海岸

撰文/洪銘成(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到基隆和平島海岸,我不可置信地發出了疑問,這是岩石嗎?像誤闖了夢遊仙境般,粗糙憨厚的硬石在此搖身一變,化身為婀娜的模特兒,各個玲瓏有緻、曲線優雅,擺出引以為傲的姿勢。
步入其中,連裙擺的皺折、光滑的布料、穿插的織法都栩栩如生,好似在海風的吹拂下,真的能夠飄揚起來。但仔細觸摸,它的確是堅硬無比的岩石。剛與柔,在此模糊了界線。
駐足觀賞,不禁令人憶起朱銘的露天雕塑場,他師法自然,將各種材質賦予生命,並安排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讓人從每一個角度欣賞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平島海岸有過之而無不及,腳下是溝槽、壺穴、生痕化石,眼前是蕈狀岩、風化窗與蜂窩岩,彷若一座露天藝廊,原本完美的構圖,每每轉個彎,又是一個新的作品。
東北海岸緊鄰淡金海岸之後,從萬里、基隆市、瑞芳,直到貢寮三貂角,以各種奇岩怪石著稱。
如野柳的女王頭、仙女鞋、燭台石、蕈狀岩、單面山、和平島的萬人堆、千疊敷、鼻頭角的海蝕崖、海蝕平台等,地景富饒、變化多端,堪稱台灣首屈一指的天然地理教室。
大自然的雕刻師
同為北部海岸線,東北海岸與淡金海岸僅一線之隔,卻有著迥異的地貌。促成兩者分道揚鑣的原因,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沈淑敏言簡意賅地指出:「地質與位置是兩大因素。」
東北海岸脫離了大屯火山區,地質上不再屬於單調的火成岩,而是富於變化的沉積岩。其沉積物主要來自於大陸福建的河川沖刷,漂過台灣海峽後,在台灣東北部的海底堆積成層。
接著於二百萬年至一萬一千年前,地殼的隆起與褶曲運動將之抬起露出海面,今日只要行經濱海公路,隨處即可見地層變動的痕跡,宛如薪柴般層疊的陡崖峭壁,「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蛋糕,從中間切開來,可以看到裡面有水果層、海綿層、奶油層等一層一層的排列,裡面有軟的,也有硬的。」沈淑敏比喻岩層構造。而這些軟硬不一的沉積岩,便是塑造瑰麗奇景的絕佳素材。台灣東北部強風多雨,經過千萬年的侵蝕與風化作用,打造出了東北海岸曲折、變化多端的地形景致。
以小尺度的地表環境來看,沈淑敏舉野柳的例子說明:「這邊的蕈狀岩會像小士兵一樣排排站好,那是因為原本的地表有近乎垂直的節理,雨水與海水容易沿著節理侵蝕並擴大,形成一顆顆孤立的石塊。然後又因頭部屬較硬的岩層,底下為較軟的岩層之故,下面會被侵蝕掉。但因為上層仍有保護作用,所以下層就變成了脖子的形狀。」
其他又如豆腐岩或燭台石等,成因不外乎軟硬差異侵蝕的結果。探訪野柳地質公園,拍擊岸邊的浪花翻騰,如灑水一般落下,綿密的水滴無視岩石的硬度,將之切割成工整有序的豆腐塊,自然的奧妙,著實令人歎服。
轉以更大的尺度來看,東北海岸的地貌是鋸齒狀一凹一凸的岬灣,而這便與方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東北海岸線的走向正好與東北季風吹拂的方向垂直,遠從太平洋吹送過來的長浪直撲岩岸,質地軟處內凹,硬處則像巨人泡在水裡的腳趾頭留在海中。
如此特殊的地貌,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所長王鑫推崇:「沿著中國東南部的海岸,多屬沙岸與火成岩露出的海岸,只有台灣東北海岸是沉積岩海岸,並與風向直交,擁有這樣的條件是相當獨特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東北岬灣海岸小檔案】
  • 沿岸鄉鎮:萬里、基隆市、瑞芳、貢寮
  • 鄉鎮面積:約366.8平方公里
  • 海岸長度:約91公里,占台灣海岸線總長的5.8%
  • 地形特徵:西起金山與萬里交界,東迄三貂角。主要為隆起型的沉積岩地形,因其地層質地軟硬不一,差異侵蝕的現象發達,在地表上呈現多樣的地形景觀,最著名的為野柳的女王頭、蕈狀岩等,海岸線則形成凹凸曲折的岬灣。細分來看,除了沉積岩,此段還有石英安山岩出露,係由基隆山火山岩漿侵入地層後結晶,爾後受到侵蝕露出地表形成,而三貂角為雪山山脈向北延伸的末端,是為亞變質岩構成
  • 氣候影響:冬季東北季風強勁,雨量豐沛,年平均雨日達196天,風化侵蝕作用力旺盛。此外,東北海岸亦位於北上黑潮與南下親潮的交會處,為當地帶來豐碩海洋資源
攀岩聖地↑ 龍洞為東北海岸最古老的出露岩層,巉石峻崖,是台灣絕佳的攀岩聖地,每年東北季風過後,許多國內外好手來此挑戰顛峰。
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為東北海岸地景代表,沉積岩經過差異侵蝕與風化結果,蕈狀岩排列有序,吸引大量遊客駐足觀賞。
核四廠安全引發議論↑ 核四廠鄰近斷層與東北海域地震敏感帶的廠址,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安全性引發議論。(圖片提供/台電公司)
基隆港↑ 基隆港挾天然岬灣之利,市港合一,晉升為北部國際貨櫃吞吐港。
淨港儀式↑ 野柳漁港發展獨特文化信仰,每年元宵節舉辦神明淨港儀式,漁民抬著神轎一同躍入港口,象徵驅逐邪煞,祈求平安。
九孔養殖地↑ 東北海岸為九孔養殖重地,以往養殖戶於海蝕平台築道蓄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