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八二三戰役 緬懷國軍浴血奮戰精神


紀念八二三戰役 緬懷國軍浴血奮戰精神


軍聞社 更新日期:2011/08/22 21:11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下午六點卅分,一股鐵灰的龐大彈幕,覆蓋整個金門島,圖中為「八二三砲戰」當天受到砲彈襲擊的金防部水上餐廳受損照片。(軍聞社提供)

(軍聞社記者卓以立臺北廿二日電)「戰爭無情,和平無價」,明天是八二三臺海戰役五十三週年紀念日,走過無情的烽火歲月,如今的金門,已從昔日的戰場轉變和平的場域,在同一天紀念砲戰的勝利,也為和平祈福,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這場戰役奠定臺海和平的基地,並宣示中華民國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和平信念,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平與尊重。



 回顧這場戰役,國軍官兵無畏中共的瘋狂炸射和海空封鎖,齊心保衛國家,在長達一個多月的地面激戰中,軍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獲得最後勝利,為臺海奠定穩定和平的堅實基礎。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下午六點卅分,中共駐紮在福建沿海的砲兵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向金門外島瘋狂砲擊,一股鐵灰的龐大彈幕,從對岸的福建沿海覆蓋整個金門地區,全島頓時陷入漫天烽火的恐怖景象,除造成軍民傷亡及財產損失外,當時金門防衛司令部的三位副司令吉星文中將、趙家驤中將、章傑少將等人在第一波攻擊中壯烈殉職,前往視導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因而負傷,而國軍訓練精良的砲兵部隊,於中共發射砲彈六分鐘後,即以防區八十餘門各型火砲,對中共砲陣地展開猛烈還擊,直至晚間九時十分,雙方才暫時中止射擊,此為「八二三」砲戰的序幕,名震寰宇,史稱「臺海戰役」的先聲。



 戰役中,儘管金門地區房屋被炸毀,道路處處是彈坑,但軍民並沒有被擊潰,駐金的國軍部隊與島上百姓,充分發揮「同島一命、軍民一體」的決心,不論是駐守金門的官兵,還是臺灣來的充員兵,拚命力守的已不只是單純的金門列島,而是守住國家安全與全國人民生存的命運,不管戰況如何激烈,都能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地面砲戰最為慘烈是從八月廿三日開始到十月五日止,在這四十四天的砲擊中,中共對面積只有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的金門群島,發射四十七萬餘發砲彈,平均每平方公尺土地落彈四發,戰況慘烈的程度不難想像;總計這場戰役,陸軍官兵陣亡及失蹤的就有四百卅九人,民眾死亡一百六十二人,民房遭砲擊全毀或半毀九千零五十三間,其餘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在「八二三」戰役前,臺海之間已充滿了劍拔弩張的硝煙味,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十一日與十四日,我海軍與共軍艦艇激戰,擊沉與擊傷共艇數艘,為臺海戰役拉起警訊;而砲戰爆發後,金門對外的交通、聯絡也隨之中斷,中共對金門築起了海上、水際及灘頭三重封鎖線,致使我方艦艇無法接近料羅泊地,更中斷了運補工作。



 此時,海軍擔負起對金門的運輸補給任務,不但成功突破共軍封鎖,也粉碎中共意圖孤立金門的陰謀,也使得我前線官兵士氣振奮,後方民眾信心大增,尤其,九月二日金門料羅灣海戰中,海軍一0四艦沱江號以寡擊眾、浴血奮戰,以及「鴻運」作戰計畫,陸戰隊官兵冒險搶灘運補,官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英勇表現最為壯烈。



 因此,海軍運輸補給任務的成功,是「八二三」戰役的重要關鍵之一,不論是「閃電計畫」、「轟雷計畫」、「長風計畫」、「流星計畫」等,都在共軍猛烈砲火下進行運補,使軍用與民生物資順利向金門輸送。



 而中共為取得臺海制空權,以利後續的軍事犯臺行動,調集龐大機群進駐大陸東南沿海機場,頻頻進犯我領空,當時我空軍健兒基於捍衛領空的強烈使命,全力抗敵;臺海空戰期間,總計與中共空軍交手十二次,創下擊落中共軍機卅一架的輝煌戰果。



 戰役全程,空軍 C-46 運輸機群執行「中屏計畫」及「神鷹計畫」,冒死突破敵人砲火層層封鎖,利用夜幕掩護實施空運及空投補給,將軍用物資源源不斷運抵戰區,成為維繫金門前線守軍士氣不墜的關鍵因素,也展現後方全體國人發揮支援前線作戰的團結精神,這場戰役讓全國上下一體、軍民一心,共同抗敵。



 在三軍官兵奮勇作戰下,使得共軍封鎖金門的意圖化成泡影,中共在十月六日宣告對金門的砲擊「停火七天」,十月十三日再宣佈「再延長停火兩週」十月廿六日後改變砲擊模式,改採單日砲擊雙日停火,進入所謂「單打雙不打」的階段,一直到民國六十八年元旦,中共才正式宣告停止砲擊金門。



 如果沒有當年國軍官兵的浴血奮戰,就沒有現今臺澎金馬地區的安定、繁榮與富足,更沒有自由民主屹立不搖的中華民國,這是全體國人的榮耀,也是國軍必須持續發揮的精神與肩負的重任;官兵應秉持過去「八二三」戰役的光榮歷史,承繼艱苦卓絕、犧牲奮鬥的傳統,發揮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的精神,勤訓精練,為維持國家安全與臺海的和平穩定,竭盡心力,再創「八二三」的光榮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