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人口論
台灣的生育率過低已經是老問題了,除了造成人口老化速度過快,還連帶引起其他社會問題。學生不足,造成有些大學招不到學生,某個程度也要怪當年廣設大學,沒有考慮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就會下降。未來勞動力不足,可能會阻礙經濟成長,也會造成退休年金壓力,因為愈來愈少的年輕人要養愈來愈多的老人。
槓龜的馬薩斯「人口論」
人是創造財富的來源,大國的人口紅利是競爭優勢,至少傳統思維如是說。但是假使生育率過低是嚴重問題,生育率過高就沒有問題嗎?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初原本擔心生育率不夠高造成勞動力不足,卻在古典經濟學家馬薩斯近兩百年前提出「人口論」後變成擔心糧食不足。「人口論」主要強調生物有兩種無法抗拒的基本慾望:性和食物。但食物成長是等差級數,人口成長是幾何級數,食物成長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要控制人口數可以透過疾病、飢荒、戰爭,或是節育、晚婚等。
後來的發展似乎不若馬薩斯悲觀的預測,農業科技的進步,讓糧食快速成長;同時在歐美工業化國家,人口成長速度也放緩,但是全球的人口仍然在增加,至少不用擔心食物不足。不過糧食只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其他面向諸如能源、排碳、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水、土壤汙染)、氣候變遷等,都是巨大的挑戰,而且用以增加糧食的科技並非百利而無一害,濫用殺蟲劑、化學肥料等早已經對大自然造成重大傷害。
中國和印度人口總數加起來約25億人。假設其中有2億人拜經濟成長之賜,躍居新興中產階級,他們要住房子、開冷氣、開車(無法減碳)、吃肉(印度不能吃牛排,但是中國可以)、喝咖啡(要開墾土地種咖啡豆)、搭飛機出國旅遊(破壞大氣臭氧層,造成溫室效應)、還有消耗能源,每年多出的排碳量怎麼處理?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類砍熱帶雨林的樹、開採更多原物料、破壞更多的環境,自然生態浩劫沒完沒了。
生育率下降不見得是壞事
資本主義累積資本,勞動者沒有較有力,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等新的生產模式用到愈來愈多資本,愈來愈不需要勞動者。從這個觀點來看,馬克思的預測並不準,無產階級沒有辦法專政。但是資本主義會滅亡,而其起因在於過度開發,破壞人類賴以維生的大自然,造成人類滅亡,當然資本主義也不見了。
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將儲蓄和投資的概念區分,儲蓄的錢不一定拿去投資,不投資就無法提升就業。但是現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充斥在生產過程,投資不一定會增加工作機會,結果是太多的失業人口,反而會製造更多社會問題。
傳統經濟學的分析主要在分析市場,對外部性鮮有完整分析。而盲目相信科學和科技,正如同分析市場經濟常常故意忽略壞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對副作用與後遺症視而不見,後果不堪設想。人口紅利是錯誤的觀念,只看到人的生產和消費,沒有看到人的消耗自然資源、排碳、破壞環境。生育率下降不見得是壞事,若是平均生產力提高,就算GDP沒有成長,生活水平仍能提升,也讓大自然有喘息的機會。老人長照由機器人負責,由政府養而不是年輕人養,那麼低生育率對台灣、甚至全世界,是轉機而不是危機。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