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專家訪德 尋求離岸風力合作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21日專電)德國研發離岸風力(offshore wind energy)的成就領先國際,值得積極尋求替代能源的台灣借鏡,國科會支持的離岸風力專案團隊,最近就在德國參訪並尋求合作可能性。
離岸風力主軸專案計畫召集人林大惠,率領研究團隊23人,8月14至19日訪問位於港都不來梅(Bremen)的弗勞恩霍夫風力暨能源系統科技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e for Wind Energy and Energy SystemTechnology)及週邊相關產業,並且拜會漢諾威大學。
陪同參訪的國科會駐德科技組組長彭雙俊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所以離岸風力(offshorewindenergy)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替代能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的能源國家型計畫,也將離岸風能列為主軸專案計畫,重點支持研發。
台灣99%的能源資源靠進口。日本福島災變後,核能受到強烈質疑,因而開發替代能源成為各國政府非常注重的研發方向。台灣島嶼除了日照豐富,還有穩定強勁的風場(wind field),風力發電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他指出,台灣大學教授葉超雄教授在2007年就已受國科會委託,率團前來德國參訪離岸風能相關產學機構。這次林大惠教授邀集更廣泛領域的學者,前來德國拜會研發離岸風能最重要的產業及學術單位。
林大惠教授表示,歐洲的風力發電,就發電量而言,是以英國居首,而離岸風能的研發則是丹麥領先。不過,德國在離岸風能的技術研發也是相當領先的。德國政府很注重自主的研發並支持產業發展,產官學密切合作,特別值得台灣借鏡。
他指出,德國研發經驗對台灣特別重要,因為德國定義的離岸風能是指在水深20-40公尺的海域設置風機,相較於丹麥水深約20公尺,它的技術挑戰性更大,也更適合台灣的需求。
台灣未來若政策上確定要發展離岸風能,可能會在台灣海峽上設置600-700支風力發電機。根據過去台灣發展陸上風力(onshore wind energy)的經驗,台灣必須具備自主的研發及後勤維修能力。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馬振基指出,如此大的國家發展計畫,需要技術轉移與合作,來開展台灣本身的研發能力。德國在政策上非常支持國際合作,不像有些國家態度非常保留,這是台灣考慮選擇德國為主要合作對象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巨大風力發電機座落在海中,需要相當龐大的基礎建設及後勤維修。離岸風能的基礎建設需要小型機場、飛機或直昇機進行巡邏與維修,以及專屬港口及大型裝修廠房、鐵路或重型運輸工具、大型起重車(一個風機的三角基座約500噸重)等,用以運送風機組件,而這方面的投資估計要上百億新台幣。
負責安排協調參訪行程的成功大學助理教授郭玉樹表示,能夠前往不來梅港了解德國離岸風能施工技術最新發展,在講求智慧財產權的歐洲工業界是相當難得的。這次訪問行程能讓學者專家們了解離岸風能整體發展,以及後勤與維修必須考量的種種項目。
設置離岸風機的第一步是確認風場不同高度的風力。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中心主任高家俊教授表示,要測量不同高度的風力先要在海上安插所謂風海觀測塔(Met Mast),收集海上100公尺的風力數據。這是很重要的參考,除了確認設置地點外,也影響風機的種類。
負責風機發電機(wind turbine)部份的台灣大學教授郭真祥教授也強調清楚掌握風場條件的重要性,因為不同條件會影響風機種類的選擇。他說,就像買車時,要跑山路還是平地,我們會考量不同的車款,不正確的選擇會影響風機的壽命。
針對台灣的地理環境和發展離岸風力的挑戰,負責離岸風能未來發展規劃的成功大學教授苗君易教授表示,颱風與地震的因素也必須列入考量。
此外,生態保護的問題也不能忽視。他指出,德國學者們在意見交流時特別提出,台灣沿海15公尺深的水域是被列為瀕危等級的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活動地帶,如何面對或避開牠,都是相當嚴肅與棘手的問題。
台灣學者參訪德國離岸風力設施
參訪團16日前往風機製造工廠參觀,並且實地觀察在庫克斯港(Cuxhaven)政府提供的專屬碼頭,17及18日則是在漢諾威大學與德國學者商討雙邊科研交流合作。(本文附照片)1000821
- 留言者: 小怪
- Email: jst9206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08-27 23:11:42
這不是很好嗎?風力發電很環保呢!
J30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